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據澎湃新聞報道,哈爾濱開始向編外人員“動刀”了。3月20日,哈爾濱市機構編制委員會辦公室發布消息,市級機關事業單位開展編外用人清理規范工作。按照當地公布的《哈爾濱市級機關事業單位編外用人清理規范工作方案》(簡稱《方案》),編外用人清理規范工作從3月開始到6月底結束,分自檢自查、組織實施、檢查督導三個階段實施。
該消息一經公布即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大的背景是,近期《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到了優化機構編制資源配置,地方黨政機關人員編制精減工作,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結合實際研究確定。從《方案》出臺到進入實施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可謂雷厲風行。作為首個公布具體方案的城市,哈爾濱的編外用人清理規范工作將對其他城市起到一個示范作用,意義重大。
事實上,各地清理編外人中的工作一直都在進行,只是“請神容易送神難”,沒有外力驅動的情況下,自查自糾式的清理工作受到各種原因的掣肘,效果難稱理想。而這次自上而下的機構改革,則釋放出明確的信號,那就是清理編外冗員已經勢在必行。
從輿論反饋來看,公眾對此項改革都持一種積極支持的態度。編外是相對編內而言的,編外人員雖然不占體制內的編制,但是也由財政支付費用,屬于財政供養人員。地方財政收入是相對穩定的,如果機關事業單位不斷膨脹,編外人員所占比例過大,就會增加地方政府的負擔,造成資源浪費,尤其是在財政吃緊的情況下,這種負擔就會越來越重。
近年來,政府管理的公共事務和提供的公共服務不斷增多,一些機關事業單位就以招聘編外人中的方式,來解決編內人員不足的問題。理論上,編外人員當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在實踐中,卻帶來了一系列的問題。不同于企業招人,編外人員由財政埋單,一些單位就抱著“不用白不用”的心態,大量引進編外人員,導致機構盲目擴張編,冗員嚴重,人浮于事的現象越發突出。
問題還在于,人多并不意味力量大。由于缺乏有效監督,編外人員進入機關事業單位,往往會降低行政效能。所謂“三個和尚沒水喝”,編內人員指望編外人員,而編外人員由于收入、待遇方面與編內人員差距較大,又沒有身份約束,也沒有太大的工作積極性,從而導致人越多事干得越少的情況。
最為公眾詬病的,就是“臨時工”現象。引進編外人員最多的往往是一些具有執法職能的部門,最讓人擔心還不是他們人浮于事、尸位素餐,反而他們因為擁有了一些執法權而亂作為,由于伸長過長而越過執法邊界。這種情況下,我們常常能聽到一句“臨時工干的”,編外人員成了規避問責的最好擋箭牌。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清理編外人員,不僅是精兵簡政、優化資源配置,也是對行政管理權的一種有力約束。
清理編外人員,是減輕財政負擔、提高行政效能的第一步。接下來還要持續推動機構改革,規范機關事業單位的用人管理和機制。據哈爾濱機構編制網消息,截止到2020年11月底,市直機關(含直屬參公事業單位)編制總量精簡21.5%,市直事業單位編制總量精簡36.2%,超額完成三年行動目標。連編制內的名額都需要精簡,為什么還有大量的編外人員?這是值得深思的。機關事業單位里,有多少人在混水摸魚,又有多少崗位是“因人設崗”,應該是下一步改革的重點。
開屏新聞首席評論員 吳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