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張雪泓
北京市人民檢察院4月21日對外發布《北京市檢察機關知識產權檢察白皮書(2022)》(以下簡稱《白皮書》)。《白皮書》顯示,2022年,知識產權民事、行政監督案件總數首次反超刑事案件數,涉老字號案件占刑事案件總數的三成以上。
《白皮書》披露,北京檢察機關共受理知識產權審查逮捕案件171件,受理審查起訴案件93件。受理知識產權民事監督案件204件,行政監督案件95件,建議行政執法機關移送案件44人。知識產權檢察案件呈現四個特點:一是民事、行政監督案件數量上升;二是涉老字號知識產權案件占比較大;三是侵權手段交叉化、鏈條化趨勢明顯;四是企業員工外泄商業秘密問題仍然突出。
《白皮書》顯示,2022年,北京市檢察機關共受理知識產權民事、行政監督案件299件,收案數近三年平均年增長72.9%,民事、行政監督案件總數首次反超刑事案件數。其中,民事監督案件以著作權權屬、侵權糾紛為主,占案件總數的70.6%;行政監督案件以商標授權確權糾紛為主,占案件總數的90.5%。
《白皮書》指出,伴隨“國潮”消費逐步興起,有的市場主體花式“蹭”老字號,借用老字號的知名度使消費者產生誤解,有的市場主體惡意搶注老字號,損害老字號企業及消費者合法權益。“涉老字號知識產權案件既包括假冒注冊商標、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等傳統的刑事案件,也包括不正當競爭和侵害商標權糾紛、商標無效和撤銷爭議等民事、行政監督案件。我們發現,涉老字號案件占刑事案件總數的三成以上。”北京市檢察院第四檢察部主任杜邈介紹。
此外,《白皮書》還指出,知識產權侵權手段不斷升級,呈現與網絡犯罪甚至詐騙犯罪交織融合的趨勢。行為人利用虛假材料獲取著作權授權或者登記,甚至假借“合法”外衣騙取高額授權使用費。知識產權犯罪呈現鏈條化、跨地域、產業化等特征,增加了全鏈條打擊難度。
“我們還發現,企業員工外泄商業秘密問題仍然突出。數字經濟時代,大量作為商業秘密的技術信息以數字化形式存在,一旦在互聯網上披露,其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對權利公司合法權益造成嚴重損害。”杜邈說,針對《白皮書》發現的問題,北京市檢察機關從建立“一站式”知識產權保護機制、落實數字檢察戰略、建立多層次專業輔助辦案機制、推進涉案企業合規改革以及深化行政司法協同聯動等方面,不斷加強知識產權司法保護水平。
《白皮書》稱,下一步,北京市檢察機關將聚焦重點領域,建立完善與重點科技園區的檢察聯絡機制,強化對“卡脖子”核心技術的保護。同時,加強對老字號的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注重歷史古跡文創保護,穩步探索知識產權領域公益訴訟,通過辦理案件回應社會關切、維護社會公共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