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國行政執法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
“這個行政復議案件的法律論證我覺得不夠嚴密,咱們再一起梳理一下……”“下期‘律動普法直播間’選題重點圍繞行政復議程序,大家覺得怎么樣……”北京海關法規處一天的工作,在一片忙碌聲中展開。
作為北京海關法治建設統籌規劃、總體推進的重要職責部門,北京海關法規處精準定位法治海關的“守夜人”“貼心人”“吹哨人”“建設者”四個角色,以行政復議的“小切口”,推動海關法治建設的“大格局”,真正做到“復議為民,定分止爭”。2020年至2023年5月底,前端化解執法爭議45次,辦結的64起行政復議案件中,僅6起申請人提起后續行政訴訟,復議化解率超九成。2022年,在司法部開展的全國行政執法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評選中獲“全國行政執法先進集體”殊榮。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做法治海關的“守夜人”
海關行政復議、訴訟案件政治敏感度高、執法鏈條長、涉及利益廣,北京海關法規處秉持初心,盡力使每一起行政復議案件都能得到公正、公平、合理的處置。
2021年6月,在辦理北京某公司進口寵物食品檢疫退運復議案中,因涉及跨境電商這一新興模式,復議人員依托案件研討平臺,與監管、行郵、食品等部門組建聯合小組,梳理政策依據,厘清通關流程,并組織關區公職律師對案件進行深入研究分析,從源頭防范行政執法風險。“國家對跨境電商發展的支持力度很大,其發展過程中面臨許多新問題,對此類案件的處理更要嚴謹細致,不能有絲毫差錯。”北京海關法規處副處長何冰說。
在“滄州某公司知識產權侵權貨物處罰”案中,需要對“涉外定牌加工”是否屬于侵權這一歷史性難題作出準確判斷。在法律規定略顯模糊、司法審查標準尚不明確的前提下,法規處查閱了近15年來所有類似案件的裁判文書,走訪北京市知識產權法院、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了解最新司法審判實踐,多方調閱學術資料,最終給出的“海關答案”,得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支持。
近年來,北京海關法規處妥善處理了“李某某進口食品舉報投訴案”“北京某公司價格申報不實處罰案”等一大批復雜疑難案件,在案件辦理中體現了復議工作的公信力,彰顯了法治海關的公平正義。
做釋法說理的“貼心人”
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是化解行政爭議的“源頭活水”。北京海關法規處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糾紛化解機制。
2023年年初,北京某企業進口一批磷蝦油制品,因稅號申報錯誤被要求補稅。“我們一直要求員工規范申報,從沒想過會在商品歸類方面出現問題。這個商品稅號認定的調整會對最終定價產生影響,希望你們抓緊辦理,盡早告知我們結果。”在向海關提交復議申請時,企業負責人說。
歸類認定的調整雖然看上去是個小問題,但稅號的變化有可能會導致稅率變化,進而影響企業的成本核算。在了解到企業訴求后,海關復議人員立即會同相關部門對涉案商品屬性進行充分論證,在得出“因企業對海關歸類政策理解偏差而導致稅號申報錯誤”的準確判斷后,第一時間向公司負責人系統講解了海關對該產品歸類的相關政策規定,最終獲得企業的認可,撤回了復議申請。
考慮到很多執法爭議的源頭在于當事人對海關政策不了解、不熟悉,北京海關法規處在“8·8海關法治宣傳日”“12·4國家憲法日”等重要時間節點,牽頭組織開展多次普法“進校園”“進企業”“進社區”“進口岸”宣傳活動,大力推行“嵌入式”普法,對容易引發行政爭議的焦點問題加強釋法說理。在復議審理過程中,堅持情、理、法并重,努力做到“法安天下,德潤人心”。
做規范執法的“吹哨人”
“這個案子我認為辦案部門對企業違法行為認定的事實正確,處罰幅度適當,我傾向維持決定。”“我認為在處罰程序上還有瑕疵……”在復議案件辦理過程中,這樣的爭執屢見不鮮。
一線執法事關行政相對人的切身利益,事關北京海關執法形象,容不得一絲一毫的差錯,工作中稍有瑕疵,就容易引起糾紛。
今年年初,北京某企業在進口一批化妝品時,因不服海關對其漏繳稅款行為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向北京海關申請行政復議。海關復議人員在對處罰案件辦理流程進行全面審查的基礎上,發現被申請人在漏繳稅款計核方面存在錯誤,遂作出撤銷行政處罰的復議決定,及時糾錯。
在通過行政復議化解執法矛盾的同時,北京海關法規處多點突破,努力提升關區行政執法水平。定期總結復議應訴中容易出現的執法問題,通過制發《復議意見書》,發布《復議訴訟案件情況通報》和行政執法典型案例等多種方式,對不當執法行為予以堅決糾正。同時,加強“即時性”警示,日常工作中一經發現風險隱患,迅速制發《風險提示函》,及時指出問題癥結,避免“小事拖大,大事拖炸”;強化個案糾錯,堅決糾正執法程序不當、執法依據不足等問題。
做鋪路筑基的“建設者”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近年來,北京海關法規處堅持問題導向、目標導向,采取多種舉措,努力在構筑完善關區法治基礎上下功夫。
嚴格規范性文件審核,實現向海關總署報備公告“零退回”。開展規章制度清理,梳理形成北京海關基礎工作制度體系,關區制度供給質量明顯提升。吸收法律人才、業務骨干,打造93人的公職律師法律專業隊伍和60人的普法講師團隊。搭建多部門協調同步、內外法治業務專家集體參與的案件研討機制,為復議訴訟案件辦理提供堅強保障。統籌關區法治資源,建立兼職法律顧問制度,彌補了個別隸屬海關法治人才缺乏的工作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