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半島全媒體記者 劉笑笑 通訊員 袁文靜
清明節是人們慎終追遠、祭奠逝者、緬懷先烈的傳統節日。4月3日,記者從青島市殯葬事業服務中心獲悉,市殯儀館將于4月5日在共祭廣場舉辦以“此情可待成追憶”為主題的免費集體綠色共祭活動,共同追思緬懷故人。為秉承優秀傳統文化,告別陋習,營造良好社會風氣,市殯儀館倡導文明祭掃新風尚,市民清明祭祀先人時可以采取集體共祭、家庭追思和網上祭祀等方式。
集體共祭倡樹文明新風
據了解,市殯儀館于4月1日、4月2日、4月5日在共祭廣場舉辦以“此情可待成追憶”為主題的免費集體綠色共祭活動,共同追思緬懷故人。活動由鳴鐘禮、祭文禮、供奉禮、鞠躬禮、獻花禮、簽名禮等六項儀式,在主持人的引導下,共同懷念故人,致敬先人優良品德。用此種綠色、文明的祭奠方式,倡導中華民族優秀孝親文化和傳統美德,樹立綠色生態、傳統與現代相融的文明祭祀理念。
清明節期間,每日約有200余個家庭參與到儀式中來,參加共祭儀式的人次達到5000余人。儀式現場逝者家屬手捧鮮花、表情肅穆,傾聽工作人員宣讀祭文,一起緬懷故人,工作人員向故人敬獻皇土、五谷、老酒、清茶,并由家屬向故人敬獻鮮花,留下緬懷心語。清新明朗、文明環保的儀式讓廣大市民在煙花四月享受詩意清明,踏上“感恩·思念”的心靈之旅。
家庭追思傳承優秀家風
清風拂袖過,弦音撫琴生。今年清明節,很多家庭選擇在殯儀館追思廳召開家庭追思會,凝聚親情、共同祈福,為兩個世界的親人聯通“思念與愛”的橋梁。
追思會上,主持人引導家屬凈手、寄思、擺饌、請靈、初獻、亞獻、終獻、侑食、受胙、頒胙、辭靈等十五個追思環節。參加追思會的親人飽含熱淚,回憶往昔與故人相處難忘歲月,感恩長輩生前的付出和奉獻,暢想未來美好生活,傳承家風孝道。在濃濃的親情中,讓子女學習感恩和孝道,傳承良好家風,促進家庭和睦和諧。
據了解,清明節期間,青島市殯儀館每日舉行家庭追思儀式約30場,因家庭追思會兼具抒發哀思、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功能,相比傳統祭祀方式更加綠色生態,得到了市民的普遍認可。
網上祭祀隔空傳遞思念
網絡祭祀是傳統文明祭祀方式的繼承與延伸,因其借助互聯網跨越時空的特性,將現實中的紀念館與公墓“搬”到電腦或手機中,方便人們隨時隨地祭奠已逝親人,而備受歡迎。據介紹,市殯葬事業服務中心在官方網站及“青島殯葬96444”微信公眾號設有“網上追思”板塊,市民可以設立紀念館進行網上掃墓。網上祭祀可以獻花、留歌、點燭、留文,跨越時空,讓被紀念者的生命故事永遠流傳、精神融入永恒,讓紀念者與被紀念者的精神交流和對話,不受時空的限制而自由進行。
青島市殯葬事業服務中心通過舉行文明共祭、家庭追思、網絡祭祀等,為群眾在文明祭祀方式上提供了多種選擇,倡樹文明生態祭祀新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全社會掀起了崇尚文明、綠色、生態祭祀的新風尚,為島城碧海藍天、綠水青山貢獻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