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是福建酒類主要產地,處于北緯27度黃金釀酒帶,生態條件、自然資源相似,造就了其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目前,全市酒類生產工業企業53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1家,產品分為白酒、黃酒和啤酒三大品類。近年來,當地政企合力,加大創新研發力度,講好酒文化故事,讓傳統“一瓶酒”煥發新姿,打造福酒進軍全國市場的一支“生力軍”。
培優引強,做大產業集群
連日來,在建甌市雙龍戲珠白酒擴建項目桐源基地一期車間里,工人們正忙著釀酒、分裝,緊鑼密鼓地開展生產。去年11月,該項目竣工并正式開釀,實現“當年開工、當年投產”。
“目前我們投產了2個車間,今年年產量預計達5000噸。全面投產后,產量將達1萬噸。”雙龍戲珠酒業董事長黃德鋒說。
“一瓶水”是南平立足生態資源優勢謀劃的五大產業之一,而酒產業作為水產業鏈上的重要延伸,正逐漸彰顯潛力。為此,南平市將酒產業發展和振興納入全市產業發展專項規劃,建立市級協調推進工作機制,設立酒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骨干酒企實施技術改造、智能化改造、綠色化改造等項目。數據顯示,2021年,南平市酒產量達2.56萬噸,銷售額4.97億元。
素有“中國東南白酒名城”之稱的建甌市,則將做大“一瓶酒”納入全市五大重點發展產業,立足資源優勢先試先行,著力打造百億酒產業集群。
“酒產業具有高附加值、帶動性強的特點。建甌釀酒歷史悠久,現已發展有福矛、雙龍戲珠兩家龍頭企業。我們將進一步培優引強,鞏固醬香型白酒的優勢地位。”建甌市委書記周靖說,去年9月,當地成立酒產業工作專班,加快推進兩家酒企總投資16.3億元的擴產項目建設,力爭到2023年實現酒產量2萬噸。
故事賦能,打造文化地標
今年春節,位于浦城縣的小密酒業不僅不停工,位于其中的包酒文化博覽園還迎接了一批批慕名而來的游客。喝包酒、吃糯米飯、住民宿……廠區旅游通過酒文化串聯起來。2015年,該酒廠榮獲福建省首批觀光工廠稱號,現已成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
公司董事長黃向東分享了他的發展思路:“浦城包酒源于宋代中原人南遷入閩時在浦城發展傳承下來的二重釀造工藝,打造觀光工廠,旨在通過有形、可感、可聽的形式,講好酒文化的故事,助推傳統技藝的傳承與發展。”
釀造業是南平的傳統產業,多地均具有底蘊深厚的釀酒文化。如何讓歷史悠久的酒文化在當代“破圈”,成為各大酒企思考的問題。
今年2月,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公布,福矛酒業集團旗下品牌黃華山“米燒”白酒釀造技藝入選,成為該公司第三項入選的傳統釀造技藝。自2019年起,每年10月福矛都在建甌舉辦釀酒文化節,通過誦讀《祭酒文》、祭酒祖、封壇祈福等儀式,讓到場賓客直觀地感受體驗釀酒文化。
眼下,福矛酒業集團二期項目中華福醬文博園正在緊張施工中。福矛集團生產運營中心總經理馮軍告訴記者,該項目將打造成集山水自然景觀、生態花園工廠、閩酒博物館、窖藏通仙洞等業態為一體的4A級工業旅游景區。
“良好的生態和悠久的歷史是閩酒的兩張名片,我們希望通過有形的載體,把閩北的生態釀酒優勢與非遺工匠技藝結合起來,打造酒文化新地標,助力南平酒產區品牌概念不斷做強。”馮軍表示。
借力福酒,提升品牌影響力
酒香也怕巷子深,產業雖已初具規模和基礎,品牌不彰卻成為南平酒產業提級躍升的瓶頸。
“雖然我們已經擁有一批名酒,但主要停留在地方區域品牌層面,大部分產品基本限于產地市場,與部分外省酒及進口酒相比,競爭力不夠強。”南平市有關負責人表示。
以黃酒的破題路線為例。黃酒是閩北的特色酒類,包括浦城特色的釀造發酵黃酒包酒,現有企業10家,包括“小密包酒”“武夷留香”“柒斗金”等品牌,呈現規模小、分布散的特點。
去年12月,福酒公共品牌宣傳推介會現場公布了首批15家福酒冠標企業,南平共有4家企業入選,包酒生產企業柒斗金即是其中之一。
柒斗金酒業有限公司副總許榮表示,包酒是一種小眾酒類,面對酒類消費需求不斷升級的趨勢,他們的思路是立足優勢、做好本業,走一條特色突圍之路。
“包酒最早在我們當地就有女性坐月子時喝的傳統,因此我們設計研發了一款專門針對女性健康的養生型酒加入福酒公共品牌,符合福酒健康型、時尚型的公共品牌定位,希望借力公共品牌的影響力,帶動包酒消費。”許榮說。
另一家入選企業東平高粱釀造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步瑞認為,對于南平酒企而言,普遍面臨的發展瓶頸是規模小、底子薄。為解決企業規模小和品牌競爭力不夠強的問題,2018年起,南平市就打造了“武夷山水”區域公共品牌,但閩北地區多類產品混合,難以凸顯酒品牌的優勢。
“政府搭建品牌集聚發展的平臺,有利于把各分散的力量集中起來,培優、壯大龍頭企業,發揮強帶動作用。此次加入福酒公共品牌,將不斷提升南平地區酒品牌的影響力。”張步瑞說。(記者 蔣豐蔓 通訊員 魏劍生 柳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