老人們在照料中心唱出“最美夕陽紅”。
當前,廈門市60周歲以上戶籍老年人突破40萬人,占該市總人口的近15%。廈門民政局指出,根據相應標準,廈門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養老問題,何解?廈門突破體制機制束縛,從福利中心建設、落地化服務設置等方面發力,探索出了一條公建民營、醫養結合的養老之路。
2020年,廈門市被確認為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優秀地區;去年,被列為全省首批家庭養老床位試點城市,5個典型案例被評為福建省養老服務改革創新優秀案例。國家有關部門曾評價道,廈門圍繞“智慧養老”目標,探索“互聯網+養老”模式,打造出一座“沒有圍墻的養老院”,取得明顯成效。
養老領域的“廈門經驗”,如何生成?站在新的起點上,廈門又該如何進一步提升自身的養老服務水平?
破解一床難求困局
公辦一床難求,民辦門可羅雀——養老機構“冰火兩重天”的現象,在很多大中城市都存在。“坦白說,這種情況廈門也曾出現過。”近日,廈門市養老服務促進會會長李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說。
據其分析,傳統的社會福利中心,采用公建公營的模式建設。這種純福利性質的養老院,建設成本和管養成本高,人員需要編制,建成后怎么運營好、管理好,面臨的困難很多,而且體量不夠,從而導致一床難求。
怎么打破這個行業瓶頸,擺在全社會面前。
2008年,廈門市在全國率先開展養老機構公建民營試點。此后,該市通過政府投資建設、社會招投標選拔的方式,讓社會機構來經營公建養老院,提供社會化的服務。
廈門養老機構公建民營的核心做法是:留足30%的床位給政府確定的保障對象,其余70%留給市場。“這個做法既兼顧了公平,又最大限度激發了市場活力。”李龍認為,從后來的實踐效果看,公建民營成為廈門養老格局基本確立的重要依托,有效地撬動、整合了各方資源。
近年來,廈門打破原先只有市級一家養老福利中心的狀況,先后成立了區級5家社會福利中心(另有1家正在建設中),它們均采用公建民營的形式運營。同時,大力支持社會資本興辦普惠性養老機構,目前已有37家,作為公辦機構的有益補充,緩解了一床難求的問題。
湖里區社會福利中心——建發溢佰養老中心,由國企建發房產集團控股,專注養老的民企上海樂親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具體運營,于2019年12月31日正式開業,總建筑面積達5萬余平方米,可提供700張床位。
記者在該養老中心看到,除了多樣化的房型及康復理療設施外,還配備室內活力長廊、時尚PAD網絡沖浪區、音樂理療室、戶外健康步道等。專業化、人性化、適老化的設計,帶來全新養老體驗,為長者提供了有品質、有尊嚴的老年生活。
“引入社會資本,讓有運營經驗的公司來運營,規避了公建公營機構缺乏市場運營能力的弱點。如此一來,既發揮了國企的品牌優勢,又體現了民企的專業性和靈活度。同時,公建民營項目大部分投入由政府承擔,還減輕了養老項目重資產投入的壓力,有利于機構良性運營。”建發溢佰養老中心院長朱曉波說。
打破公建公營的傳統模式,廈門還在實踐中摸索出了新的合作形式。例如象嶼慈愛老年養護中心,由市屬國企象嶼集團出資3.16億元設立專項慈善基金,由廈門市慈善總會作為業主單位投資建設,可提供850余張床位,成為慈善組織與國有資本合作的典范。
在解決基本保障的前提下,廈門繼續先行先試,2014年,衛生、民政、人社、財政等部門聯合發文,深度推進醫養結合,加強養老服務機構醫療服務。比如,鼓勵養老機構在內部設置衛生室、門診部、醫療室等醫療機構;在養老機構內設的醫療機構,老年人也可以刷醫保卡看病;入住養老機構的半護理、全護理老年人,可由醫保支付每月約1000元的床位費,大大減輕了養老成本。
“廈門的這幾點改革,既減輕了老人的負擔,又緩解了醫院的床位緊張,是全國養老領域內的重大創新和突破。”廈門市民政局分管副局長張凌云說。
老人們在照料中心上手工課。
就近配置服務資源
“小郭,你們今天送午餐的時候,能再派個人過來給我理發嗎?頭發長了,挺難受的。”近日,湖里區金山街道金安社區73歲、雙腿殘疾的林玉萌通過枕邊的呼叫裝置,撥通了國貿康養健康培訓部負責人郭丁銘的視頻連線。
“林阿姨,您放心,吃完午飯就安排人幫您理發。”視頻那頭,郭丁銘回復道。
據了解,林玉萌獨自一人生活。由國貿康養負責運營的金山街道養老照料中心,不僅幫她送飯,還會上門為她打掃衛生、理發。
“國內養老事業90%靠居家養老,7%靠社區養老,3%靠養老機構,所以重點還是在居家。”張凌云說。去年7月,廈門成為全省首批家庭養老床位試點城市,挑選了象嶼慈愛、國貿康養、老來俏、金霞輝等14家具備較強服務能力的養老服務機構參與試點。
國貿康養思考的方向是:智能化時代,如何更好地服務老年人?
