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墻
超欠挖測量機器人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黃中明 攝
10月10日上午,山東大學科技館舉行開館儀式,該館位于山東大學千佛山校區創新大廈三層,以“科技創新、強校興國”為主題,分為主展區和軍民融合展區,涵蓋成果展示、科技交流、科學普及和互動體驗四大功能,是迄今國內985高校里功能最全的科技館之一,也是我國高校不斷探索建設創新型大學科技館的重要嘗試。
山大科技館建設面積為1026.9平方米,其中主展區864.36平方米,軍工展區162.54平方米。科技館以“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為建設理念,以理學、醫學、信息、工程四大學部為主線,涵蓋20余個學科,全面展示、系統推介創新成果,總結不同時期和科技領域的創新成就,涉及的時間跨度長、學科專業全、人物和成果層次豐富。
不同展廳主要通過展板的形式介紹了山大建校120年來在相關領域取得的成就。參觀者還可通過弧幕沉浸式數字展項《生命之光》、進入沉浸式展區觀看《創新之源》影片、觀看MG動畫《尋跡山大》等沉浸式體驗,了解崛起中的山大力量、山大科技如何讓生活變得更美好。除展板和影像外,科技館內還陳列了眾多科技模型、機器人、科技材料等實物,供參觀者直觀感受。
山大發揮高校科技創新主力軍作用,從AMS、天和號核心艙“上九天”到“蛟龍”號“下五洋”;從高速鐵路、特高壓輸變電橫貫祖國大地到大數據、人工智能賦能高質量發展……科技館內展示了山大多年來參與的國家重大工程,再現了科研團隊核心技術攻關的細節。科技館尾廳還集中展示了101位在該校工作或學習過的兩院院士,打造了一整面的“院士墻”作為科學家精神傳承的重要陣地。
除展示科技成果、人才和相關聯的科普知識外,山大科技館還兼具科技成果推介、科技交流等功能,推動成果轉化,服務山東高質量發展。
科技館創新運營模式,以市場化為導向,搭建線上、線下科學交流平臺。線上依托學校信息化平臺,建立云上科技館和成果供需信息發布板塊;線下聯動山大技術轉移中心、山東省工研院、國家大學科技園等創新轉化平臺,協同開展科技成果推介和轉化工作。以市場為導向,鏈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業,推動更多科研成果應用到經濟社會主戰場,形成高質量發展動能,服務山東經濟社會發展。
科技館內平面布展排版、文字語言組織等方面采用多元化方式,可滿足不同受眾群體參觀需求。以學校科技創新成果為主線,鏈接相關科普知識向學校師生、社會公眾普及科學技術知識,傳播科學思想和方法,提高學校師生和公眾求知、探索、創新能力。同時,借助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激發參觀者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濟南時報·新黃河客戶端記者曹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