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晨陽 環球時報記者 馬俊】近日有關巴西退役航母“圣保羅”號“無家可歸”、在海上已漂泊數月的消息引起諸多關注。服役期間霸氣十足的航母,退役后卻落得如此下場,不免引起外界的好奇:航母退役后的處理為何成為“老大難”問題?
為何退役航母“出路難尋”
據西班牙“防務新聞”網站1月14日報道,曾經作為巴西海軍旗艦的“圣保羅”號航母,退役后于2021年以200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給土耳其造船商瑟克海事貿易公司。該公司原計劃將這艘巴西航母從里約熱內盧送往土耳其進行拆解,但因為該艦含有大量石棉等破壞環境的材料,因此被禁止穿越直布羅陀海峽以及進入土耳其領海。瑟克海事貿易公司被迫將該艦歸還巴西,但巴西港口也拒絕接收。幾個月來,這艘退役航母一直在巴西伯南布哥州的海岸附近徘徊,有可能最終被遺棄。
(相關資料圖)
據美國“商業內幕”網站介紹,各國航母退役后的處理的確是“老大難”問題。通常而言,由于航母造價昂貴、建造費時,包括美國在內,大部分國家的航母退役后首先考慮封存以備不時之需。但在封存期間,仍需要花費相當多的經費對航母進行必要維護,同時它還會占據寶貴的碼頭資源,因此受財力制約,部分國家的航母退役后會盡快轉手出售。例如“圣保羅”號航母其實就是巴西于2000年從法國購買的“福煦”號航母,印度海軍第一艘“維克蘭特”號航母也是于1957年從英國購買的二手老式航母。
但無論是封存還是出售給其他國家,隨著時間推移,這些航母最終都將徹底退役。除了少部分“幸運兒”能以紀念艦的身份保留下來,其余大部分都將被送到拆船廠等待拆解。據介紹,單從航母構成材料而言,其價值相當高,船體由數萬噸高性能鋼材組成,從內部設備中還可以回收大量稀有金屬。例如英國“卓越”號輕型航母標準排水量為1.6萬噸,它以210萬英鎊的價格售出,并于2017年被送到土耳其拆船廠,最終從中回收了11854噸黑色金屬、611噸有色金屬和112噸電纜,回收率超過94%,拆船廠獲益超過1000萬英鎊。
此前財大氣粗的美國海軍也曾將退役航母當成靶艦用于各種武器測試,但隨著近年來國際社會環保意識的增強,此類做法幾乎絕跡了——關鍵因素就在于這些海上龐然大物含有諸多對環境有害的物質,如果未經處理就沉入大海,可能造成嚴重的環境污染。美國“奧里斯坎尼”號航母2006年被作為人工礁石沉沒,但在將其沉入海中之前,拆解團隊不間斷工作了8個月,才對其實現了環境無害化處理。
據介紹,早期航母為了強化戰時生存力,大量采用石棉作為阻燃材料,但后續研究證明,石棉會逐漸分解為極微小的微粒,如果長期吸入可能引起石棉肺和癌癥等惡性疾病。法國“克萊蒙梭”號航母1997年退役后,就因為艦體包含500-1000噸對人體有害且可致癌的石棉材料,被輿論稱為“毒航母”,在國際上鬧得沸沸揚揚,在海上漂泊了幾年都無處接收,最終是對環保要求較低的印度承接了拆船業務,但埃及政府在輿論壓力下,仍一度拒絕該航母通過蘇伊士運河前往印度。這次在海上漂泊沒著落的“圣保羅”號航母,其實就是“克萊蒙梭”號的姊妹艦,因此它落得同樣下場也就不足為奇了。
除了致癌的石棉材料外,在拆解航母過程還會出現廢油、鉛、汞、多氯聯苯等有毒物質污染,對周邊環境和操作人員的威脅相當大,要對其進行無害化處理需要付出高昂的成本。這也是美國海軍以1美分的象征性價格將“小鷹”號和“肯尼迪”號兩艘退役航母出售給拆船公司的重要原因。
拆解航母有講究
