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郭振亮
(相關資料圖)
3月1日,青島市政府新聞辦召開“2023年青島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攻堅行動”主題系列發布會第五場,發布會介紹了2023年度青島市市政設施建設攻堅行動的基本情況并回答記者提問。
記者:目前,“煤改氣”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對城市和居民有哪些好處?謝謝。
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政設施建設處副處長江文君:2021年5月,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決定在全市范圍內實施集中燃煤鍋爐“煤改氣”工作。為貫徹落實會議精神,市城鄉建設局堅持因地制宜、多措并舉,科學有序地推進集中燃煤鍋爐“煤改氣”。2021年,對南京路、徐家東山2處熱源實施“煤改氣”,建成4臺燃氣鍋爐,關停13臺燃煤鍋爐,當年實現了南京路熱源的關停。2022年,對一熱泰能等7處熱源實施“煤改氣”,建成21臺燃氣鍋爐,超額完成年度計劃,同時關停了19臺燃煤鍋爐。2023年,計劃再建設7臺燃氣鍋爐,這樣就可以完成東岸城區“煤改氣”攻堅任務。
通過“煤改氣”對東岸城區各熱源點進行優化整合,關停了4處熱源,同時對保留的各處熱源進行去工業化改造,減少了大量工業廠房以及煤庫、輸煤廊道、脫硫塔、涼水塔等設施,取而代之的是干凈整潔的現代化新廠區,能更好地融入周邊環境。例如,位于市北區浮山后的金澤供熱站,每年冬天燃煤煙囪都冒著白煙,與周邊的居住社區格格不入,實施“煤改氣”后,將燃煤煙囪進行了拆除,周邊也不再有重型的車輛出入,環境改善效果明顯,大力提升了周邊的居住環境。
經測算,2022年供熱季東岸城區減少供熱煤炭消耗60余萬噸,同時減少進入市區重型運煤貨車4萬余車次,極大程度上減少了由此造成的大型車尾氣污染、交通擁堵、道路碾壓破壞、沿途撒漏、揚塵等問題。根據環保部門統計數據,2022年供熱季至今,環境空氣中PM2.5、PM10、二氧化氮濃度分別為40微克/立方米,76微克/立方米,36微克/立方米,其中PM2.5、二氧化氮較去年同期有所改善,改善幅度分別為9.1%、14.3%。此外,“煤改氣”壓減下來的碳排放量指標,可以用于引進我市的其它重大項目,將為島城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撐,廣大市民也將享受到更為綠色優質的清潔供熱。
記者:通過這幾年的項目建設,過街設施方面將給市民們帶來哪些實實在在的出行變化?
市市政公用工程建設發展中心主任司磊:人行過街設施是一項民心工程,也是一項民生工程,是切切實實涉及到老百姓自身的過路安全問題,這也是我們一直在三年攻堅行動中作為一項措施,作為一項設施建設一直在抓的事。
我們整個三年攻堅行動計劃要建設20處人行立體過街設施。這20處人行過街立體設施,我們在選址上都充分考慮了老百姓、市民和網友的意見建議,我們堅持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2022年開工建設了13處人行過街設施,超額完成了年度目標。其中一批天橋或地道已投入使用,例如市北區臺東三路天橋充分結合臺東步行街商圈整體風貌,在為市民逛街提供方便的同時,也以其時尚的造型、外觀設計成為臺東商圈的新地標。市民和游客可以在設立的平臺上俯瞰整個臺東商圈的繁華與熱鬧,該天橋已成為島城新晉“網紅打卡地”,得到了大家的一致點贊與好評;再比如即墨區華山路小學、嶗山區同安路實驗二小這兩處天橋選址都位于學校附近主干道,它們共同特點都是早晚高峰期交通道路比較擁擠,學生接送非常不方便,學生過街也不是很安全,我們結合車輛的臨時停靠點建設了天橋,同步取消現狀斑馬線,實現了人車分離,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同時也保障了學生和家長通行的安全。同時,這兩處天橋上我們都設計了造型頂棚,不僅與周邊環境深入融合,同時也可以為更多的家長、學生和老師在上學的路上遮陰擋雨,安全便利。
今年,我們持續補短板、強弱項、提品質、優環境,除加快完成4項續建項目外,我們今年再開工這6個項目,持續推動過街設施建設。在項目落地實施中也將更加注重建設水平,因為這直接關系到市民的出行體驗。我們從四個方面來做好今年的立體人行過街設施建設。一是在設計方案中更加注重自然和諧美觀,與周邊的環境相適應;二是在施工組織中提質增效減少打擾,加快施工速度,更好、更快地來提供便捷的服務;三是在功能完善中以人為本,會考慮到具體的每個天橋實際建設過程中,除了增設剛才講過的配套建設頂棚之外,我們還要再加裝一些直梯作為無障礙設施,提供給殘疾人過街,提供更便捷的服務。以前我們在天橋建設中也設置了部分的直梯,這種無障礙設施;四是在統籌實施中,我們將城市高架路、快速路等路網建設同步實施,減少重復施工和投資。這些不僅體現著一個城市的建設水平,也將體現著我們“城市溫度”。今年建設項目當中,比如市北區滄口路李村路這座天橋是一座環形天橋,也是體量非常大的天橋,嶗山區東海東路極地海洋世界地道,包括上述的李村路天橋都分別位于中山路片區、前海景區,節假日、旅游季這兩個地方人流車流密集,行人通過地面信號過路乘坐兩側的交通、來往景區與停車場間,極易造成交通擁堵且行走不便,帶來一些安全隱患;海爾路勁松八路天橋、遼陽西路浮山小學地道、即墨區營流路即墨一中地道穿越城市主干道,這些路道路寬、車流大、車速快,道路兩側分布著人員密集區、國信體育中心、學校等,斑馬線過路等待時間較長,有時還需二次過路,極為不方便。我們通過建設天橋或地道,行人可直接過路、無需等待交通信號,避免人車爭行搶道,減少路口人員聚集,還可實現與道路兩側慢行步道有機結合,提高市民出行舒適度。
項目全部建成后,我們將實現重要節點人車分流、保障行人安全過街,進一步優化我市慢行交通條件、完善綠色出行體系,群眾出行的堵點、難點問題將逐一化解,群眾出行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將不斷增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