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鑫 劉玉凡 王洪智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大沽河是青島市重要的水源地,也被稱之為青島的“母親河”,在河內捕魚是明令禁止的行為。4月18日,本報報道了大沽河內暗藏“地籠”的現象,報道發出后引起大沽河管理部門和膠州市水利局高度重視,執法人員迅速行動,出動橡皮艇“揪出”暗藏在大沽河內的多個地籠網。當天,記者乘船與執法人員直擊“地籠”的分布情況,膠州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下一步將不定期組織巡查,嚴查非法捕魚行為,防止地籠網“死灰復燃”。
工作人員拖拽出“絕戶網”
現場:
多部門現場巡查
出動橡皮艇清理
近日,有市民反映在大沽河內發現了違禁漁具地籠網。4月17日,記者實地探訪并將情況反映給相關部門。接到反映后,相關部門非常重視,于當天下午趕往現場調查,經過走訪排查,確實發現私放地籠的亂象,但是,由于當天下午風力太大,船只無法下水工作,于是約定4月18日拆除地籠網。
4月18日上午10時許,記者一行趕到膠州賈疃村的大沽河附近,看到前一天發現的礦泉水瓶依然漂浮在河面上。隨后,膠州市水利服務中心和膠州市水利局執法人員趕到現場。“平日里我們工作人員也組織巡查工作,最近天氣暖和了,我們也計劃和青島市水務管理局一起,組織船只一起集中巡查清理。為了保證巡查有力度,我們一般聯合執法大隊一起。”膠州市水利服務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
地籠太大,需要多人合力拖拽
記者在現場采訪時,一輛卡車將一艘橡皮艇運到現場,幾名工作人員將橡皮艇抬到河邊,安裝好發動機后準備下河。據工作人員介紹,一般情況下,地籠網都下在遠離河岸的水中,即使發現了地籠網,如果沒有船只也無法清理。因此,在巡查執法過程中,工作人員需要駕駛橡皮艇等船只進入河中。
執法隊員介紹,礦泉水瓶的位置下有地籠
直擊:
記者乘船尋“地籠”
精準鎖定地籠位置
記者注意到,靠近岸邊的地籠比較容易發現,但是靠近河中心位置的地籠則較為隱蔽。為了進一步落實周邊水域的地籠分布情況,工作人員駕船沿河巡查。記者也換上水靴,上船跟隨工作人員巡查。隨著發動機的轟鳴,橡皮艇駛離岸邊,沿著河向上游巡查。記者注意到,由于礦泉水瓶個頭小,靠近河中間位置的在岸上無法看清,但是駕船駛入河中時,原本“隱蔽”的礦泉水瓶變得顯眼。
記者乘船直擊執法現場
記者注意到,這些礦泉水瓶之間的距離一般在10米左右,每一個礦泉水瓶都綁在水中的地籠上。因為地籠太長,而橡皮艇的動力和體積有限,靠近河中心的地籠不易清理。現場執法人員決定,記錄好這些地籠的位置,隨后安排更大的船只前來清理。
地籠太大,需要多人合力拖拽
在沿河巡查的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了幾名釣魚者,于是提醒他們此處禁止釣魚。“面對這種情況,我們也是苦口婆心,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如果他們再不聽勸,我們也只能按照規定嚴格處理。”一名巡查工作人員說。在工作人員的提醒下,最終三名釣魚者收桿離開。
地籠太大,需要多人合力拖拽
觀察:
地籠網纏住“橡皮艇”
多人合力拽出“絕戶網”
清理工作開始后,三名工作人員來到橡皮艇上,從距離河岸近的地方開始清理。只見工作人員嫻熟地控制橡皮艇,緩慢靠近河面上的礦泉水瓶,另一名工作人員用鐮刀鉤住礦泉水瓶下的繩子,之后駕船靠近河岸,將連著地籠網的繩子交由岸上人員,之后岸上人員合力將地籠網拖上岸。
