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海歸來
“出海”會看到什么?能帶回來什么?站在全球經濟復蘇的十字路口,上合示范區企業乘風而行,“走出去”的腳步持續加快,大小商務考察團先后考察各個上合組織成員國,抓訂單、訪客戶、探市場。這種主動介入,為各國商品和服務提供者創造了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提供了具備更多可能性的未來。
撰稿/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高芳
【資料圖】
一場跨地域的響應
烏茲別克斯坦異域風情的建筑
5個星期前,青年企業家王棟與國內重點高校及相關企業的代表組成的商務考察團前往烏茲別克斯坦,展開了為期一周的交流考察。如今,距離這次“出海”已經過去整整35天,他們帶回的項目正浮出“海”面——
“出海”后勁大
4月22日上午9點,和煦的陽光在上合示范區法智谷寫字樓的一間辦公室里灑下一地光影,站在10樓的落地窗前,不遠處的青島·上合之珠國際博覽中心盡收眼底,這座龐大建筑正閃耀著如貝殼般晶瑩的光澤。
此時,座無虛席的辦公室,卻無人欣賞這窗外的風光,一場內部項目推進會正在進行中。
一塊移動白板前,伴著王棟迅疾干脆的語速,一片密密麻麻的小字逐漸寫滿白板,身前圍坐的眾人,時而用筆在手里的一份材料上畫出一條條線,標記重點;時而抬頭凝神看向王棟,唯恐漏掉關鍵信息。
王棟
透過有人偶爾挪開的雙手看去,那人手一份的材料頁眉上印著“關于烏茲別克斯坦外訪推進全面合作事項的實施方案”,一行加粗的字體格外醒目。王棟手中的紅色白板筆上下移動,在白板上規劃出一條路徑:“烏茲別克斯坦國家紡織企業協會”和“膠州洋河鎮”被連在了一起,然后同時指向“上合示范區”,兩個看似不相關的名詞似乎正在搭建某種跨地域的響應。而在王棟眼里,這條路徑的規劃起點一下又把他帶回了五個星期前——
3月11日至17日,王棟與國內重點高校及相關企業的代表組成商務考察團,展開了一趟烏茲別克斯坦之旅。
作為上合組織成員國之一,烏茲別克斯坦是東方和西方文明的交匯點,它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是世界第六大棉花生產國和第二大棉花出口國,“四金”是其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即黃金、“白金”(棉花)、“黑金”(石油)、“藍金”(天然氣)。
距離“出海”已經過去整整35天,王棟所在公司就考察的市場情況總結出了六個重點項目,每個項目都在緊鑼密鼓地推進中……
籌建“國別中心”,是王棟從烏茲別克斯坦回來后著手的第一個項目。
烏茲別克斯坦手工業很發達,圖為當地手工老藝人
4月19日,王棟邀請上海對外經貿大學有關院系領導來膠州考察,里面有一項內容是:依托中國-上海合作組織經貿學院,建立上合經貿學院國別(區域)研究中心——烏茲別克斯坦分中心。
“國別”二字,從字面意思理解是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區別,“它其實是一個信息差。”王棟說起海外之行,有兩個場景讓他印象深刻。
“我們都踏上烏茲別克斯坦的土地了,考察團里還有企業家在問:我買棉花找誰買?這個國家每年的出口量是多少啊?”另一個場景,則是考察團去烏茲別克斯坦的國家企業紡織協會,了解到他們的紡織機械設備進口需求量比較大。青島著名的“紡機小鎮”王臺鎮和洋河鎮有很多有名的紡織機械廠和配件廠,他們對此卻一無所知。
在這些細節里,王棟敏銳地覺察到了“買賣”環節缺失一些對接的片段。目前,中國是烏茲別克斯坦第一大貿易伙伴,“補齊這些信息差,正是國別中心的價值。”王棟看到了這里蘊含著巨大的商機,如大海上顯露一角的冰山。
“你能想象一個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的國家,特別喜歡綠色能源嗎?”
