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尹彥鑫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劉玉凡
清明時節雨紛紛,4月5日,一場春雨如約而至,青島交警支隊組織干警來到了青島市革命烈士紀念館,紀念犧牲的烈士們。烈士李涌、周在明的家屬也來到了紀念館,為親人送上鮮花。幾天前,李涌的女兒給自己的父親寫了一封信,信中滿是對父親的思念和向父親匯報成為交警后的工作、收獲。
(資料圖片)
又是一年清明。
還未到4月,就突然感傷,深夜翻來覆去睡不著,腦海中總盤旋著:爸爸在就好了。
爸爸還在時,家里就總不見他的影子,小時他在部隊,長大后也常常加班、值班,以至于爸爸走后我還十分恍惚,仿佛一切如常。只是時間越久,越會想起,爸爸好久都沒回家了。
爸爸走的那個十一假期,本已約好帶男友回家見家長,卻未趕上。今年我和對象在準備結婚事宜,談及未來,總是希望多一些。但是夜深人靜時,卻又總會想,要是爸爸在就好了,婚禮上就可以牽著我的手,陪我走向新郎,然后坐在臺下充滿笑意或者帶著不舍地看著他從小捧在手心的寶貝女兒終于組建了新的家庭。對于媽媽來說,更是難熬。
成為交警后的一段時間,我聽不懂同事們說的專有名詞,搞不清事情發生后該如何處置。那時候也會想,爸爸在就好了。以前有什么我不懂的問題,只要開口問爸爸,他總是會給出很多想法和意見,兩個人甚至可以一起討論幾個小時,從晚飯聊到睡覺。好在隨著承擔的工作越來越多,接觸的越來越多,這些崗位變換帶來的問題逐漸消弭了。
我盡可能抓住在道路執勤、去學校護學的機會,大概也是少年時期,父親指揮交通時帥氣的身影在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象。那時只要父親指揮,總會有司機和行人對著父親夸贊不絕,我引以為傲,現在想來,那就是價值感。如今,我也盡量學了父親的樣子,微笑著引導車輛、護送行人,對著禮讓行人的司機、推行非機動車過斑馬線的外賣小哥豎起大拇指,我想,至少發揮我的一點點光,能讓交通參與者的心中多一點溫暖,也讓父親更驕傲一些。
當收到去小學宣講交通安全的邀請后,連忙跑去向同事請教,同事提起,之前他曾是父親的徒弟,我也會在內心燃起小小的喜悅和閃光,因為感受到了一代代的傳承;又翻出爸爸的課件,挨個視頻看下來,整理他的講課思路。我將收到的第一份校外輔導員聘書小心翼翼地放在爸爸厚厚的一摞聘書旁邊,在心里默默向爸爸匯報,雖然現在差距懸殊,卻是我啟程的證明。
幾次學校宣講后,我開始將課件制作成視頻,尋求更廣泛的傳播。每次制作交通安全宣傳視頻都是針對不同的對象,也就意味著每次都是從零開始、對自我的拓展。從課件講座,到主播模式,再到現場訪談,我總在不斷地嘗試新的視頻制作模式。爸爸雖然不在了,但我記得他曾經說過,扎根越深,越能向上生長。為了讓制作的視頻更加可學、可親、可感、可傳,推動交通安全文化建設,我一遍又一遍地跑去事故處查閱真實的數據和案例,和同事們討論事故認定,從看不懂事故報告到能和事故處的同事據理力爭;我主動申請給外出開展工作的同事當跟班兒,從而去不同地區了解交通安全狀況;我帶著相機走進企業,和職業駕駛人面對面溝通,聆聽他們在路上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所想。在交談中,我不斷褪去自我,感受每位交通參與者不同的認知和價值觀交織成青島市交通安全文化的網。爸爸曾經用他的付出將這張網細密補縫,而我們還需要繼續匯聚多方力量共同編織得更加安全、牢固。
一次次走訪、查閱到的一個個事故,讓我意識到:一個走神、一次打盹、一個踩下油門加速闖過的黃燈,都可能帶來生離死別。事故發生前,大家或許漫不經心玩著手機,或許正在下班回家的路上說說笑笑,一次事故就徹底改寫人生的軌跡。親人逝去的悲痛、留下的終身殘疾,不是能夠被保險抹平、被金錢彌補的。就這樣,好像慢慢能夠理解父親執著普及交通安全的原因了。他在路面執勤的時間更長,他親眼看到了更多血腥殘忍的現場,聽到親人們撕心裂肺的哭喊,感受到他們的痛心疾首痛不欲生,心底里,是爸爸對每一條生命的尊重和保護。長時間的一線執法并未磨滅他對生命的熱愛,只是讓他愈加珍視生命。也因為珍視生命,他才會在緊急關頭,在意識到橋下涵洞的兇險,會奮不顧身地想要拉回那名司機。
前幾日,我本想趁著周六休息獨自去看看爸爸,不忍和媽媽說,不想還是和媽媽想到了一起,我們兩個人默默紅了眼睛。周六早上,我們買了花,去看了爸爸。媽媽邊擦著爸爸的墓碑,邊“埋怨”他,然后又坐在墓碑邊上,好好和爸爸聊了會天。我看著周邊蒼翠的松柏,聽著不知名的鳥兒們嘰嘰喳喳的叫聲,依稀回到了從前。爸爸的一生都撲在了交通安全事業上,他太累了,現在,他終于有這么一個地方可以好好休息了,以后的路,由我來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