記者看到,因為水中的地籠比較大,而且長度較長,工作人員需要花費不小的力氣才能拉上岸。經過三四個人的合力,第一個地籠被拉上岸,記者注意到這個地籠長度十幾米,但里面抓到的魚并不多,只有一些小魚和河蝦。隨后,船上人員和岸上人員配合,繼續清理,不到一小時就拉上了四個長長的地籠。
橡皮艇被漁網纏住
在清理過程中,橡皮艇螺旋槳因靠地籠太近,與綁地籠的繩子纏在了一起,橡皮艇發動機暫停工作。工作人員及時將繩子切斷解開,之后繼續開展清理工作。
記者注意到,這些地籠網都比較老舊,有的還補上不少“補丁”,但是它們對河中魚蝦的殺傷力一點都不小。有的地籠網網眼有小拇指粗,也有的網孔堪比紗窗。網中的小魚小蝦多數是活的,但是也有一些死亡多時的魚蝦,其中有的是卡在網眼中。將地籠拉上岸后,工作人員將地籠收好,之后裝上車拉走統一處理。
清理出的地籠長達十余米
特寫:
市民助力鏟除“絕戶網”
小魚小蝦回歸大沽河
在清理現場,執法人員鏟除地籠的行為得到了現場不少市民的支持,記者注意到,由于地籠體積龐大,執法人員鏟除地籠時較為吃力,現場市民上前伸援手,同執法人員一起將地籠從大沽河內拽出。
漁網中的小魚小蝦
“這一片地籠的危害很大,我們在河邊也發現了,希望執法部門能及時查處,防止再有人往河里下地籠。”現場一位市民說道。采訪中記者還發現,長達十余米的地籠被拽出后,里面還有許多活著的小魚小蝦,執法人員將小魚小蝦清理出來后,小心翼翼捧在手上,重新放生到大沽河內。
小魚小蝦回歸到大沽河
“鉆進地籠的有很多小魚,只能進不能出,漁網網目太細,這是一種禁用的捕魚工具,對魚類生長和繁衍生息造成不利影響,嚴重危害生態平衡。”一位執法隊員說道,“大沽河是我們的水源保護地,(非法捕魚)行為對生態環境破壞比較大。”
清理出的地籠長達十余米
說法:
加強巡查排除隱患
保護青島母親河
在執法現場,膠州市水利局水政服務科相關負責人蔡勇介紹,通過與大沽河管理部門聯合巡查,執法人員在賈疃村橡膠壩上游段發現許多攔魚網 。“在大沽河河道內設置攔河漁網,容易阻塞河道,不利于河道行洪,同時會破壞河道生態,不利于水源地安全。”蔡勇介紹,根據《青島市大沽河管理辦法》等規章制度,在大沽河河道管理范圍內明令禁止捕魚、設置攔河漁具等行為。
“今天通過我們的執法,暫未找到違法單位和個人,我們聯合出動橡皮艇一臺,根據現場情況我們隨時調度了相關工作人員,對河道內的地籠進行了清理,經初步統計清理了7個攔河漁具等。”蔡勇介紹,“下一步我們將加強大沽河左岸、右岸的巡查,保護我們的母親河,今后我們將繼續不定期組織對兩岸進行巡查,組織對地籠的清理行動。”
地籠太大,需要多人合力拖拽
聲音:
多方監督齊抓共管
運用智慧力量監控
公開資料顯示,為進一步做好大沽河管理保護,維護大沽河河務秩序健康穩定,今年3月份前后,青島市大沽河管理服務中心聯合市水政監察支隊,即墨區、膠州市、平度市水政、漁政有關執法人員開展聯合清網行動,對其轄區內大沽河違規設置的攔河漁具進行了集中清理。記者檢索發現,2022年,市大沽河管理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于6月底至10月底聯合各區(市)開展了為期4個月的大沽河違法捕撈專項整治行動。
清理出的地籠被裝到車上
此外,市大沽河管理服務中心與沿河區(市)將繼續加強兩級聯動、協同配合,對大沽河河道內電魚、設置攔河漁具等違法捕撈行為開展常態化專項整治。同時,通過宣傳活動,積極引導和鼓勵沿河群眾參與河道管護,讓愛河護河意識深入人心,切實保障大沽河生態環境健康、穩定。
“目前就大沽河生態環境和景觀打造,已經做得非常干好了,但是仍有提升的空間,例如開發大沽河的文旅功能等。我們保護大沽河,除了自然環境和生態恢復以外,我們更應該把它放在我們城市發展當中,引導人們合理參與到大沽河管理中,并享受治理成果。”青島市政協委員、國際青年創客基地負責人王可鋒說。
