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今日熱點 > 熱點追蹤 > 正文

    小學生滿口“我沒K”等網絡爛梗,逐漸成為成年人心中的一根刺

    2023-08-18 17:51:33    來源:騰訊網    

    作者 | 付思涵


    (資料圖片)

    小學生的“梗”,逐漸成為成年人心中的一根刺。

    近期,一場引導小學生理解“網絡爛梗”的班會火了。面對一見“背帶褲梗”就發笑的小學生,南京市浦口區車站小學的語文老師朱文潔上了一堂生動而發人深省的班會課,引導孩子們不盲從熱點,學會反思日常生活中網絡語言的使用。

    這并非相關話題第一次引起關注,“小孩愛說的爛梗越來越多了”“小學生把拴Q之歌寫進作文”屢登報道,當“10后”與網絡文化正面相遇,總會引發成年人集體性的憂慮。

    1982年,寫出《娛樂至死》的尼爾·波茲曼曾在另一本著作《童年的消逝》中意味深長地指出,電視的出現,取消了成人與兒童之間的界限。在電視文化影響下,兒童正逐步走向成年,知曉原本成年人認為兒童不宜知曉的種種隱秘、矛盾、暴力和悲劇。

    而如今,當我們來到了一個互聯網無所不包的時代,又應當如何理解網絡文化對孩子的滲透,重新架起理解與溝通的橋梁?

    01

    “坤坤”,小學生的“頂流”

    六年級女生楊桃感到很苦惱,自從上四年級以后,身邊玩“爛梗”的同學就越來越多了。剛開始時,他們喜歡模仿“電搖”,常常彎曲身子,搖頭晃腦,發出不明所以的抖動。后來,“雞你太美”又開始流行起來,男生們經常把“只因”掛在嘴邊,她明白這個“梗”背后的負面含義。“跟他們交流,我感到憤怒又無奈。”

    “雞你太美”來自于對蔡徐坤參加《偶像練習生》節目片段的惡搞,蔡所表演的歌曲中有一句“只因你太美”,因為發音相似,“只因”被惡搞為“雞”,并在網絡中廣為流傳。蔡徐坤也被許多玩梗者稱為“坤坤”,然而這一昵稱所包含的感情色彩,調侃與嘲諷居多。

    蔡徐坤被惡搞的視頻截圖

    “坤坤”也出現在了家長們的視線中。來自南京的六年級小學生家長張適告訴南風窗,兒子無聊時就會蹦出一句“雞你太美”。“他讓我猜這是什么明星,我只能想到蕭敬騰在《王妃》里唱‘夜太美,盡管再危險’,都不知道這是怎么跟蔡徐坤扯上關系的。”

    “我們家孩子最夸張的時候,所有的話講完都要加一個‘坤’字。家里的貓本來叫‘火心’,他非要改名叫‘火坤’。”深圳的五年級小學生家長杜嵐無奈道。

    類似于“雞你太美”的網梗,出現在小學生的口頭禪里,甚至是作文、美術作業、課桌涂鴉上,儼然成為小學生之間的“頂流”。大人們驚奇地發現,“網言網語”播撒到小學生這片土壤后,發展得是如此迅猛而茁壯。

    曹茉是蘇州一所小學的五年級語文老師兼班主任。某天,她在教室里聽到“你個老6,你個老6”,還沒反應過來,另一個聲音立即反擊,“你才是個老6呢!”她愣了一下,為了弄明白孩子口中的“流行語”,趕緊上網查了查:原來所謂的“老6”最初出現在游戲里面,指的是游戲中的自由人,即水平高超,如隱形人一般給人一種出其不意的感覺,后來在現實中變成了“喜歡玩陰險手段的人”。

    “班上大概有5到6個孩子,會在作文里用到一些熱梗,像‘老6’‘yyds’等。”在深圳某小學擔任五年級語文老師的岳亭對南風窗表示。他在課堂上提到李白時,學生們紛紛說,李白是“刺客”,速度快、攻擊強。盡管“10后”們也會從課本上背誦詩人李白的生平,但在課堂交流場合,他們更愿意用游戲《王者榮耀》中的刺客“李白”獲取表達上的快感。

    董宇輝在直播時講解“詩仙”李白的人生經歷,彈幕卻刷起了“李白是刺客”等游戲話題

    “網絡‘爛梗’會束縛語言思維、削弱思考能力、固化表達方式,導致孩子們‘文字失語’。”曹茉說。熱門的網絡用語隨意改變語言的基本組合,隨意使用錯字、怪字,學生在網絡語言的沖擊下很難體會到語言文字的莊重美感,辭不達意、語句不通的現象變得普遍。

