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巴西大豆播種順利、阿根廷恐再遇減產
【資料圖】
由于國際大豆價格持續在高位,巴西擴種意愿明顯,根據CONAB12月的數據,巴西本年度種植面積在4340.78萬公頃,較上月環比增0.38%,較去年同比增4.60%。分州來看,馬托格羅索州、南里奧格蘭德州、巴拉那州、戈亞斯州及南馬托格羅索州依舊是最主要的主產州,其種植面積占比分別約27.2%、15.1%、13.2%、10.5%和8.7%,合計占比巴西總種植面積的接近四分之三。而從面積增量來看,馬托格羅索州、南馬托格羅索州和米納斯吉拉斯州的增量較大,同比分別在6.3%、5.8%和7.5%。整體來看,今年巴西種植的增量及大頭依舊集中在中西部和南部地區。
單產方面,12月CONAB的報告基本沿用了之前的數據,幾大主產州中除了戈亞斯州有小幅調低之外,其他基本與前期持平。可以看到,巴西新季大豆的單產被預估為3536.0(千克/公頃),為歷史上最高的數據,2020/21年度當時的單產為3526.0(千克/公頃),考慮到種子技術的提升,本年度需要達到或接近2020年的降雨及其他氣候條件,才可以匹配這一數值。而從當前的降雨量來看,主產州中馬托格羅索州、巴拉那州及南馬托格羅索州在11月降雨量約為10年均值的70%,部分地區略有偏干的情況,但由于前期降雨量尚可,作物生長情況沒有受到太大的困擾,再結合未來兩周的氣象預報來看,達到或接近2020/21年度的單產可能性是比較大的(但仍需觀察1月的降雨量);而可能存在問題的是南里奧格蘭德州,自9月起,該州的降雨量就持續偏低,9-11月單月降雨量/十年均值分別為47.0%、55.7%和48.1%,作物面臨的生長壓力偏大,當然由于該州播種時間較晚,未來還有充足的時間去彌補此前缺失的降雨,就比如2020年度,該州在10-11月的降雨量同樣偏低,12月有所回暖,1-2月降雨量尚可,最終當年度該州的大豆單產刷新歷史新高。故從目前角度出發,巴西大部分地區天氣情況尚可,而存在隱憂的地區仍有時間窗口去提升,CONAB預估的1.535億噸和USDA預估的1.52億噸的產量暫時來看是比較合理的。
阿根廷方面情況則相對不樂觀。根據USDA的數據,阿根廷新季大豆收獲面積約1650萬公頃,較去年的1590萬公頃同比增3.8%,與20/21年度的收獲面積接近。而想要達到USDA的4950萬噸的產量水平,單產需要達到3噸/公頃,顯著高于去年的2.76噸/公頃和20/21年度的2.81噸/公頃,當然無論從拉尼娜現象的持續還是目前的降雨量來看,該單產預估還是顯著偏高的。拉尼娜現象對巴西南部及阿根廷大豆主產區的降雨有顯著偏少的影響,可以觀察2010年至今冬季發生的拉尼娜現象,每次阿根廷大豆的單產均同比降低:2011/12年度單產2.28,同比降14.9%;2017/18年度單產2.32,同比降26.8%;2020/21年度單產2.81,同比降3.8%;2021/22年度單產2.76,同比降1.8%;而本年度是連續第三個拉尼娜的冬季,從歷史經驗來看并不支持單產的回暖。
而從目前降雨情況來看,狀況似乎更加糟糕。前三大主產州布宜諾斯艾利斯、科爾多瓦和圣達菲的降雨量都顯著低于歷史同期,10-11月分別只有歷史同期的50-70%的降雨量,圣達菲11月降雨量更是只有10年均值的19.3%,而相對偏高的溫度也加劇了干旱的態勢,同時不利于播種的推進。截止12月8日,阿根廷大豆播種率約52%,五年均值為60.6%;但根據BAGE的數據,截止12月6日,阿根廷播種率僅為37.1%,比去年同期低了19%,均值為61.4%。倘若干旱問題持續,部分大豆面積或將棄種、或轉向二茬玉米。在收獲面積不變的預估下,若將單產下調至前兩年的水平,即2.8左右,產量預估為4620萬噸,而若收獲面積也同步下調,則產量損失可能在500萬噸以上,USDA未來還有逐步下調阿根廷大豆產量的空間。
二、USDA12月報告平淡,關注后期供需兩端的調整
USDA12月報告在上周末公布,整體對市場的指引性不強,報告本身對美豆的供需并沒有調整,同時對巴西及阿根廷的產量也維持原來的預計。展望未來,USDA一般會在1月的報告中對種植面積及單產進行調整,收獲面積方面近15年共有4次調增、3次未調整、8次調減,平均調整幅度為-10,極值為+40及-60(萬英畝);單產方面近15年共有7次調減、8次調增,平均調整幅度為+0.03,極值為+0.66及-0.48(蒲式耳),美豆供應端題材預計將在報告公布后塵埃落定,后續市場將更為關注美豆需求端的變化及南美產量的兌現。