“執法部門不可能24小時都在那里,我們要發揮媒體的監督、老百姓的監督作用。讓老百姓更多地享受成果的同時,也通過民眾的監督,給政府部門和執法部門提供支持和反饋。”王可鋒表示,在治理地籠等亂象時,可以更多地運用智慧力量,比如很多排污口都有各種監控監測,治理地籠也可以參考類似做法。此外,要多發揮社會公益環保組織的作用,通過志愿者的參與,減少此類亂象,最終通過多種力量參與,多方共管,共享生態紅利。
記者手記:
你我做起共同行動
守護青島“母親河”
春日的大沽河畔,風管旖旎,游人如織。作為青島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大沽河默默滋養著這座城市。今年3月份,水利部印發《母親河復蘇行動河湖名單(2022—2025年)》,推進實施母親河復蘇行動,復蘇河湖生態環境,讓河流恢復生命、流域重現生機。全國88條(個)河湖納入母親河復蘇行動河湖名單,其中青島母親河大沽河入列。
然而,正是這樣滋潤現代文明的河流,卻暗藏“地籠陣”,這不僅對漁業資源破壞性大,還影響了魚類正常的繁衍生息。執法部門立即行動,鏟除了河道內存在的隱患。不過,受到利益驅使,仍然有人鋌而走險,在河道內捕魚、網魚、下地籠,這給執法部門的工作帶來新的挑戰。
小魚小蝦回歸到大沽河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有知情人士還透露,除了私下地籠,大沽河岸邊還有電魚亂象。“一般是晚上來,幾個人一起。晚上電魚一是破壞大沽河生態,再就是存在安全隱患,之前也看到外地有人電魚出事的新聞。”市民表達了自己的擔憂。執法人員則介紹,此前確實接到相關投訴,也進行過多次巡查。“晚上巡查時,一般是聯合公安一起,如果發現電魚會交由警方處理。”
由于不同區市范圍內,大沽河兩岸綿延數十公里,執法力量有限,而不法分子卻與執法人員“打游擊”,這給執法人員帶來不小的壓力,但這并不意味著執法人員可以袖手旁觀。值得慶幸的是,在大沽河兩岸居住或游玩的市民行動了起來,例如,網友@尼古拉斯魚就與我們聯系,并將自己發現的違法行為反映給相關部門,通過執法人員的清理行動,有力震懾了不法分子。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每個?都是?然的保護者和受益者,沒有?能置?事外,獨善其?。?態環境保護不是某個?或某?部分?的責任,?是每?個?的責任。其實,面對在大沽河執法時的種種困難和挑戰,相關部門可以借鑒其他地區的先進經驗,充分發動轄區志愿者和熱心群眾的力量,成立生態保護“巡航隊”,從你我做起共同行動,一方面加強巡查及時發現情況,另一方面加強水域巡邏力度和鼓勵村民舉報非法行為,通過“天眼”+“人眼”的模式,掌握非法捕撈線索,全力守護青島“母親河”。
征集:
“真探”等您來爆料
新聞媒體是社會發展的瞭望者,開展輿論監督,是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責,也是黨和政府社會治理的重要抓手。為響應省委、 市委加大輿論監督力度的要求,也為更好踐行社會責任,發揮輿論監督對群眾身邊難題解決的推動作用,半島傳媒重磅推出全 媒體調查欄目“真探”。
如果您身邊有熱點、難點、堵點、痛點,歡迎撥打半島熱線96663,或者發送電子郵件到bandaozt@163.com。半島全媒體記者 將深入基層一線,關注熱點事件、傾聽百姓呼聲、探尋背后真相,架設起政府和百姓之間的橋梁,用筆和鏡頭踐行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