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生命只給我13個月,那就用有限的時間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這是丁宇翔與病魔斗爭之后的決定,而“自己喜歡的事”,于他而言,從沒變過。
丁宇翔是北京金融法院審判一庭庭長,一名有著17年審判經驗的資深法官。他是全國法院辦案標兵,是北京市國家治理青年人才;是季承訴北京大學返還原物糾紛案、航空公司泄露乘客隱私權糾紛案、全國首例銀行間債券市場虛假陳述案等多起“首案”的審判長;是出版了多部熱銷專著、發表了70多篇專業文章的法學界影響力人物。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榮譽等身的丁宇翔,對這一切看得很淡。在一個又一個疑難復雜案件辦理中攻堅克難,在一項又一項法律前沿問題前思考不停、筆耕不輟,才是他真正的興趣所在,也是他為之全情投入的事業。如今45歲的他已打破“13個月”的魔咒,雖略顯滄桑,但法臺之上,他自信從容;追求法治的道路上,他始終步履堅定。
善思勇行
以個案推動法治進步
2021年5月25日,距離北京金融法院成立僅兩個月,該院的“1號案”全國首例銀行間債券市場虛假陳述責任糾紛案開庭。該案案情疑難復雜,涉案金額高達5億元,涉及當事人眾多,這都讓承辦法官孫妍和審判長丁宇翔倍感壓力,卻也充滿期待。他們知道,這又是一起具有示范意義的案件,其裁判結果將對界定銀行間債券市場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邊界,推動金融市場健康穩定運行發揮積極作用。
以法官的裁判推動法治的進步、社會的發展,這是丁宇翔走出北京大學校門時,毅然決然選擇法官職業的初衷,更是從業至今未曾動搖的信念。
但,對這個目標的追求并不容易。丁宇翔估算過,“1號案”中,僅僅是將案卷看完,最少也需要100多個小時,而實際上,整個案件辦結歷經整整21個月。
在丁宇翔的職業生涯中,與挑戰和壓力為伴幾乎成為常態。
2014年航空公司泄露乘客個人信息案備受關注,彼時還在北京市第一中級人民法院工作的丁宇翔是此案的二審承辦人和審判長。起訴航空公司和網絡購票平臺泄露其個人信息的龐先生,一審因證據不足,未能獲得支持,提起上訴。“那時候,對個人信息的保護力度還比較弱,類似龐先生的遭遇較為普遍,甚至很多人已經習以為常。”但在丁宇翔看來,個人信息泄露泛濫之勢必須從法律層面予以規制,“沒有先例,但不妨礙我們依法作出改判的決定。”
改判的過程比想象中曲折。丁宇翔搜集了大量資料,與合議庭成員反復商討,最終根據在案證據,巧妙地利用民訴法司法解釋中確立的“高度蓋然性證明標準”,判定兩被訴公司存在泄露的高度可能,并據此認定侵犯隱私權成立。
這份判決作出后也曾引發了一些風波,但歷經數日,該案不僅推動各大航空公司完善了信息保護措施,而且還成為個人信息保護各類著作中常被提及的經典案例。如今,專攻金融領域的丁宇翔,又在以往少有人關注的金融領域個人信息保護問題中繼續著他的研究。
由于長期深耕商事和金融審判領域,承辦了大量“疑難雜癥”案件,丁宇翔已經習慣于在遇到難題時跳出案情本身,回歸法理去考量新的事物和復雜的情況,在遵循法理的基礎上對具體說理做一些探索和創新,而每一次的成功探索都會帶給他滿滿的成就感,也成為他下一個探索的新起點。
筆耕不輟
審判與學術相得益彰
在穿梭于北京城東西方向的早班或晚班地鐵上,時常會見到抱著電腦敲字的丁宇翔,在每個周末陪孩子上課的等待區,他依舊是那個姿勢,全情投入到自己的文章創作之中。
這么多年,無論多忙多累,寫作這個習慣丁宇翔都沒有中斷過。“工作時間總是忙于審案,遇到的一些問題來不及思考,我就會把它們記錄下來,有時間就拿來思考。”于是,筆記本電腦就成了他最親密無間的“伙伴”。
丁宇翔告訴記者,他的研究習慣得益于求學路上遇到的恩師。在北大讀研究生期間,他的導師葛云松教授每兩周就會組織一次讀書分享會,逼著學生們養成認真讀書和深入思考的習慣。慢慢地,丁宇翔發現,知識積累得越多,就越會產生興趣。考取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法學博士研究生后,丁宇翔又有幸師從孫憲忠教授,在孫老師的高標準嚴要求下,丁宇翔甚至學習了德語,研讀原版法學專著。
丁宇翔回憶說,讀博那個階段,法院的工作已經非常忙碌,他幾乎把所有的業余時間都用在了讀書和寫論文上。整整3年,家里的大事小情都是妻子一人扛了起來,至今他仍深感愧對妻子。
