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更進一步提升產業數據獲取的便利性是當下商品市場我們反思性的主軸,多年以后很可能只有在這條線索上能有碩果僅存,這是農產品投研的唯一性重要積累。
我們參與農產品國內數據的解讀,但市場公布的進出口和壓榨數據大多存在著諸多的滯后,因為運輸運距導致買船的訂單多領先于到港1個月,領先到港數據的公布1個半月以上,以至于國內數據的公布和市場行情的聯動性并不高,這暗示國內的農產品數據在全球定價的商品系統中意義小,質量差。另一方面,國內公開的農業數據的滯后性也側面反應了產業寡頭持有信息的領先優勢,在這個語境下,他們是信息的生成者,也應當是行情的領跑者。
在Y301-305,M209-M301,M301-M305,OI211-M301和YP01上,買船信息和國內基差拐點都應被奉為金礦,毫不夸張的說,2022年是個油脂油料月間價差和品種間價差的黃金時代,打破產業圈層壁壘是掘金者需要練就的本領。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翻牌交易是最近我們創造的名詞——當逼近交割月,未來原料到港量逐步明晰后,前期受需求抑制的近月合約以飆漲的方式向上修復基差,其要點在于農產品供應難以調節的背景下的高確定性,同時,此前需求的向下交易將多頭介入的安全邊際給的相當充分,這逐步成為油脂油料基本面交易的主流演武場。
進一步深挖高基差形成的原因,我們理解基差本質是油廠對盤面榨利虧損的彌補性要價,當榨利彌補不足而國內外維持深度倒掛,那么定價的天平則傾向賣方,并在交割月前夕集中兌現溢價權力。
階段性結論和看法:
油廠的基差定價參考未來可銷售供應的多寡結合當前壓榨利潤綜合設置,本質上是油廠向下游轉嫁進口成本上行(主要是CNF上行)的工具,同時也轉嫁了風險。
消費的季節性擾動,主產國的關稅等貿易條件和產量是基差最重要的影響因素。
截至2022年末預計國內將再分批新增共計約27500噸/日,彼時國內日壓榨產能或達47.66萬噸,國內有效日產能或逾45萬噸。基于充裕的產能,長期看基差是個買方市場。通俗來講,一年至少有10個月油廠豆粕的供應是偏寬松的,切不可以以2022年的經驗指引未來。
預計2023年一季度末開始生豬價格將向養殖成本靠攏,甚至擊穿養殖成本。這是對豆粕需求實打實的利空。
2023年我國的進口大豆壓榨廠將受到2022年300萬噸國產大豆增產的沖擊,疊加2023年10%的全球大豆產量增幅大概率壓制2023年豆粕基差的均值下行至100元以下,這是2023年的重要轉變。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基差崩塌的時刻對弈期貨的影響也同樣是利空,屆時正基差多期貨的托底意義不大。
遠期22-23年度預計進口量達到9980萬噸,其中4-6月到港壓力最大,預計單月到港1100萬噸,屆時疊加養殖消費的利空,或將形成年內基差的洼地。
策略上關注以【650,800】作為邊際的05豆棕縮, 【400,500】作為邊際的M3-5反套, 【-150,-200】作為邊際的PK1-4正套。
(文章來源:中信建投期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