據介紹,要拆解排水量動輒數萬噸的航母,是一個相當龐大的工程。首先,需要將航母上還可以利用的部件拆除下來。美國《星條旗報》2019年就披露,美國第一艘核動力航母“企業”號退役后,就拆下了蒸汽彈射裝置、電子設備、發動機風扇等數百個零部件用于其他艦船,“雖然這艘航母是1961年服役的,但它經歷了多次現代化改造,很多零部件還有很長的使用壽命”。例如該艦重達32噸的右舷錨已經被翻新,安裝在“華盛頓”號航母上。
拆除掉全部可回收零件的舊航母,下一步就將被“大卸八塊”。相比于常規軍艦,航母的結構繁復,艦體材料強度大,內部管線布局復雜,因此拆解難度更高。目前各國采用的拆解方法有多種。最理想的是在干船塢中,以建造時的相反順序進行拆解工程。船體要按照合同約定的標準尺寸進行切割,施工過程要運用輔助設施來保證船體穩定,防止發生構件墜落或者結構坍塌等意外事故。在此期間,必須妥善處理包括石棉、油漆、溶劑、機油和燃油殘渣等在內的大量有毒有害易燃物品,需要良好的通風措施。
但這種方法的問題在于干船塢數量有限,租金又貴,何況造船廠也需要干船塢新建和維修船只,因此退而求其次的方法是船池拆解法。這是指在避風的水道沿岸挖出一條類似池塘的細長淺溝,拖船將待拆解的航母拖入船池。這種方法比干船塢或碼頭拆解便宜,污染可控,沒有沉船的風險,而且可以從船體的三個方向施工。但拆解需要按照步驟進行,并顧及艦體結構強度和平衡,否則容易出現意外。
相比之下,印度拆船業備受詬病的原因就是采用成本最低的沖灘法,即讓航母在漲潮時沖灘擱淺,退潮時從前往后大塊切割。當船體前部拆解完成后,以拖船頂推,直到船尾上岸。按照這種方法,作業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污染物,船上所有液體和殘片都會直接進入海洋。諷刺的是,由于成本低廉,不少西方退役航母都是在印度進行拆解。
退役核航母面臨特殊挑戰
相比之前退役的各國常規動力航母,美國冷戰時間建造的核動力航母相繼進入退役階段,對美國海軍構成嚴峻挑戰。以“企業”號為例,該航母2017年退役后,由于拆解方案未定,一直停放在造船廠碼頭,直接影響美國海軍現役艦艇的維護工作。《星條旗報》稱,美國海軍提出的相關拆解作業規劃長達428頁,首先需要對該航母8座核反應堆進行清除和拆卸,其中移除反應堆的冷卻水就長達幾個月。目前該航母使用的核燃料棒已被取出封存,但核反應堆可能殘存低放射性輻射,必須拆解并由數百個小型容器隔絕包裝,再運送到美國法律允許的3個處置場安放。預計整個拆解過程可能要花費10年以上。
美國海軍在相關報告中也注意到核動力航母的處理難題。各國目前都采用“全壽命期費用”來評估艦艇的成本,包括規劃、設計、制造、安裝、調試、使用、維護維修、現代化改裝乃至最后的報廢處置等整個壽命過程所支出的總費用。在“全壽命期費用”中,造價僅是其中一小部分,報廢費用所占比重不容忽視。美國政府問責辦公室的報告顯示,“企業”號的拆解過程費時費力,成本可能高達15億美元,相當于一艘中型常規航母的建造費用。更糟糕的是,由于拆解過程耗時過長,將影響到美國海軍造船廠對現役艦艇的維護工作。如果美海軍決定讓民營企業拆解這艘航母,估計成本會略低,但由于核動力航母涉及諸多軍事機密,美海軍又擔心核心技術可能會外泄。更糟糕的是,隨著“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也將在未來數年內相繼退役,這些核航母的處理問題將更加麻煩。
也正因為核航母的拆解工作難度大、費用高,它還成為五角大樓內部反對建造核航母的重要理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