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浙江仙居縣一所職業中專發生一起嚴重的打架事件,導致2死2傷,引起公眾廣泛關注。而這或只是職業學校亂象的冰山一角。
仙居縣公安局2月16日通報,2月15日19時41分許接到報警,仙居縣職業中專有人打架,警方立即趕到現場。4名傷者第一時間送醫救治,但兩名重傷者搶救無效死亡,另兩名傷勢較輕,無生命危險。通報稱,涉案人員已全部到案,案件偵辦和善后工作正在進行中。而據《揚子晚報》旗下紫牛新聞報道,當天有多名社會閑散人員進入學校毆打學生,網傳事發原因系校內學生會沒收學生手機,于是學生叫來校外的社會“大哥”毆打學生會成員。
職業學校學生結識社會閑散人員,校外人員隨意進入校園毆打學生,凸顯了職業學校管理的混亂。這并不是個例。事實上,職業學校尤其是中等職業學校(中專)十幾年來已經成為家長們眼中的“差生集中營”,學校老師不好好教學,學生不好好學習,拉幫結派打架斗毆幾乎是常態。甚至在一些人看來,3年中專生涯,“男的不死,女的不生”“男生不進監,女生不懷孕”就已經是成功了。
(資料圖)
中專也曾有過榮光。在1990年代之前,高考升學率很低,中專畢業生國家也會負責分配工作。因此,那時中專是家長和學生們眼中的“香餑餑”,很多優秀的初中畢業生更愿意上中專,畢竟3年畢業后就有了“鐵飯碗”,而上三年高中,仍有很大概率考不上大學,還需再找工作。直到1990年代中期,還有很多學習不錯的初中畢業生選擇考中專,尤其是在農村。
但隨著“鐵飯碗”被打破,各類學校的畢業生都需要自行擇業,“雙向選擇”。再加上大學不斷擴招,高考升學率大大提高,到2021年,本科錄取率超過了41%,包括專科、高職在內的高考升學率已經接近93%,可以說幾乎所有高中生都可以升學。而在就業市場上,即使是高職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也要高過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中專畢業生就業堪憂,中專就成了沒人愿意去的“棄兒”。
但受制于“普職相當、五五分流”的政策,只有約一半的初中畢業生能夠升入高中,另一半要繼續讀書就只能去幾乎沒什么就業競爭力的中專、職高、技校等。結果自然是那些初中學習成績不好的后一半學生才會去讀中職。這些學生中的大部分本就不擅長讀書,對他們來說,上職校就是“混日子”。對家長來說,送孩子去讀職校也不是為了“一技之長”,只是希望子女在找工作前有個地方去,有人管著,畢竟初中畢業生普遍只有15周歲,還不到合法工作年齡,找工作沒人要。
此外,職業教育本身也存在很多問題。首先是教育內容很不“職業”。職業學校的教育仍然多以語數外思政等文化課為主,專業課則多為理論課(而且不少是陳舊過時的理論),少有實操課,教出的學生根本不符合市場的需求。
此外中職學校的師資力量也普遍較差。由于中職學校不受市場歡迎,在體制內也不受重視,好的老師自然不愿意去,結果就是除了原有的老師外,只有一些水平較差的老師才會被調到中職。這些老師也基本上抱著“混日子”的心態,對學生疏于管理,更不用說認真教育了。
在管理層面,不少中職學校要么聽之任之,基本放棄管理,要么采取高壓政策,而這只會引起學生反彈。甚至很多管理者和老師,想得更多的不是教書育人,而是怎么從學生身上賺錢。于是,以實習為名輸出廉價勞動力成為不少學校的斂財法寶。近年來,職校學生在實習時被壓榨的新聞不時見諸媒體。
中職學校普遍存在教學質量差、學生學不到真正的技能、得不到市場認可等問題。對不少本就不喜歡讀書的中職學生來說,學習內容枯燥且無用,他們多余的時間和精力,只能要么消磨在上網玩游戲中,要么發泄在打架斗毆中。所有這些,又引起中職學校的口碑進一步下滑,形成惡性循環。
但是,職業教育真的不重要、不需要嗎?正相反,技能型人才短缺、一人難求一直是不少企業的痛點。很多民辦職業培訓機構培養出的學生受到市場的追捧。所以,職業教育的關鍵,在于是否根據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進行高質量的教育,培養高質量的學生。
近年來,政策層面非常重視職業教育,一再強調職業教育是“類型教育”,而非“層次教育”,還開設職業本科高校,甚至還有研究生層次的職業教育,以表明職業教育并不低普通教育一等。但是現實中,職業教育尤其是中等職業教育面臨的亂象恐怕一時難有改觀。職業教育要真正做成受歡迎的類型教育,需要對職業教育體系進行徹底的改革,更多以市場為導向設置專業,加強與用人企業的聯系,推行現代學徒制,真正培養出市場需要的職業人才。只有職業學校的畢業生受到市場青睞,能找到高薪工作,職業學校才會受到家長和學生的歡迎。那時候,職業學校中混日子的學生和老師自然也就沒了。
辛省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