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訊)當地時間3月3日,美國反華議員、共和黨佛羅里達州聯邦參議員馬爾科·盧比奧(Marco Rubio)在個人推特上發布了自己在參議院發表講話的視頻。
盧比奧表示,本世紀初美國支持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是因為他們本以為資本主義可以改變中國,但如今看來反倒是中國改變了資本主義。
說這話,當然不是這位知名的“反華急先鋒”突然轉性了,而是他攻擊中國,渲染炒作所謂“中國威脅論”的又一套說辭:“中國人確實富裕起來了,但他們沒有花錢買我們的東西,而是拿這筆錢去買中國制造的產品”,還厚顏無恥稱“中國以美國為代價,犧牲美國的利益,實現了快速崛起”。
(資料圖)
通覽盧比奧的這篇演講稿,他口中的美國形象堪稱是好一朵楚楚可憐的“盛世小白花”,在與中國這二十多年的經貿合作中“損失慘重”。
按他的說法,美國本世紀初主張和中國貿易往來的核心論點是,他們本以為資本主義可以改變中國,讓中國人像他們一樣“吃漢堡喝可樂”,擁有共同的價值觀和長期目標。于是他們讓數以百萬計的美國工作崗位、重要產業和工廠涌入中國。
話鋒一轉,盧比奧開始污蔑抹黑稱中國在這一過程中“逼迫”入駐的美國企業和中企合作,“竊取”美企的商業機密,待學會美企所做的事情就將其“逐出”市場,自己一家獨大,惡意將兩國正常的經貿合作描述成“教會徒弟餓死師傅”。
他說,“我們從中國購買太陽能電池板。誰發明的太陽能電池板?是我們。中國現在在電動汽車的電池生產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這東西也是我們發明的。”
盧比奧聲稱,“搶了美國人工作”的中國人因此變得富裕起來,但沒有如他們預期那樣購買美國產品,而是拿這筆錢去買中國制造的產品。這樣造成的結果是,美國工廠關閉了,美國人失去了工作。
他無端指責稱中國犧牲了美國的利益,以美國為代價實現了歷史性的快速崛起,“美國工人崗位的消失和中國中產階級的崛起,它們發生的時間和規模幾乎是相同的。”
盧比奧還提到,發展至今,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嚴重依賴來自中國的廉價產品,從食品到藥品再到先進技術都離不開中國的供應鏈。他煞有其事地說道,“這意味著美國很脆弱,很容易被勒索、脅迫。”
“資本主義沒有改變中國,而是中國改變了資本主義。”胡說八道了一通,盧比奧得出這么一個結論。
在講話結尾處,盧比奧宣稱要在“美國優先”的基礎上重新調整經濟政策,全球貿易協議的簽訂標準必須首先是對美國有利,“我們簽訂貿易協定的目標不是做對全球經濟有利的事情,而是做對我們有利的事情。”
盧比奧這番謬論之荒誕,從不久前他跳腳抵制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和中國新能源企業寧德時代的新合作就可見一二。
2月14日,全球動力電池龍頭寧德時代和福特汽車達成協議,福特將會出資3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240億元)在美國密歇根州新建一座磷酸鐵鋰電池工廠,通過一家子公司100%持有股權,而寧德時代將會提供技術幫助和專利許可支持。
盧比奧當時氣急敗壞地表示,此次合作“只會加深美國對中國電池技術的依賴”,并且要求拜登政府審查福特與寧德時代在協議中的技術轉讓條款。
他甚至分別寫信給美國財政部長、能源部長和交通部長,呼吁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CFIUS)立即審查這份合作協議。在信中,盧比奧還要求拜登政府不對此次交易提供稅收抵免和其他資金支持,以避免直接或間接地讓中國企業獲益。
但事實上,這一中美企業合作的新項目絕非什么幌子,福特公司自己都表示,該項目將創造2500個新的就業崗位,還能幫助加強美國國內制造業和供應鏈,并減少碳排放,可謂是一舉三得。
美國能源部長詹妮弗·格蘭霍姆也在社交平臺上寫道,“將先進的制造能力從海外引進到美國,有助于提升我們的競爭力。這能夠刺激我們的經濟,并創造更多的高薪就業機會。”
對此,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曾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中美企業間開展正常經貿合作不應當被政治化,敦促美方個別人摒棄意識形態偏見,停止泛化國家安全概念無理打壓別國企業,為中國企業在美投資經營提供開放、公平、公正、非歧視性的環境。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