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區民族聯常務理事、泗涇鎮民族聯分會會長王建萍(回族),疫情期間一直作為少數民族志愿者,聽從居委會的安排,或在小區門口站崗,為居民測體溫,或在快遞點執勤,一站就是2個小時;區民族聯常務理事趙曉琦(滿族)為了當好志愿者,將自己的孩子交給鄰居照看,每天一早就趕到泗涇趙非涇居委會,協助社區人員對返滬居民發放告知書和登記表,并為居民登記預約口罩和發放口罩;松江區民族聯會員、方松社區醫院醫生李云霞(納西族),從年初三返回工作崗位工作,并在楓涇高速口輔助交警部門開展防控工作,監測入市人員體溫……
疫情發生后,松江區民族聯響應市民族聯、區民宗辦的號召,向各街鎮分會和廣大少數民族同胞們發出“松江區少數民族同胞抗擊疫情倡議書”,并落實各項防疫工作要求。通過微信、電話等方式詢問各理事近期出行與健康情況,落實出行人員登記政策并積極宣傳防疫知識。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松江區少數民族同胞積極融入社區參加志愿服務,用實際行動彰顯大愛——
堅守崗位,為居民“保駕護航”
松江區民族聯會長、中山街道黨工委副書記張然春(瑤族)放棄假期,從1月23日開始一直堅守在崗位上,從宣傳、檢查、防守、消毒等多個方面部署開展疫情防控工作。
松江區民族聯岳陽分會會長、中心醫院檢驗科副主任韋薇 (壯族)在醫院開放24小時發熱門診后,從1月26日開始,始終堅守在檢驗崗位上。4月,松江區中心醫院被確立為松江新冠病毒檢測醫療機構,一方面依托第三方檢測公司開展相關檢測,另一方面也快馬加鞭推進新冠病毒檢測實驗室籌建。韋薇與同事們積極行動,短短15天內便完成了實驗室整體建設和驗收備案。5月,松江區中心醫院啟用了獨立的新冠病毒核酸檢測實驗室后,告別完全委托第三方和CDC開展檢測的短暫“歷史”,單日可完成300份核酸標本檢測。
區民族聯理事王秋蓮是東華大學信息學院2016級年級組長,也是一名工作了17年的學生輔導員。盡管已連續10年沒回老家過年,但遇到疫情肆虐的非常狀況,她毅然取消了探親行程,和同樣奮戰在一線的愛人一起投入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疫”。王秋蓮積極聯系愛心人士募集了一批消毒防疫物資,包括洗手液、消毒液、毛巾口罩等50余箱物資,為一線的抗疫人員提供物資支持。
哪里需要,我們就去哪里
今年2月初,位于上海松江區車墩鎮的一家口罩廠來了一群特殊的“打工仔”“打工妹”。他們身份各異,從上海各地驅車幾十公里志愿前來,不眠12個小時,只為在口罩廠當一名“臨時工”。孫冬梅(傣族)就是其中一員。
這是一場緊急馳援的志愿行動。春節期間,位于上海松江區的美迪康醫用材料(上海)有限公司需要緊急趕制一批口罩物資,由于工人尚未復工,人手一直緊缺。這一消息被上海一家民非公益組織了解到,該組織負責人周蓉主動聯系了廠家,稱愿意動員志愿者與工廠工人合作,支援夜間生產線。
收到動員消息后,孫冬梅第一時間主動報名,希望能為疫情期間口罩供應盡一分力。經過上崗培訓,孫冬梅與志愿者們一起進入了生產車間。“盡管已有心理準備,但剛開始的時候,還是有些不適應。”孫冬梅說,當時每一臺機器都開足馬力,以每分鐘約50個口罩的速度滿負荷生產。車間現場很悶,噪音很大,機器生產的速度很快,剛干活的時候覺得自己笨手笨腳的。
10個一疊,50個一摞,5000個一箱,流水線上,孫冬梅與志愿者們緊跟節奏,完成每一個口罩的質量篩檢、裝箱、封箱等工作。據統計,一晚上12個小時,20位志愿者生產了30萬只口罩,為口罩產量增長貢獻了少數民族志愿者的力量。
區民族聯副秘書長滕召蓉(苗族)主動到方松街道浪琴居委會黨組織報到,當好“黨員第二樓組長”,領取工作任務。身著“1號先鋒”機關黨員志愿者服裝,與社區干部們一起,不顧個人安危,積極投入疫情排查防控和入戶宣傳工作志愿服務當中,多次到社區業主家中上門排摸和進行防控宣傳。
方松街道海德名園居民區發動社區志愿者把守社區進出口,嚴格防控外來人員返程高峰造成疫情流入。方松街道民族聯理事何貴芝(土家族)協助值守社區東大門,排摸返滬及來滬流動人口的情況,充分發揮了少數民族志愿者的積極作用。
李偉杰(壯族)積極響應黨組織號召,主動加入防疫志愿者隊伍,幫助祥和商業廣場一起協查進出車輛,加強外省市車輛的排查,測量體溫,嚴格防控外來人員返程高峰造成疫情流入,為社區防疫貢獻年輕少數民族同胞的力量。
為了守護好自己的家園,緩解居委會工作人員人手不夠的情況,陳曉黎(回族)踴躍報名志愿者,利用周末休息時間向小區居民宣傳疫情防御知識、幫助返滬人員登記信息和講解隔離措施。
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松江區各民族同胞不顧個人危險,盡己所能為疫情防控出力。他們身著紅馬夾、綠馬夾,構成了這座城市最靚的風景線,為社區和社會傳遞和奉獻愛的能量。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