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N95口罩和血氧儀價格大跳水”的消息登上各平臺熱搜。
不少消費者前期搶購的血氧儀還沒收到貨,網上價格就已經走向腰斬,還有不少人在線抱怨,此前購買的價位在4元-5元的N95口罩,現在網上價格大多降到了1元以內。從漲價到跳水,前后不過一個月的時間。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自去年12月份放開嚴管后,疫情物資的價格一直飽受爭議。只見漲價的時候人人憤慨,如今無人關注、價也跌了,似乎不再有人提起。
實際上,疫情期間各地對藥店的管理還是比較嚴格的,不少通報處罰甚至成為了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典型案例。但實體藥店之外的網絡零售端,還是一片相對寬松的地帶。
囤口罩,如同炒股票
N95口罩斷崖式降價了。
在某電商平臺,50片的N95口罩基本只要不到40元,每片單價不足8毛錢;淘工廠等出品的產品,每片N95單價更是降到4毛錢以下。
圖源網絡
大約20天前,市場還遠不是這個樣子。
2022年12月,“新十條”一經發布,一場抗疫產品搶購便正式開啟了。12月8日,《百度熱搜·疫情防控大數據》發布顯示,防疫物品的關注正在急劇上升,其中N95口罩搜索熱度增長了715%;而據丁香醫生旗下健康商店丁香家數據,12月7日起,N95口罩銷量開始明顯增長,約是前一個月的27倍。
需求暴漲,漲價隨之而來。據第一財經當時的調研,不同規格和質地的單只口罩,從3元到300元都有。不少消費者反映,漲價前買到的N95口罩被商家以各種借口不發貨,自己只能被迫退貨,再以高價重新下單。即便如此還不一定能買上。
藥品、抗原、口罩都供不應求,N95口罩“一天一個價”,不少人選擇囤貨。不少網友表示,當時都是50個50個的買,就怕后續不好買。
不到一個月,N95口罩變得不值錢。一個月前買入30個的錢,擱現在大概能買近200個。
不少網友發文吐槽,N95口罩降到1塊多一個時,心已經在滴血;現在又降價了,不到6毛一個,接下來不知道還會不會繼續降,“持續新低,就好像我買的股票。”
一些囤貨的銷售商也吞下了苦果,高價位時下單,貨到了需求已經驟減。
口罩生產出來后,要有解析、消毒的流程,一般需要7~15天。可以說,本輪N95口罩搶購潮中,生產銷售各環節剛剛加速,需求方就已按下了減速鍵。
暴漲暴跌,監管機制要跟上
從暴漲到暴跌,消費者難道只有任人宰割的份?
2020年初,炒作N95口罩的問題曾經受到嚴厲打擊。2020年1月28日,北京市監管局處罰了北京濟民康泰大藥房有限責任公司豐臺區第五十五分店。經人舉報,這家店曾以85元一個的價格出售N95口罩,由于沒有產品進貨票據,也無法說明產品進貨價格,這家藥店被處以300萬元的罰款。
隨后,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文,對疫情防控期間哄抬價格的違法行為做了具體規范,要求口罩、抗病毒藥品、消毒殺菌用品、相關醫療器械等疫情相關產品的銷售必須在監管之下。這一規范一直持續至今。
但畢竟3年過去了,嚴管的氣氛逐步消散,哄抬防疫物資價格的現象再次冒頭,尤其是藥店成為重災區。
近一個多月以來,廣東、湖南、江蘇等地市場監管總局陸續發布涉疫藥品和醫療用品違法案例,連花清瘟、布洛芬、口罩等哄抬物價案例居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也連續發布了3批典型案例,警示相關經營者。
健識局發現,處罰案例中線下藥店居多,互聯網端的案例占比較少。但在現實中,往往是網售端先漲起來,引發買賣雙方的心理失衡,進而造成線上線下的搶購風潮。
疫情吃緊的時候,去線下藥店購買本身就不方便,藥店的物流供貨也不足;而且,日常情況下,網售端往往比線下店便宜,所以網售端的動向更容易被傳播。
那么,口罩、血氧儀等產品在網上漲價,線上平臺是否有相應的監測機制呢?
國內一家電商平臺對健識局表示,平臺確實有對售價的監管機制,只是在產品提價時很難發揮作用。
前陣子血氧儀價格翻倍,民眾質疑血氧儀廠家發“疫情財”時,廠家表示,這主要是“此前網上銷售有這個口,現在是取消了折扣和優惠。”
折扣和優惠,正是網購比實體店便宜的重要方式。也因為這種方式,網絡上的監控很容易被跳過——商家在上架產品時就將價位定高,此后長期以折扣價銷售,這又如何管?
經歷這幾輪暴漲暴跌之后,對于網上重點物資的供應和價格,各家平臺和主管部門應當會有更超前的思維。
撰稿 | 煙酰胺
編輯|江蕓 賈亭
運營 | 何安盈
插圖|視覺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