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委農辦主任,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書記、局長 蔡龍群
泉州市是海峽西岸經濟區中心城市,常住人口約878萬,2020年,泉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超萬億元,達10158.66億元,經濟總量連續22年保持福建全省第一。三農工作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好三農工作,泉州理應更有底氣,更有魄力,更具創新。
敢打善闖,愛拼會贏。在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之際,以整鎮推進為抓手,以富民產業為根本,以品質提升為導向,以深化改革為動能,探索具有泉州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推動全市三農工作在全省、全國走前列,作表率,為全市社會經濟穩定發展體現三農“壓艙石”責任擔當。
以整鎮推進為抓手,統籌推進鄉村全面振興
按照“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總體部署,落實市委、市政府關于鄉村振興的工作要求。
啟動鄉村振興整鎮推進。聚焦“把鄉鎮建設成服務農民的區域中心”的新要求,出臺《泉州市鄉村振興整鎮推進的指導意見》,分類推進強鎮引領“678”示范工程(首批打造6個農業生態型、7個工貿帶動型、8個城鄉融合型“五好”鄉鎮)、以鎮帶村“123”升級工程(分別逐級晉檔到1.0、2.0、3.0版)、村興民富“251”增收工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20萬元、50萬元和100萬元)、裸房整治“133”清零工程(133個鄉鎮的鎮域中心建成區存量裸房集中攻堅整治)、共建共享“1+3”結對工程(1名縣級領導牽頭調,安排1家縣級以上國有企業、1家金融機構和1個縣直單位掛鉤合作)。
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堅持“四個不摘”,落實過渡期要求,全面落實“1338”(以當地農村低保標準的2倍為1條底線,健全3項監測機制,識別認定消除3項程序,實施8項幫促工程)防止返貧動態監測和幫扶機制,健全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接續推進脫貧地區鄉村振興強化產業幫扶,2022年產業幫扶資金占比達到50%以上。加強項目庫建設,推動落實就業優惠政策,強化技能培訓、就業服務,促進穩崗就業。
深化典型試點示范作用。扎實推進省市縣三級315個試點村建設,逐年逐個升級晉檔;推進兩輪46條鄉村振興示范線按照“三有一壯、三無一改”要求完成創建任務;爭取省級特色鄉鎮、試點村、實績突出村全年項目超千個,完成投資超10億元。宣傳推廣首批15個典型案例和6條精品示范線的經驗做法,打造一批新典型、新案例,爭取達到“百村百案”。
以富民產業為根本,做優做強特色現代農業
結合泉州農業特色,從農業生產、平臺打造到聯農致富,全鏈條推動鄉村富民產業發展。
強化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要求,壓緊壓實屬地責任,確保完成全年130.3萬畝、49.9萬噸糧食生產任務。落實耕地保護措施,防止耕地“非糧化”、制止耕地“非農化”,高質量推進年度1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和3萬多畝撂荒地綜合利用工作。落實“菜籃子”市長負責制,全年蔬菜、食用菌、肉蛋奶產量分別超過100萬噸、13.7萬噸、25.1萬噸,全市生豬存欄穩定在84萬頭以上。
打造特色現代產業平臺。深入實施特色現代農業“4222”(4個以上產值超過100億元特色產業集群,20個以上現代農業產業園,20個以上農業產業強鎮,200個以上“一村一品”)產業工程,打造“一村一品”、產業強鎮、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的多型經濟圈,推進特色產業集聚區建設。設立農業農村區域公共品牌主題IP,打造“泉州鄉村好貨”區域公用品牌,打造“好貨館”,開展“好貨展”,推動優質農產品線上線下產銷對接。通過加快產業集聚,推動加工增值,力爭全年建成項目145個、新增投資超48.5億元,完成投資計劃105%以上。
健全聯農強農惠農機制。進一步拓展農民增收渠道,挖掘經營性收入潛力,支持農民創新創業,推動農民轉移就業。出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貼息實施方案,明確貼息對象、范圍、時限和標準,完善扶持政策,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創新開發金融支農模式,大力推進畜禽活體、農機具和大棚設施抵押貸款業務,擴大政策性擔保業務規模。積極探索農村集體資產股份權能實現路徑,擴大農機購置補貼覆蓋面,用好過渡期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讓農民享受更多政策紅利。
以品質提升為導向,全力打造生態宜居鄉村
突出推進農村生活污水納管拓面,農村裸房整治銷號管理,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建設宜居宜業美麗鄉村。
注入金融強引擎。充分發揮金融機構的積極性,創新鄉村運營金融創新,推進大幅增加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專項債券用于特色現代農業和鄉村建設行動的規模與比例,引導資本統籌推進鄉村建設“1+6+2”(1份鄉村建設行動實施方案,6大專項提升行動,2個關鍵)、農村建設品質提升、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村莊清潔行動,助力農村人居環境和農村建設品質的“雙提升”。
實現品質新提升。按照“多規合一”要求,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發展,優化鄉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到2023年實現全市應編村莊規劃全覆蓋。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農村改廁工作,合理規劃布局農村公廁,健全農村公廁管理長效機制。大力推行城鄉供水一體化,扎實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提升治理工程。健全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加快推動村莊生活垃圾市場化運營管理,全面提高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根據《泉州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評價體系》,有序推進全市村莊提級晉檔。
打造農村新風貌。按照“三年過半、五年基本完成”要求,加大既有裸房整治。加強傳統村落保護、改善村莊公共環境、推動農村基建提檔升級。結合鄉村振興試點示范,打造宜居集鎮和新時代農村社區樣板,以點帶面引領示范建設。在美麗村莊、美麗庭院基礎上,推進美麗田園創建,打造“有山有水有鄉愁”的閩南民居樣板。
以深化改革為動能,推動農業農村發展跨越
用好改革這項“法寶”,集中力量推進各項改革試點工作,全方面釋放農業農村動能,夯實共同富裕目標基礎。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實行村集體“三資”平臺化管理,實現村級財務核算信息化和村級財務主動公開,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村集體財務規范化管理水平和資產資源臺賬動態管理。著手制定《關于農村宅基地審批“一戶一宅”認定的指導意見》,探索農村宅基地盤活利用長效機制、創新農村宅基地盤活利用模式,穩慎推進晉江市國家級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創新。結合綜合行政執法體制和“放管服”改革,積極推動執法力量向基層一線下沉,加強對轄區農村宅基地和村民住宅建設的管理。
健全鄉村治理體系。探索鄉村“三治”融合的治理體制機制,積極打造黨建引領型、鄉賢帶動型、文化傳導型的鄉村德治模式。推行鄉村治理“積分制”,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以構建“農村十里文化圈”為目標,提升農家書屋、農村文化站、鄉鎮綜合文化中心體驗水平,持續培育一批家風家訓館,打造一批農業文化遺產的休閑農業景點,增加農民群眾文化獲得感。
鍛造人才隊伍主力軍。實施高素質農民培育工程、農民合作社規范提升行動和家庭農場培育計劃。遴選一批基礎條件好、經營管理規范、示范帶動作用大的高素質農民示范培育培訓基地和實訓基地,扎實開展高素質農民培訓工作。通過“定向招生、定向培養、定向就業”方式,引導本土農科畢業生到基層開展農技服務和農業專家服務鄉村行動等活動。探索開發農民專業合作社輔導員培訓項目,提高相關人員指導服務農民專業合作社生產、管理、經營能力。

營業執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