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日,在泉州府文廟廣場,“虎年福見·世遺泉州:我在東海送全福”主題“福”文化活動熱鬧上演。
作為泉州申遺成功后的第一個元宵節,今年在省委宣傳部指導下,泉州市開展了世遺送福、傳福、述福、祈福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無論是傳統的木偶戲《鬧元宵》、新編南音《鳳打梨》,還是非遺體驗、民俗快閃等,都顯示出泉州深厚的文化底蘊。
“都是滿滿的鄉愁,家鄉的變化實在太大了!”美國福建海外聯誼會會長楊文田離開泉州30多年,今年第一次有機會再體驗原真的閩南年味,激動之情溢于言表。“接下來,我要再次走透泉州的街巷,把所見所聞告訴在海外的華人華僑,和大家一起參與到家鄉的發展建設中來。”楊文田說。
“泉州有特色的美食和豐富多彩的節日民俗,這座世遺之城的文化包容性讓我印象深刻,不同的宗教、文化和諧共存。”來自也門的華僑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的留學生馬森告訴記者,來泉州快兩年,他已經深深愛上了這座城市。
“福”文化在泉州源遠流長,和這座千年古城相生相伴。清源山老君巖、九日山祈風石刻、泉州府文廟、泉州天后宮、泉州開元寺等世遺景點不僅代表了泉州城市的海絲文明,也表達了泉州民眾祈愿過上幸福生活的淳樸念想。在泉州,以“福”字命名的“福地”遍布全市,有600多個,祈福盼福、崇福尚福的習俗活動滲透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深厚的特質底蘊和歷史傳承的泉州“福”文化,已經成為閩南文化、海絲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內容。
鬧花燈是泉州元宵節最重要的民俗。當天的泉州中山路,可以說是“月牽古塔千年影,虹掛長街十里燈”。“鬧花燈,就是‘福’文化的典型代表。”泉州民間文化學者洪泓說,泉州話“燈”和“丁”同音,鬧花燈寓意“人丁興旺”,所以家家戶戶都要掛花燈祈福納福,一盞盞花燈閃耀著平安、快樂、健康、美滿,照亮了老百姓新一年的添丁發財路。
“臺灣的元宵節也是團圓的節日,也有鬧花燈的習俗,幾乎和泉州一模一樣,真的是文緣相通,十分親切。”來自臺灣的吳妘蓁嫁到泉州兩年了,留泉過年的她拍了很多鬧元宵的照片發在朋友圈與臺灣的親友分享。
當天,泉州中山路上的民俗踩街活動吸引了很多人觀看。“我小時候幾乎每年元宵節都會看到踩街表演,今天特意帶孩子來感受一下泉州的非遺文化。”市民陳嬌嬌說,醒獅送福、大鼓吹、拍胸舞、火鼎公火鼎婆、大鼓涼傘等非遺民俗表演讓人大飽眼福。
夜色漸深,花燈漫古城。很多人攜家帶口,暢游在璀璨燈河。這一延續了千年、獨屬于元宵節的儀式感,是泉州人與相愛的家人共享的那一份燈火無眠的浪漫。
過完元宵節才算過完年。懷揣這份溫情與祝福,愛拼敢贏的泉州人將踏上新年的新征程。 (記者 王敏霞 黃瓊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