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瑪多縣隸屬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地處青海省南部,平均海拔4500多米,總面積約2.53萬平方公里,總人口1.46萬人,是全省人口總量最少、機構編制規模最小的建制縣,屬于典型的“人口小縣”。由于機構職能分工過細,部門間相近職能較多,“規模最小”的編制資源還被稀釋。
澎湃新聞注意到,在瑪多縣進行的機構整合改革中,黨政機構將由改革前的25個精簡為20個,新設置了縣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林草水利局,執法隊伍由5支精簡為1支,“四人以下局”減少8個。這也是繼山西前后兩批6個改革試點縣后,又一省份探索“人口小縣”機構改革。
根據瑪多縣委編辦近期發布的文章,隨著《果洛州瑪多縣“人口小縣”機構整合試點實施方案》《果洛州瑪多縣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實施方案》《瑪多縣事業單位機構優化設置方案》的印發,果洛州瑪多縣“人口小縣”機構整合試點工作取得決定性進展。
官方介紹,此前,瑪多縣縣直黨政群機關行政編制共154名,設置黨政機構25個,其中“四人以下局”10個,編制總量小,機構職能分工過細,部門間相近職能較多,編制資源被稀釋,導致各職能機構規模小、力量散,機構職能履行力不從心,行政效能發揮受限,服務保障能力捉襟見肘。
2022年5月初,青海省委編委對果洛州瑪多縣人口小縣機構整合工作作出安排部署,確定在瑪多縣開展人口小縣機構整合試點,并印發了《果洛州瑪多縣“人口小縣”機構整合試點方案》(以下簡稱《試點方案》),按照重塑性改革思路,先行先試,全面推進機構重組、機制重建,一體推進黨政機構改革和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同步推進事業單位機構整合(2022年上半年已完成鄉鎮機構改革),構建簡約高效的基層管理體制,為全省開展改革工作積累經驗、蹚出路子、提供借鑒。
按照《試點實施方案》,機構整合后,瑪多縣將設置黨委機構6個,政府工作部門14個,即黨政機構由改革前的25個精簡為20個(含新設的縣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林草水利局),五個領域的執法隊伍由5支精簡為1支,“四人以下局”減少了8個。除縣委辦公室、縣委統一戰線工作部、縣委政法委員會、縣人民政府辦公室、縣發展和改革局、縣教育局、縣公安局、縣財政局、縣衛生健康局、縣應急管理局、縣統計局、縣審計局、縣市場監督管理局保持不變外,其他機構悉數納入改革,按照“ 一類事情 ”由一個部門統籌,“一件事情”由一個部門負責的原則應合盡合、應融盡融,既保障基層政權職能完整,又使機構設置和職能配置最大程度簡約協同高效,在原機構設置已較為精干的基礎上,再次精簡,比例達20%。
瑪多縣委編辦介紹,總而言之,瑪多縣機構整合的目的不是單純地核減機構,而是以構建“大監督”“大組織”“大文化”“大生態”“大農牧”“大保障”“大建設”“大執法”的“大部門”機構職能框架為目標,全面開展人口小縣機構職能調整探索,機構有增有減,既統籌增設并完善保障新時期人口小縣持續健康發展所需的機構及職能,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最大力度精簡整合機構及職能,雙管齊下推動人口小縣黨政機構設置更加精干協調、職能配置更加科學合理、權責界定更加明確清晰、機構運行更加順暢高效。按照改革要求,接下來,瑪多縣將動員部署機構整合試點工作,并及時研究制定涉改部門“三定”和“九定”規定,瑪多縣各相關部門將按照機構整合試點工作要求,分工負責,及時做好黨建、干部配備、人員轉隸、經費調整、資產劃撥、辦公用房調配、檔案資料移交等工作。
稍早前,山西省忻州市河曲縣、呂梁市石樓縣等人口小縣進行的機構改革引發輿論關注。據山西省委編辦介紹,山西省15 萬人口以下的人口小縣數量較多,且普遍存在財政供養人員比例失衡、人浮于事等突出問題。省委開展人口小縣機構改革試點,按照重塑性改革思路,一體推進黨政部門、事業單位、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和鄉鎮機構改革,努力構建簡約高效的小縣行政管理體制。
其中,河曲、浮山兩個試點縣的黨政部門均分別由改革前的36個、35個整合為22個,平均精簡38%;黨政群機關科級領導職數總量則分別由改革前的151名、154名均精簡為128名,平均精簡16%。
在事業單位改革上,除學校、醫院外,兩個試點縣縣直事業機構實行限額管理,由179個、186個分別減為40個,平均精簡78%;事業編制分別由1944名、1964名精簡為970名、659名,平均精簡58%。同時推進編制資源下沉,2個縣的鄉鎮事業編制較改革前分別增加139名、85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