功夫不負有心人,丁宇翔30余萬字的博士論文,不僅獲評了社科院當年的優秀博士論文,出版后還獲評“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孫憲忠教授評價,丁宇翔是自己最勤奮、最善于思考的學生之一。
這樣的習慣也讓多辦難案的丁宇翔受益良多。面對復雜的案情,他隨手記下問題,在后期的邊思考邊寫作中不斷完善思路,不僅更易找尋案件辦理的出口,也成為他豐碩學術成果的重要積累。季承訴北京大學返還原物糾紛案審結后,他撰寫的《返還原物請求權研究》成為國內研究返還原物制度的第一本專著;聚焦共享經濟快速發展引發的新類型糾紛,他撰寫了論文《跨越責任鴻溝——共享經營模式下平臺侵權責任的體系化展開》;調入北京金融法院后的幾個月內,他就集中發表3篇論文,對新證券法實施一年多以來證券審判的新趨勢和新動向進行了探討分析。
在精辦案件的同時,丁宇翔筆耕不輟,發表了70余篇學術論文,出版了兩部獨著和8部合著,其中《個人信息保護糾紛理論釋解與裁判實務》是一部橫跨個人信息保護前沿理論和裁判實務的著作,為個人信息保護貢獻了智慧。
以崗療病
深植熱愛與擔當
2021年11月30日,丁宇翔被確診肺部惡性腫瘤,醫生建議他盡快入院治療。他問醫生自己還有多長時間,醫生回答,大約11至13個月。拿到診斷證明書之初,丁宇翔也消沉過,但很快就調整過來:“如果生命只給我13個月,那就用有限的時間做一點自己喜歡的事。”
從那之后,丁宇翔一邊積極配合治療,一邊在助理的幫助下,把自己生病前手里的案子陸續辦結,還完成了一篇調研報告。
金融法院“1號案”第二次開庭時,丁宇翔被發現腫瘤并發癥——下肢靜脈血栓,醫生反復叮囑他一定不要久坐,否則血栓會進一步惡化,直接影響抗腫瘤治療。可丁宇翔為了不耽誤案件審理進度,還是硬撐下4個小時的庭審。庭審結束,他的雙腿已經麻木。北京金融法院院長蔡慧永心疼地嗔怪他:“你不要命了?”
病假中的每一次到院,都讓丁宇翔覺得“工作特別有意思”。2022年9月22日,丁宇翔終于獲批回院上班,院里要求他以休息為主,慢慢適應工作。可丁宇翔一回到審判崗位就覺得病好了大半,因治療藥物引起的嚴重失眠,反而在他日復一日的辦案操勞中被治愈了。“上班之后睡眠質量特別高,雖然工作強度和生病之前差不多,可我不覺得疲勞,上班一個多月之后,體檢指標反而逐漸恢復了正常,一直保持到現在,這讓我對自己更有信心了。”說到這里,丁宇翔露出了笑容。
其實,“催促”丁宇翔回來的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始終放不下的“樂視網”案。這起迄今為止登記的權利人人數最多、被告數量最多、涉及的虛假陳述行為最繁雜、索賠金額最高的證券糾紛普通代表人訴訟案件,是丁宇翔的一塊心病。“坦率地講,我之前審理的所有證券案件遇到的事項和問題加起來,也沒有這一起案件多。”丁宇翔說,“這個案子如果我沒能結出去,會給接任審理的人造成特別大的麻煩,也意味著訴訟周期的拖延,我就算死都不會瞑目的。”
最近幾個月,丁宇翔一心撲在這個案子上,帶領全庭法官認真研究案情,細摳每一個細節,他“隨手記”的筆記都有幾萬字了。
“樂視網”案件辦理過程中,還有一個讓丁宇翔操心的事:“2000多名投資者提起訴訟,如果每人都要來北京登記、談話、開庭,得花費多少金錢和時間成本?”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丁宇翔帶著團隊向院黨組提出建立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在線平臺的設想。最終,在相關部門共同努力下,僅用3個月就落地完成,所有原告均通過新平臺高效便捷地完成了登記工作。不過,這還只是一個起點,在丁宇翔的積極推動下,北京金融法院逐步建成“雙軌雙平臺”工作機制,包括代表人訴訟機制、示范判決機制、代表人訴訟在線平臺、示范判決服務平臺,目前已為6000余名中小投資者在線訴訟提供了便利。
在丁宇翔的同事們眼中,他既是專業水平出眾、工作能力出群的法官和領導,更是不畏困難,始終于法治道路上堅定前行的典范。
蔡慧永動情地說,丁宇翔用專業的審判能力贏得當事人和業界的尊重和好評,為法治進步不斷貢獻著自己的智慧。北京金融法院為擁有丁宇翔這樣干事創業的司法人才而感到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