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腸是人體狹長的器官,部位較深,一般檢查方法難以到達整個腸腔,在臨床上確診小腸疾病一直是個大難題。
因小腸與口腔和肛門的距離都較遠,內鏡檢查難以達到。
傳統檢查手段有推進式單氣囊或雙氣囊小腸鏡、小腸仿真CT、全消化道鋇餐造影和小腸鋇劑灌腸、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核素掃描等,存在檢查技術操作要求都較高;診斷的陽性率又普遍較低;疾病的定性定位亦不準確;患者普遍感受痛苦大等缺點。
膠囊內鏡的問世突破了以往小腸檢查的盲區,是消化內鏡技術領域又一重大里程碑。膠囊內鏡不需要像傳統胃腸鏡一樣進行插管,也不需麻醉,具有無痛苦、無交叉感染等優勢,目前臨床應用較為廣泛。
以下幾種疾病均可通過小腸膠囊內鏡進行診斷。
1.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膠囊內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總體診斷率35%~77%之間,出血診斷率的高低與出血狀況密切相關,顯性出血和隱性出血的診斷率分別為92%和44%,但對既往有出血史而近期無出血患者的診斷率僅為13%,因此膠囊內鏡的檢查時機為出血剛停止數天至2周內。
2. 小腸血管病變
小腸血管病變包括小腸動靜脈畸形、毛細血管擴張征、靜脈擴張征等。
主要表現為血管成叢簇樣,黏膜表面見局灶紅斑,血管分布錯亂,血管擴張明顯高出黏膜面等。其主要臨床表現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3. 克羅恩病
膠囊內鏡可用于小腸克羅恩病的初次診斷、監控疾病的復發、明確病變的范圍和嚴重程度、評估藥物、手術治療療效。
膠囊內鏡對克羅恩病的診斷率在43%~77%之間,優于小腸鋇灌、CT小腸重建、MRI小腸重建、結腸鏡逆行回腸檢查。診斷敏感度可達90%。
4. 小腸腫瘤
小腸惡性腫瘤包括間質瘤、腺癌、類癌、黑色素瘤、淋巴瘤和肉瘤等;良性腫瘤包括血管瘤、錯構瘤和腺瘤等。
小腸腫瘤大多見于因其他指征而進行的膠囊內鏡檢查中,膠囊內鏡的發現率高于CT檢查。
5. 遺傳性息肉病綜合征
膠囊內鏡作為一項無創檢查手段,在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非Peutz-Jeghes綜合征患者中,其息肉檢出率顯著高于核磁共振小腸重建,尤其是對檢出<5 mm的息肉方面更具優勢。
氣囊輔助式小腸鏡在檢出率方面優于膠囊內鏡,但是膠囊內鏡依從性更好。
6. 吸收不良綜合征(如乳糜瀉)
膠囊內鏡下特殊表現為小腸黏膜的自身改變,其診斷乳糜瀉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達到89%和95%。
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病因眾多,診斷應結合病史及血清學檢查等,小腸鏡下分段多點活檢有助于病理診斷,膠囊內鏡則有助于復雜乳糜瀉的診斷。
7. 非甾體類消炎藥相關性小腸黏膜損害
研究結果顯示,膠囊內鏡檢出非甾體類消炎藥相關性小腸黏膜破損率可高達68%。常見的非甾體類消炎藥相關性小腸黏膜病變為黏膜破損、皺襞發紅、斑點狀黏膜出血、潰瘍及腸隔膜形成等。
8. 其他
膠囊內鏡還有助于一些少見小腸疾病的診斷,如小腸憩室表現為黏膜上孔狀圓形洞穴,周邊黏膜光整柔軟,美克爾憩室通常表現為廣口或窄口的大憩室;其次為結核、寄生蟲、放射性腸炎等。
膠囊內鏡還可用于對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研究、評估小腸移植術后的改變及對不明原因腹痛和腹瀉的診斷等。
膠囊內鏡做到了在患者毫無痛苦的生理狀況下獲得消化道尤其是整個小腸的影像資料,是消化系統無創性診斷的一種革命性技術創新。
與插入式內鏡相比,膠囊內鏡具有操作簡單、無創、依從性好、無須麻醉、圖像清晰、資料利于會診及教學等優點。在小腸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前景依舊廣闊。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