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北區人民法院執行局法官和法院財務工作人員監督配合下,被執行人朱某夫婦將60萬元執行款全部給付申請執行人朱某的姐姐,一次性履行完畢。
據了解,朱家姐弟的父親去世后留有平房兩間。2016年房屋開始拆遷,姐弟倆達成口頭協議,安置房二人各一套,拆遷安置手續由弟弟全權辦理。拆遷安置后,弟弟將應屬于姐姐的安置房產過戶到自己妻子趙某名下,后趙某又將該房出售。姐姐訴至法院,法院判決,弟弟、弟媳償還姐姐人民幣共計60余萬元。之后案件進入執行階段,執行法官對被執行人的財產進行全面調查,發現二被執行人名下無可供執行的銀行存款,但有一處房產。
執行法官首先告知二被執行人,應當積極主動履行義務,否則將面臨強制執行;隨后又從姐弟親情角度進行分析。但被執行人不為所動,拒絕主動履行。二被執行人稱,房屋出售款已全部取現,用于償還債務和購買賭石,提出可以每月還款1900元。案件進展情況不容樂觀。法官調查發現,朱某享受低保待遇,妻子無職業,也無退休金,名下僅有的房屋住著他們夫妻及其兒子、兒媳、孫子一家五口,案件推進難度很大。
法官沒有氣餒。被執行人將房屋出售款取現,用于還債、購買賭石的陳述難以核實,其名下房產成為本案的重要突破口。執行法官態度堅決地向二被執行人告知,如不履行義務,法院將依法對其名下房產啟動拍賣程序,并告知強制執行可能造成的后果,以具體案例說明強制拍賣房屋的成交價一般都會低于市場價,房產拍賣后可能仍不能全部履行完畢,所以主動履行是本案最佳解決方式。
二被執行人感受到強制執行的壓力,在法院決定拍賣的第二天主動聯系法官,要與申請執行人商量執行和解。法官立即通知雙方到庭,二被執行人表現出最大誠意,雙方當事人最終達成執行和解。
在約定日期,二被執行人帶著60萬元錢款一大早來到法院,一次性償還給申請執行人,案件執行完畢。本案的妥善解決,既保障了申請執行人的合法權益,也最大限度減少了被執行人的損失,雙方當事人均向執行法官表示感謝。(記者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