美豆出口方面,本年度表現尚可,截至12月1日,22/23年度美豆出口銷售量約3887.4萬噸,去年同期約3880.5萬噸,同比增幅約0.2%,去年度12月USDA設定的年度出口目標為20.5億蒲,而本年度出口目標暫時設定在20.45億蒲,相對來看是比較合理的。而從出口銷售量/年度目標完成度來看,本年度目前完成度約69.8%,處于近些年來的中間水平,若保持現階段的出口節奏,預計完成出口目標并不是太難的事。但投資者也需要關注阿根廷12月對美豆出口份額的擠占,由于該國在12月重啟大豆出口優惠匯率政策,部分市場采購或轉向阿根廷,其實在9月該國已經實施過一個月的優惠匯率,根據羅薩里奧谷物交易所,自9月初推出優惠的大豆美元匯率以來,阿根廷農戶在9月份共計售出1390萬噸大豆,相當于全國產量的31.5%,考慮到阿根廷正遭遇嚴重的干旱,農戶部分有惜售情緒,預計本次優惠匯率期間,出口擠占的效應會相對小一些。
美豆壓榨方面則暫時不容樂觀,從已經公布的9、10月NOPA的數據來看,壓榨量分別在1.58和1.85億蒲,同比增幅約1.42%,而USDA在報告中預估年度壓榨需求約22.45億蒲,同比增幅約1.81%,整體差距不大。但EPA在12月1日公布的新一年度RVO遠不及預期,美豆油的需求量預計在本年度有較大的下滑,再傳導至美豆油價格的下跌及后續美國本土壓榨利潤的下滑,未來壓榨需求數據或面臨逐步調減的可能性,建議投資者關注壓榨利潤的變化趨勢。
當然需求端的調整反映到盤面上相對還是比較緩慢,短時間的彈性也不夠大,未來的彈性一方面可能存在于1月報告中對于美豆供應端超預期的調整,另一方面則在于上述提到的南美天氣問題。從全球大豆庫需比的角度出發,根據12月USDA供需報告的數據,22/23年度末庫需比或在18.7%,去年度同期在18.6%,而在去年南美減產落地后,最低的庫需比預計在16.4%,彼時CBOT美豆價格最高層突破1700美分。故從全球大豆的角度出發,若需求不變,則想要達到去年的庫使比,則南美產量需要減少1200萬噸以上,這并非難以想象,當然如果考慮高價對需求端的削弱及美聯儲加息的影響,減產幅度需要更大才能重新沖擊1600-1700美分的區間。故阿根廷及巴西的南里奧格蘭德州在1-2月的天氣將對盤面的走向起到至關重要的影響。
三、國內到港回暖近月承壓遠月隨美豆成本波動
國內豆粕期貨近月合約主要受到國內供需和現貨價格的指引,而遠月合約主要受到CBOT美豆價格及進口成本的影響。近月合約來看,自11月中旬起,基差就從急速下滑,主要還是受到國內大豆到港量恢復及豆粕逐步累庫的影響。根據我的農產品網數據,截至12月9日,主要油廠大豆庫存約438.95萬噸,11月中旬為268.72萬噸;主要油廠豆粕庫存約30.07萬噸,11月中旬為14.92萬噸。除了大豆大量到港壓榨,增加供應外,需求方面年末也較為清淡,由于生豬價格的大跌,養殖利潤變差,企業對飼料端的采購謹慎,而生豬的集中出欄本身也對飼料有偏空的影響。在供增需減的共同作用下,豆粕現貨大跌,基差恢復至正常略偏高的水平。未來來看,11月船期采購的950多萬噸的進口大豆在未來會逐步到港,12月采購完成度也達到了104%,未來進口大豆供應量的恢復也在本周對03合約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未來近月合約的上方空間或因此受到制約。
遠月合約包括05合約,其實在先前已經被空頭打入較大的預期,在本輪現貨下跌的階段相對比較抗跌,而未來05合約的定價還是集中在南美產量是否能兌現上。由于天氣題材窗口在春節后還是會持續,故在潛在利多仍存的情況下,短期內不宜過分看空,但相對的,美豆壓榨需求前景偏淡、巴西大部分地區降雨量尚可,目前滿足豐產的有利條件,故向上突破暫時也看不到發力點。建議暫時以區間震蕩對待,而在天氣狀況正常的背景下,中長期或有重心下移的風險。
(文章來源:建信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