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渝北仙桃街道緊緊圍繞“抓住群眾需求,突出文化引領,強調文化特色,豐富文化內涵”的工作思路,進一步創新理念、優化思路,在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上,實現了“三個轉變”。
從“重功能”向“創特色”轉變
仙桃街道在吸取好的做法、經驗、模式基礎上,把“創特色”作為主攻方向,在兼顧功能的同時,更加注重提升文化的特色化、品牌化、實用化。街道所打造的400平方米展覽小館,舍棄了單獨的接待室、科普室、陳列室等功能室,將多個功能室整合一起,以街道發展沿革為脈絡,以史說事,突出改革發展成果和街道建設成效;大量展出各時期巴蜀文物和非物質文化實物,以史教人,突出本地文化的博大精深,配以精巧的設計和燈光,讓每一個參觀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歷史的厚重、文化的熏陶和不一樣的文化氛圍。
從“強形式”向“硬實力”轉變
街道突出以人為本,把提高人的文明素質、防止“精神荒漠化”放在重要位置,依托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文明創建活動,通過文化的教化引導、培育塑造來提升人的文化涵養,提升區域文化硬實力。如:街道打造的“傳承紅色基因室”主要圍繞出生在仙桃的革命烈士王樸及母親金永華的英雄事跡開展,以“一講兩培”(講好仙桃故事、培育時代新人、培養文藝新秀)為工作宗旨,用圖文資料、音視頻、多媒體互動等形式,讓紅色文化在群眾中相繼傳承。同時,街道提煉出自己的品牌“智美仙桃”,并以此創作了《仙桃之歌》《仙桃賦》《仙桃印象》等文化影視作品,豐富了街道文化內涵,提升了轄區居民的文化認同。16個社區也結合各自實際,提出了社區品牌和社區文化,以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為依托,開展了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一社一品”文化活動,如“多彩沐仙”系列活動、“醉美春華”系列活動等,深受居民歡迎。
從“管文化”向“辦文化”轉變
基于當前群眾文化需求更趨多元性、個性化,街道在強化政府主導作用的同時,又大力引進其他形式的文化內容,邀請各類文化達人前來開設工作室和開展活動。“云音漆苑工作室”是街道引進的2006年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雕漆技藝,內置不同種類的雕漆藝術品,由傳承人定期開講雕漆技藝課程。今年,街道按照“每月一主題、每周一活動”的思路,在街道文化服務中心舉辦多主題的“至善智美”文化雅集活動,邀請各位文化大咖傳播推廣雕漆、國畫、書法、花藝、古琴、國學等中國傳統文化,讓轄區居民盡享高品質文化、高質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