上海合作組織撒馬爾罕峰會舉辦地
出國之前,王棟了解到烏茲別克斯坦這幾年在大力發展綠色能源,從中國進口了很多太陽能設備。抱著試試看的態度,他們找來一家生產太陽能板的企業加入商務考察團。在塔什干第一站就前往烏茲別克斯坦國家能源部的一家下屬國有企業,沒想到雙方當場簽訂了購銷戰略協議。
“中國的新能源車有一個新勢力品牌叫上汽智己,定位中高端,在國內都很少見,在烏茲別克斯坦我就看到了,他們很喜歡中國的新能源車。”王棟說,“出海”打開了他思維的大門,這是坐在辦公室里想不到的。
“考察回來后勁兒挺大的,一直在不停地探討,我們可以落地哪些項目。”4月初,王棟整理了一篇“出海日記”,先是發在自家公司的微信公眾號上,后被“上合示范區”公號轉載,題目為《王棟在烏茲別克斯坦的七天》。
辦公室的白板上寫滿海外項目推進情況
從這篇日記的文筆里,流淌出王棟深邃的思考,“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企業發展的規律一直都遵循這個古老的哲學命題吧。”他用這樣一句話,來詮釋“貿易”一詞的內涵。
一次短差變常駐
作為來自上海的一家企業——朧愛集團的聯合創始人,日照小伙王棟出生于1994年,平時戴一副黑框眼鏡,燙一頭時尚的卷發,進出辦公室總背著一個黑色的雙肩包,看身影好似個“陽光大男孩”。只有他開口說話,縝密的邏輯思維、干脆利落的領導范兒才會顯露出來。
“三年前,因為與上合示范區合作了人才飛地項目,起初只帶了兩名同事來到膠州,經過近三年的發展,已經從最初的3人擴張到70多人。”回憶自己與上合示范區的原點交集,王棟自己也沒料到,一次“短差”竟變成了“常駐”。
這段“變故”說來話長。
2019年膠州市舉行機械行業人才專項培訓,王棟所在的上海公司,屬于國內規模最大的高校科創服務機構之一,并作為上海理工大學明星校友企業參與此次培訓。
在這期間,膠州市委組織部詳細了解了他們的業務模式,發出了“邀請函”,并于2020年5月初派出招才引智工作隊員前往上海,進入他們公司“體悟實訓”。
“短短七天時間,這位干部與我們一起加班到凌晨,每天中午一起出去談客戶,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棟說,這份誠意顯而易見,政府部門主動向企業靠攏、用企業的工作方式服務企業的理念,在傳遞一種清晰的信息:上合示范區營商環境差不了。
考察團參觀烏茲別克斯坦紡織產業園
雙方交流因此更加密切,共同探索出“科研、孵化在先進地區,落地轉化在膠州”的人才飛地“創業港”模式。
上合組織于2001年在上海誕生,上合組織成員國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眾多資源集聚在上海;同時,76個國家在上海設有領事館,700多個跨國公司在上海設立總部,400多家跨國研發中心也落戶于此……在這一宏觀背景下,膠州市也將離岸“飛地”選定在上海,委托王棟所在公司設立了“上合-上海創業港”,于2020年建設完成。
功夫不負有心人,“飛地”引智讓一只又一只“金鳳凰”棲落上合示范區。截至2022年底,“上合-上海創業港”已孵化21個創新創業項目,轉化落地5個,成功注冊20家企業,其中達到“規模以上”標準4家;舉辦各類創業活動26場;成功引進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創業項目1個、創業創新的博士以上高層次人才團隊項目兩個,引進外籍人才和上合示范區急需的小語種人才共計12人;形成技術轉移8項,技術成果轉化6項;建立各個產業類別專家庫,目前累計入庫專家300余人……
扎根上合示范區至今,這個90后聚集的公司在“引智”領域可謂小有成績。但是作為集團山東公司負責人的王棟,腦海里始終縈繞著一個困惑:落地上合組織國家,我們還能做什么?