針對金山街道居家社區養老,國貿康養量身打造了“一站式”信息平臺,通過智能化手段提高數據利用率、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同時運用大數據分析,準確掌握轄區老人的服務需求,為老年人提供精準化上門服務。
轄區高林、金安等9個社區超過60周歲的老人共8304人,其健康大數據、基本身體狀況大多在信息平臺可以呈現。截至上月中旬,平臺已提供智能防疫服務104659人次、智慧助餐服務29794人次。
“前幾天,五通社區25名老人集體來養老照料中心做背部按摩治療;昨天,金林社區28名老人集體到中心的長者餐廳用餐。”郭丁銘介紹。
硬件擴容了,還要實現落地化服務,這就需要一批專業人才的支撐。為此,2015年,廈門創新推出“社區助老員”制度——由政府購買服務,每400名老人配備1~2名社區助老員,線上由老年人或其子女完成下單,線下由助老員協助加盟商上門服務。助老員每天的工作,就是走訪或者電話探訪轄區老人,摸查健康大數據,了解老人們的需求,幫助老人們精準對接各項服務。
“社區助老員”制度奠定了落地化服務的基礎,廈門也由點到線及面,構建起“農村-幸福院或老人之家,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鎮、街-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市區-福利中心”的養老服務網絡,初步實現了就近為老年人配置服務資源。該制度也獲得省里肯定并在全省逐步推廣施行。
目前,廈門全市共有養老機構44家(含1家在建)、養老服務照料中心41家、農村幸福院148家、居家養老服務站434家,各類養老總床位數達16967張,已經超過每千名戶籍老人35~40張床位的要求,各項考核指標均位居全省前列。
老人在專業人員指導下進行康復訓練。
產業熱背后的冷思考
日前,2021年廈門市行業領軍企業榜單發布。其中,7家“領軍企業”布局養老產業,包括建發、國貿、象嶼等世界500強企業。上月底,泰康之家·鷺園在廈門正式開園,這也是廈門首家高端養老機構。多層次的養老服務供給,給在廈門養老的人們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
但業內人士指出,在養老產業大熱的背后,廈門面臨的挑戰依然很大,也還存在一定的短板——
養老服務領域標準規范還存在大量空白。服務通用基礎標準、服務提供標準、養老服務管理標準、服務保障標準等四大養老服務體系標準亟待建立。
醫養結合不夠緊密。部分醫養結合的養老機構是由傳統養老機構轉型而來的,醫療服務功能較弱,與專業醫療衛生機構的銜接配合水平較低;醫療服務多數只涉及基礎護理,未有健全的醫養服務體系,醫療資源和養護資源整合協同率低,多元化、個性化的醫療康復保健服務可選項仍然較少;醫養結合還未延伸到社區養老照料中心,難以真正解決基層老年人看病難。
……
在此背景下,去年,廈門成立養老服務促進會,整合養老資源抱團發展,直擊行業熱點痛點,為政府決策提供支持與參謀。
“目前對居家社區養老的探索還處在整合期。對試點企業而言,要往集團化、規模化方向發展,進一步整合資源、攤低成本,把更好的服務留給老人;而對行業和政府而言,要制定一些更規范的政策細則,比如對居家或社區養老服務項目的收費標準、服務內容進行界定等。”李龍表示。
國家民政部門《老年服務與管理人才現狀和需求專題調研報告》顯示,養老護理人員流動性大,從業時間低于5年的占71.3%。第三方和用人方提供數據也顯示,養老專業畢業生第一年流失率為40%~50%,第二年為60%~70%,第三年為80%~90%以上。
廈門醫學院護理系主任余惠琴教授提出,產業需求旺盛,護理與康復復合型人才缺口極大,但現有培養機制和模式遠遠無法滿足需要,人才瓶頸可能影響養老產業高質量發展。
“工作辛苦、繁重,社會地位不高、缺乏認同,待遇還比公立醫院低,導致年輕人的擇業意愿不強。”李龍坦言,廈門居家社區養老護理人才缺口至少達1000人,現有人員也面臨著技能、服務水平提升的問題,“只有把養老人才培養納入各級人才體系建設中去,并享受相應的政策待遇,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此外,目前全國長期護理險試點城市廈門并不在列。“養老金的支付單靠醫保還不夠,應加快長期護理險在廈門落地的步伐。”朱曉波認為,從上海、江蘇、浙江等地試點城市的實踐看,長期護理險效果好,是行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廈門可以借鑒其相關經驗。(記者 陳挺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