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謝堅打電話的時候已經是傍晚時分,但他依然在坐船去送包裹的路上。海上信號斷斷續續,采訪只好改到第二天上午。7月8日上午,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再次致電謝堅,而他早已經在送件的路上了。謝堅說,這樣的白天和夜晚,基本就是他這34年來在海島上工作、生活的每一天。
自1988年退役踏上外伶仃島,全國人大代表、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珠海市分公司外伶仃郵政營業所主管兼郵遞員謝堅已經在這個“一個人的郵政所”堅守了34年。他的腳步幾乎踏遍了海島的每一寸土地,投遞郵件270多萬件,投送黨報黨刊45萬多份,妥投疑難郵件3萬多封,救活“死信”3000多封。他像一面旗幟,在海島艱辛而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成為漁民和駐島官兵的“綠衣使者”。
郵政365天全天候不打烊
謝堅回憶,30多年前,剛剛20歲出頭的他第一次踏上這片海島時感慨,“沒想到這里的條件比部隊還艱苦”。外伶仃島離大陸30多海里,當時還未通電,點的是煤油燈,蔬菜必須由大陸運過來。生活用水受天氣影響,沒淡水是常事。謝堅告訴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當時為了省水,他每每只用半杯水洗臉、半杯水刷牙,有時候碰到下雨天才能接雨水洗澡。
正因為條件艱苦,他更明白“家書抵萬金”在海島上的重要性。當時沒有手機,島上地址很模糊,一個收件人往往要找上好幾天。但謝堅說,人們收信時的狂喜或痛哭讓他動容:“這就是我堅持下去的動力。綠色軍營和綠色郵政,都是服務人民、服務百姓的綠色家園,我習慣了這種環境。”
謝堅回憶,2003年12月的某個冬夜,一艘香港漁船暫停外伶仃島,一名船員半夜敲響謝堅家門,說有一個包裹急著寄回家,實在沒辦法才選擇深夜前來敲門。謝堅沒有絲毫責怪,熱情地為他收寄了這個包裹。第二天,謝堅在郵政所門口掛了一塊牌子,上面寫有自己的電話,標明“全天候”開展郵政服務,一直持續到今日。
為大灣區發展建言獻策
2018年,謝堅當選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年參加全國“兩會”,謝堅就提交了關于加快邊遠地區公共設施建設的建議,得到了中央與地方政府的支持,成功地為海島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爭取到15億元資金扶持。這幾年,他先后提交了關于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偏遠地區基礎設施建設等建議近30條,他說:“郵政工作的本質就是為人民服務,當了人大代表就可以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把工作做得更到位。”
謝堅在2020年提出建議,希望利用好粵港澳大灣區的海洋資源加快經濟發展,特別呼吁合理利用沿海豐富海域、灘涂資源發展海水養殖業。這份建議得到農業農村部積極回應,明確將繼續支持粵港澳大灣區近海養殖向深遠海發展,加快海洋牧場建設。在他的引導下,海島漁民近兩年共同辦起了藍海養殖公司,收效良好。
在今年初的全國兩會上,謝堅還建議加快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各沿海地區的海島旅游,推動港澳游艇自由行。
積極關注身邊民生大小事
謝堅經常在走訪調研中收到群眾反映的問題,比如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等。針對這一現象,謝堅先后提出“關于加強對網絡游戲嚴格管控的建議”,國家高度重視。對于謝堅提出的“關于盡快立法整治網貸亂象,保護在校青少年免受網貸危害的建議”,有關部門也正多措并舉解決問題。
謝堅說,今年全國兩會,他提交的多份建議關注民生熱點,包括加大力度解決停車難、停車貴問題,加強網購商品質量監管等,都得到了廣泛關注。
謝堅告訴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現在的外伶仃島早已不是當年的模樣。島上建設了環島景觀公路,通了自來水,往返珠海市區航船只需1個小時,每天有6班至8班,大大方便了居民和游客往來。謝堅表示,如今,人們生活變好了,海島的基礎設施也變好了,他依然會堅持“人民郵政為人民”的本心,立足本職,在平凡崗位上實踐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一直堅持下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林曦 實習生 徐政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