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月6日的9時17分和18時24分,土耳其先后發生了兩次7.8級地震。地震帶來了巨大破壞,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應急事務相關官員的推斷,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數可能達到2萬人以上。
連續兩次強震意味著什么?哪些次生災害需要重視?當地暴風雪會對救災帶來多大挑戰?一起來嘮科對話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唐川教授,探討本次連續強震對土耳其的長遠影響。
一、地震發生后當地很多房屋倒塌,而一天內發生兩次7.8級強震,也被很多人用“上百顆原子彈爆炸”來形容。這種“雙震”,我們以前遭遇過嗎?
(資料圖片)
唐川:從很多新聞上我們看見,土耳其、敘利亞有大量的房屋倒塌,其中甚至包含一些抗震能力較強的框架結構房屋。
分析人士說這次地震的震級接近汶川地震,級別其實弱一些,但土耳其是兩次強震疊加,所以破壞力非常大。
說到雙震,我突然回想起1988年11月6號,我們國家云南發生的瀾滄-耿馬地震,我當時去地震災區待了50多天。那次也是雙震,第一場是7.6級,緊接著是7.2級。
兩次強震后我到了耿馬縣城,整個縣城的房屋(包括框架房屋),沒有一間是完整屹立住的,幾乎可以說是全部被夷為平地。
為什么這種雙震的破壞力強呢?簡單的解釋就是:第一場強地震后,大量房屋搖晃,有的倒了,還有一些沒垮,但實際上已經產生“內傷”,如果再發生一次強震,大概率就垮了。
我當時去看了一個醫院,醫院一般是比較好的框架結構,據說第一場地震后還沒垮,還有病人在手術臺上,接著突然又來了一次,就垮了,所以有不少醫護人員和病人遇難。
二、結合云南那次地震情況來看,這種連續強震對救援產生的直接阻礙是什么?
唐川:多次強震對于救援的影響是致命的,比如土耳其地震,大家都趕著黃金時間救人,但有些新聞畫面里,記者正在拍搶險救災,拍的過程突然又倒垮了。
1988年耿馬震區山高坡陡,很多是石灰巖地區和峽谷地區,當時幾個峽谷地區全部斷道,里面的村民無法出來,救援難度很大。
因為地震以后,大量的崩塌都是從半山腰滾下來的,馬上就造成道路損毀和河流堵塞,救援人員確實無法馬上進去。一直到后來的汶川地震、蘆山地震、瀘定地震,這種情況都存在。
三、每次大地震都有次生災害,除了滑坡泥石流等,土耳其接下來可能還會面臨哪些考驗?
唐川:我們打開土耳其地圖就可以看到,它實際上也是一個山地高原型國家,就靠近歐洲那邊平原多一點。地震發生的區域恰恰也是山地,還有高原跟山地的交互地帶。
所以從我的專業來說,這次的滑坡災害不會少,媒體也報道了油氣管道破裂等情況,這在大地震中也是不可避免的。
汶川地震因崩塌滑坡等次生災害導致的死亡人數約占總遇難人數的四分之一,一般的大地震也有20%左右。也就是說,次生災害仍會造成大量人員死亡,特別是山地等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區。
另外,這么大的一輪地震,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是致命的,修復要很多很多年,甚至上百年。我研究汶川地震,到現在十幾年了,當地生態環境依然沒有完全修復,一些延續性的次生災害還在發生。這就是我們專業上說的“地震放大效應”。
具體比如,地震對坡面、對山地型或者山地高原型的水土保持影響非常大。地震發生后,大量土壤流失,大量耕地損毀,再加上滑坡和后期降雨的話,泥石流等災害會讓大量水體被污染。
說得再遠一點,土耳其的氣候適合農作物和植被生長,水資源也很豐富,因為這個地方的斷裂構造復雜,沿斷裂帶發育許多河流和湖泊,可以容納極為豐富的水資源,所以農業很發達,成為農業大國。但這次地震對農業的影響可能也很大,畢竟其境內支持農業的水利設施和水庫,在一場大地震后可能無法正常運行。而且如果河流湖泊真的被大量泥沙污染了,也會直接影響農業生產。
雖然大家現在都忙著救災,暫時沒時間來管這些,但后期評估肯定還是要快速做出來的。
四、這種級別的地震,次生災害會長期存在嗎?一般可能會持續多少年?
唐川:關于地震的長期影響和演化,08年汶川地震后我做了一些分析,當時根據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和1999年中國臺灣集集大地震的演化情況,分析了一個曲線。簡單來說是,前5年為次生地質災害的高發期,例如水土流失、植被破壞、崩塌和泥石流等;往后這個曲線就稍微變緩了,但每年還是會有一些災害發生;到20年以后,這個曲線才開始趨于穩定。
圖片來源:唐川《汶川地震區暴雨滑坡泥石流活動趨勢預測》
汶川地震后,崩滑物源向溝道供給的實際能力受強降雨影響,以“震蕩式”規律進行衰減,預計在2025以后達到震前水平。圖片來源:熊江 唐川《物質是如何搬運出山區流域的?》
所以這種影響是非常持久的。以泥石流來說,一個流域發生大量的水土流失以后,累計在這個流域,后期降雨對這些水土進行搬運,會對河流持續造成污染。如果是大地震的話,這個影響時間可能要持續四五十年。
土耳其的氣候條件和水源條件好,植被恢復可能會快一點。但我判斷,未來五年以內都是泥石流等次生災害高發期。因為地震后山體掩體產生“內傷”,有的裂縫我們肉眼現在還看不到,可能時間長了就會垮,這種演化一般都至少持續20年。
五、新聞報道說,土耳其很多地方會有風雨雪天氣,惡劣天氣下救災工作將更難開展?
唐川:我也看到了這個新聞,真的是雪上加霜。
大地震以后非常亂,第一會對流離失所的災民造成直接影響,包括對食物、衣物、水的供給構成挑戰,現在得靠政府的力量把災民安置好。
第二,在救援黃金期,地質災害的應急救援就像準軍事行動,如果暴風雪來了,那對救災人員提出了新的挑戰。比如大量被掩埋的人,可能還有生命跡象,但刮風下雪后,救援難度自然就更大了。
第三,低于零度以后,掩埋的人員可能很快就失溫死亡了。正常溫度下,有些受傷流血的人員,如果及時被送到醫院搶救還能堅持一段時間,但如果失溫了就沒辦法了。
版權聲明:本文系騰訊新聞《一起來嘮科》獨家稿件,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但歡迎轉發至個人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