這里有無限可能
王棟所在的公司在烏茲別克斯坦設立人才飛地,此為所在辦公大樓,位于塔什干市
時間再次回到考察團赴烏茲別克斯坦的前一周,王棟還在猶豫:去還是不去?要不要安排別的同事去?在他的備忘錄上記著一些緊急要處理的事宜,比如一家上市企業要來談合作……
他就像有一臺精密的計算機,衡量著一些看不見的數據:在國內一個周可以處理多少事情,可能給公司帶來多少效益。但是去烏茲別克斯坦,這一個周是未知的。
“如果不出去考察,我們手里的很多資源都沒法盤活。”王棟慶幸自己最后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一個擺在眼前的例子:從烏茲別克斯坦對接到了能源資源,回國后,王棟的公司很快與上海鏈接者集團成立了能源貿易公司,計劃開展海外能源交易,從烏茲別克斯坦開始,逐步向“一帶一路”沿線其他國家拓展。
王棟在烏茲別克斯坦
上海鏈接者集團是王棟所在公司一年前引入上合示范區的一只“金鳳凰”。這家大型能源化工企業集運、銷、儲、貿于一體的國際性化工供應鏈管理與服務,與中石化、中海油、中石油等石化龍頭企業有穩定的合作關系,如今年產值已達到150億元。
而鏈接者落戶上合示范區還源于一個契機:2022年底,中國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中國-上海合作組織地方經貿合作綜合服務平臺(簡稱“上合經貿綜服平臺”)啟用,全國首個面向上合組織國家地方經貿領域的一站式公共服務平臺開放。
“能源貿易不是我們專長的領域,但是我們把這家企業引到‘上合’,幫助他們走向了上合組織國家,現在我們也在能源貿易方面開展了合作。”一筆合同就是上千萬元,這顯然讓王棟的業務提升到一個新臺階,“他們開玩笑說,帶你們賺賺你們不擅長賺的錢。”
“我們公司主營業務曾是對接高校市場的廣告傳媒,疫情期間高校封閉管理,主營業務基本上都被砍掉了,沒有創造什么利潤和營收。”那段時間,公司每天晚上都要開高管會,王棟和其他五位聯合創始人經常會討論一整夜。
駐烏茲別克斯坦商務代表處接待考察團,左四為代表處商務參贊金玉龍
會開到凌晨五六點鐘,討論的內容涉及每一個業務線目前的情況,有什么問題,每一位同事當前的工作狀態和工作內容。“散會時我們固定會說的一句話就是‘一會兒見’。因為簡單洗漱一下,接著早上8點來鐘就又要到公司上班了。”
“熬夜高管們”達成一個共識,就是“山東業務要排在第一位,其他業務都要給山東讓路”。
方向越來越清晰,時間也轉回當下。
4月22日10點,項目推進會還在進行,大家討論的《關于烏茲別克斯坦外訪推進全面合作事項的實施方案》標注了重點任務,除了成立國別研究中心、參與能源交易之外,還有鏈接青島與烏茲別克斯坦相關大學,開展多種形式中外合作辦學等項目。
經貿先行,人才跟上,以人才支持經貿發展,通過培養經貿人才帶動經貿發展。國家層面早在2021年提出上合示范區建設經貿學院,這是前瞻性的布局。“我們手里有很多高校資源,在‘上合’會發揮更大的價值。”另辟蹊徑,這次考察讓王棟運作高校市場有了新的思路。
4月12日,他們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達成全面合作,“大概五六月份我們會再去一趟烏茲別克斯坦。招聘海外的留學生,將來還會開展2+2聯合辦學。”
考察回國后,與中國石油大學(華東)簽署合作協議
“我們可以慢慢讓自己變成一個非常權威的機構,誰要去上合組織國家找市場找合作,就來咨詢我們,這是我們布局的事情。”從烏茲別克斯坦回國的航班上,王棟望著白雪皚皚的天山山脈,海外人才“飛地”、國際合作辦學、國際科技合作、紡織產業、上合組織國家數字版權交易中心……眾多元素在腦海中交匯、碰撞,逐步顯現脈絡。
從飛機上俯瞰天山山脈
“我們從一個做廣告傳媒的公司慢慢變成做科創園區,后來慢慢變成了做人才,然后又做貿易。有同行開玩笑地說:朧愛以后不要叫什么山東朧愛、上海朧愛,你們叫朧愛控股吧。”王棟是有“野心”的,公司的前景規劃中,將要涉及到更多的業務線,“有文旅的,有貿易的,有人才的,有園區的,一家一家慢慢都做起來。”
“希望公司將來有一棟樓。”王棟給自己定了一個小目標,“現在的辦公區域是一層樓,當我們有自己的一棟樓時,就證明我們的業務已經發展到了更高的一個層面。”
出國考察時,王棟還對一件事情印象深刻。
考察團成員與塔什干市政府官員坐在一條河旁邊,邊吃飯邊聊天,談到中資企業在塔什干的布局發展時,一位官員很認真地看著王棟說:“因為中國的‘一帶一路’,我們才有機會坐在這里啊。”
這一刻,王棟感受到了無比強大的國家力量。
海外考察回來的“思考”
“如果沒有來‘上合’,我們不會鏈接和盤活這么多資源。”王棟將目光投向窗外。
2020年底他剛到上合示范區時,整個園區只有管委辦公大樓和它旁邊一座寫字樓。兩年多時間過去,每天從窗戶里眺望著“上合之珠”這座龐大的建筑一天天聚攏圍合,波浪狀白色屋頂慢慢展露優美的曲線。在它的周圍,高樓不斷聳立起來,就像無數個在上合示范區成長起來的企業。
“這里,有無限的可能。”王棟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