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時報記者苗詩雨李貝貝北京報道
近日,油品市場消息不斷。國際油品方面OPEC+減產消息與美國、俄羅斯增加原油供應博弈,超預期原油供應減產仍難改原油價格下行趨勢;國內成品油市場受到影響,業內機構預測6月13日24時,國內成品油零售價格調整擱淺概率較大。
多方供應博弈同時,多國經濟數據引發市場對油品需求擔憂情緒,眼下原油價格看跌預期濃厚。《華夏時報》記者留意到,6月12日一貫看好油價前景的高盛分別下調12月份布倫特原油、WTI預估價格。
(資料圖片)
不過,金聯創原油分析師奚佳蕊向記者表示,近日美國達成首批戰略油儲回購交易將利好油市。“近兩年來美國的戰略原油儲備對于油價的影響較為重要,當下美國開啟了收儲的大門,且美聯儲的加息預期也開始減弱,這對于原油市場來說將是重大的利好。”奚佳蕊向記者說道。
OPEC+減產難改油價下行
近期,OPEC+部長級會議會后聲明,將目前正在執行的減產協議延期至2023年年底,并從2024年起OPEC+還將在目前原油產量配額的基礎上再減產約140萬桶/日。此外,沙特能源部表示,沙特也將在7月份額外減產100萬桶/日,其產量將從5月份約1000萬桶/日降至約900萬桶/日。
不過,從原油價格來看,超預期的減產并未能達到提振油價效果。
減產消息傳出后,6月7日收盤時原油期貨價格雖明顯增長,但截至6月9日收盤,紐約商品期貨交易所WTI7月原油即期合約收盤下跌1.12美元,至70.17美元/桶,跌幅為1.57%;洲際交易所布倫特8月原油即期合約收盤下跌1.17美元,至74.79美元/桶,跌幅為1.54%。
金聯創原油分析師韓政己向《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表示,OPEC+減產消息對油價起到一定支撐,但美國與俄羅斯石油供應增加,一定程度上抵消了OPEC+減產對原油的提振效果,限制了油價的上漲空間。
據悉,EIA最新月報預計,2023年美國原油產量將從2022年的1190萬桶/日上升到1260萬桶/日,超過2019年1230萬桶/日的紀錄高位。俄羅斯方面也由于煉油廠季節檢修需求下滑,5月港口出口石油總量達到近4年最高位。
國內成品油或迎年內第三次擱淺
對國內成品油而言,由于國際原油市場面震蕩,6月13日24時國內新一輪成品油價格調整或出現擱淺。
據卓創資訊測算,截至6月9日收盤,國內第9個工作日參考原油變化率為-1.08%,預計汽柴油下調40元/噸。低于國家發改委50元/噸成品油調價紅線,預計零售價格調整或將擱淺。
對于擱淺原因,業內多方人士較一致向記者表示,與前述國際原油市場供需變動預期有關。
卓創資訊成品油王蘆青向記者表示,雖然本次成品油調價周期內,部分國家減產對國際原油價格形成支撐,但考慮到美聯儲6月貨幣政策依舊不明朗,市場擔憂再度加息,且多國經濟數據表現低于市場預期,導致油價企穩后上漲乏力。
據隆眾資訊統計,截至6月12日,2023年國內成品油調價共進行十一輪,具體為上調四次、下調五次,擱淺兩次。
原油價格預期遭多方看跌
OPEC+繼續減少供應,部分國家供應放量博弈,預期來看,業內較一致認為油價走勢或難改下行走勢。
其中,以一貫看好原油價格的高盛最為典型。近日高盛將12月布倫特原油預估價格自每桶95美元下調至每桶86美元,將12月WTI油價預估價格自每桶89美元降至每桶81美元。據悉,此前市場消息顯示,高盛則堅持原油每桶100美元預期。
奚佳蕊向記者表示,影響原油市場及油價走勢的因素紛繁復雜,而對于今年原油市場來說,宏觀環境在長期趨勢上為油價定下了基調,而基本面環境則存在著不確定性,導致市場不斷衡量供需關系,導致油價出現震蕩格局。
在奚佳蕊看來,即便眼下已經進入原油消費旺季,但大環境不景氣令原油消費國的需求受到抑制,在原油供應的減量上如果無法匹配需求,那么油價很難有效突破震蕩格局。即使受到某些突發因素的刺激令油價上漲,但也無法真正形成趨勢性的走勢,當該因素消化后,油價又回重新回落到原先的運行區間。
短期來看,中信期貨研報則認為,如果7月美國經濟不衰退,伊朗原油不回歸,那70美元/桶大概率會成為美油年內底部。但如果衰退疊加伊朗原油回歸,本月(6月)底和7月油價深跌的概率偏高。8月隨著美國在合適的位置回補SPR,油價將迎來趨勢性反彈。
(文章來源:華夏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