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環球網報道 記者 樊巍 曹思琦 冷舒眉】日本福島核電站事故使得公眾“談核色變”,加劇了許多民眾對于核電站建設和運行安全性的擔憂,中國核電站運行的安全數據如何?未來我們又該怎樣進一步高效高質地提升核電的發展?對此,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核集團總經理助理,中國核電黨委書記、董事長盧鐵忠近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的核電機組有著全球領先的安全運行記錄,發展核電是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雙碳”目標實現的必然選擇,未來,我們應在電力需求較大、電力供應保障能力相對不足的內陸省份,有序推進核電項目建設。
(相關資料圖)
中核集團核電機組數安全運行數據全球領先
在談及中國核電站的安全問題時,盧鐵忠向《環球時報》記者介紹稱,安全是中核集團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在中核集團黨組的高度重視和堅強領導下,全系統深入貫徹落實安全發展理念和理性、協調、并進的核安全觀,核電廠、研究堆安全穩定運行,運行核電機組安全業績持續提升,中核集團所屬的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WANO)綜合指數滿分在運核電機組數已經連續三年保持全球領先。
“我們不斷加強安全文化建設,形成了事業高于一切,責任重于一切、嚴細融入一切、進取成就一切的‘四個一切’核工業精神。在制度上,建立了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人負責、凡事有人監督、凡事有據可查的‘四個凡事’工作法則。安全是中核集團的企業核心價值觀,安全也是企業和我們員工共同堅守的基本價值取向和價值判斷標準,是全集團共同遵守的行為準則。” 盧鐵忠介紹,從2022年開始,中核集團開啟了一項“核安全文化提升三年行動”,進一步強化“核安全是核工業的生命線”的理念,將安全文化融入到工作的各個環節,以嚴、慎、細、實的工作作風,履行維護核安全、保障國家安全的政治使命。
核電將進一步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作為一種安全高效的能源,核電運行穩定可靠、換料周期長,適于承擔電網基本負荷及必要的負荷跟蹤,可大規模替代化石能源作為基荷電源。”盧鐵忠認為,提升核電在能源體系中的比重,有利于保障電網系統的安全性,促進電網對風電、太陽能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大比例消納。除了安全有序發展核電外,核能在清潔供暖、工業供汽、海水淡化、同位素生產等領域也大有可為。
“核電是安全、高效、穩定、可大規模應用的清潔能源,是我國能源向清潔化、低碳化轉型的重要選項。”盧鐵忠介紹稱,1公斤鈾235核裂變釋放的能量大約相當于2700噸標準煤、1700噸原油。一座百萬千瓦的核電廠每年需要補充核燃料僅30噸,而同樣容量規模的燃煤機組年耗煤量約300萬噸。與燃煤電廠相比,核電廠運輸燃料的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以華龍一號為例,華龍一號機組裝機容量116萬千瓦,每年清潔發電近100億度,能夠滿足中等發達國家100萬人口的生產生活年度用電需求,同時,相當于減少標準煤消耗31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816萬噸,相當于植樹造林7000萬棵。自1991年我國大陸第一座核電站秦山核電站建成投運,到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全球首堆全面建成投運,核能累計發電量已超過3.3萬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排放24億噸以上。”
盧鐵忠進一步介紹稱,目前,我國大陸現有在運在建核電機組76臺,裝機容量8100萬千瓦,位列全球第二,核電累計發電量已超過3萬億千瓦時,減排二氧化碳約25億噸。在世界核電運行者協會(WANO)公布的全球核電機組綜合指數排名中,中國名列前茅。2022年,我國運行核電機組累計發電4177.86億千瓦時,占全國累計發電量的4.98%。按計劃,到2035年,我國大陸地區核電裝機有望達到2億千瓦以上,占到全國發電量的10%—15%,“‘雙碳’”目標的提出,對核電發展來說是一個新的重大機遇,也是加快發展清潔能源、服務國家戰略大局的歷史責任,中國核電正開足馬力,積極拓展核能多用途利用,希望在減碳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未來,中國核電將“全方位”升級發展
在雙碳背景下,我國的核能事業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就明確指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發展核電是我國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和“雙碳”目標實現的必然選擇,為了更好的實現中國核能從“單一型選手”向“全方位服務”升級發展,盧鐵忠認為應該從多個方面開展相關工作。
“未來,我們應推動核電裝機規模穩定增長,特別是穩步推動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我國自主三代大型壓水堆核電機組的批量化、標準化建設,形成與我國建設核電強國目標相匹配的裝機規模。還應優化核電建設空間布局。在電力需求較大、電力供應保障能力相對不足的內陸省份,有序推進核電項目建設,實現核電的區域均衡發展。同時積極做好核電廠址的開發與保護,對利用退役火電廠址建設核電項目開展研究論證。”盧鐵忠表示,我們還應推動核能綜合利用。結合市場需求,積極推進大型壓水堆、模塊化小型堆、高溫氣冷堆等在城市供熱、工業供汽、制氫、海水淡化等領域的應用,推動全社會清潔低碳轉型發展。
持續提高自主核電技術的安全性和經濟性也是盧鐵忠眼中的“重中之重”,“在華龍一號、國和一號、玲龍一號、高溫氣冷堆等自主核電技術基礎上,我們應持續開展科技創新,推動新型號研發,不斷提高安全性、經濟性,加快型譜化發展,以適應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加快推動一體化快堆發展,提升鈾資源利用率,實現放射性危險廢物最小化。與此同時要加強耐事故燃料、環形燃料等先進燃料組件攻關,降低堆芯熔毀風險,提升壓水堆固有安全性。推動儀器儀表等尖端設備和關鍵材料的國產化應用。加強核電檢修技術、延壽技術、退役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加強信息技術與核能產業的深度融合研究,”盧鐵忠稱。
此外,盧鐵忠還認為,我們應提升天然鈾的保障能力。加大國內鈾資源勘查力度,摸清國內資源家底。支持天然鈾海外開發保障政策,掌控更多海外鈾資源和鈾產品份額。建立國家、企業集團、核電廠三級天然鈾儲備體系,不斷夯實國內開發、海外開發、國際貿易、戰略儲備的“四位一體”保障供應體系。并提升核燃料設計制造能力。推進先進核燃料元件技術研發與驗證;優化核燃料加工產業布局,提升核燃料供應能力,進一步降低核燃料制造成本。提升核燃料循環后段能力。推進乏燃料公、海、鐵聯運的體系建設,加快推進核電廠乏燃料離堆貯存能力布局。堅持乏燃料后處理科研自主創新,形成乏燃料后處理能力。
盧鐵忠表示,下一步,中核集團將有序推進“核能+敏捷技術”新產業項目開花結果,提供核能供熱、核能制氫、核能供汽、海水淡化、同位素生產、園區綜合智慧能源等多種新服務。還將繼續結合市場需求,積極推進大型壓水堆、模塊化小型堆、高溫氣冷堆等在城市供熱、工業供汽、制氫、海水淡化、醫用、工業用同位素領域的應用,為我國核電積極安全有序發展貢獻更大力量,“核能正在綜合利用領域逐步擴展豐富,放眼未來,可控核聚變的實現,將有望為解決人類能源問題提供終極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