    岳亭補充道,“玩梗會導致一種固定的、套路化的反應。我們更希望學生在面對生活時,有自我意識地去觀察、辨別和思考。”他舉了個例子,在節慶日上,比起聽到學生們說“今天學校布置得真是yyds”,他更希望聽到的是,“今天學校布置得真是如夢似幻、美輪美奐”。

    “有很多網絡文化的惡搞、改編,非常好笑有趣,但它們是空心的,沒有任何真實性作為底蘊。這種不真實感會影響孩子們的學習。”他說。

    02

    “不再天真”的孩子

    在楊桃看來,爛梗讓小學生之間的交流不再像以往一樣純粹。她覺得玩梗的同齡人有種“幼稚的成熟”“明明是學生,卻說著不屬于這個年紀的話”。

    為何當代小學生呈現出一種令人矚目的“早熟”?當我們試圖尋找罪魁禍首時,過分發達的互聯網,常常作為答案浮出水面。

    “我們的孩子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消息靈通,他們知道長輩知道的一切。當兒童有機會接觸到從前密藏的成人信息的果實時,他們已經被逐出兒童這個樂園了。”

    1982年,針對電視文化對兒童童年的“侵蝕”,尼爾·波茲曼在著作《童年的消逝》中做出了如上斷言。如果將電視的語境置換為由短視頻和智能手機主宰的時代,這一論斷的正確性顯得有過之而無不及。

    《嘉年華》劇照

    為何當兒童與成人說著同樣的話語、做出同樣的行為時,我們會感到怪異,認為孩子不再成其為孩子?換言之,我們對于兒童的定位,似乎不僅基于他們有限的生理年齡,更基于他們心智上的“無知”與“純粹”。

    對此,波茲曼進行了更加直白的揭示:童年是被發明的、社會文化的產物。

    追溯歷史,在中世紀時,成人與兒童沒有涇渭之分。中世紀的孩子生活在與成人相同的社會范圍內,只要一個孩子長到7歲,習得了所有的口頭語言,具備與人交往的能力,那么他就能夠參與所有成人的活動。孩子們幾乎是脫離了需要人照料的嬰兒期,就立即投身于職業化的學徒等角色中,社會上也沒有學校這樣專門安置未成年人的機構。

    《加油!媽媽》劇照

    直到15世紀中葉,印刷機的發明與廣泛應用改變了這一切——作為一名媒介文化學者,波茲曼從傳播媒介來理解社會的變遷。

    不同于口語時代,印刷機將知識與經驗固定下來,實現無遠弗屆的傳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需要以文字為中介,開始注重抽象經驗與嚴謹的邏輯推理。一種“識字的文化”(social literacy)誕生了,社會中的人由此被分為掌握識字和閱讀能力的人,以及沒有掌握這一能力的人。而前者,就成為現代意義上廣泛認同的“成人”,因為擁有識字閱讀的能力,也就意味著擁有理性。

    當成年變得“需要努力才能掙來”時,兒童便被逐出了從前與成人所混居的世界,來到專為他們劃分的“童年”世界生活。在這里,兒童接受學校教育,以便在將來習得成人的種種能力:有邏輯、有次序的思考,操控高層次的抽象概念,延遲滿足和自我控制等。

    在兒童變為成人之前的“保護期”,性、暴力、沖突等成人知識,要堅決遠離兒童,并且分階段地為兒童逐步揭秘。波茲曼認為,羞恥感是文明人與野蠻人相區分的標志,也因此構成兒童教育中“珍貴而微妙的一部分”。通過對成人秘密分階段的揭示,兒童才懷著對秘密的敬畏之心,在逐步了解世界全貌的同時,將羞恥感轉化為一系列道德規范。

    《嘉年華》劇照

    正是這樣的“禁忌”,構成現代兒童與成人之間明確的分野,以及兒童理想的成長路徑。

    因而,當電視以及短視頻取代了具有閱讀門檻的書籍報紙,成為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來源時,成人極力向兒童隱瞞的秘密被無情地戳破。當紛繁復雜的信息如潮水向觀眾漫溢時,兒童“提前”接觸到成人世界的種種秘辛,內心隨之“早熟”。

    “兒童必須通過提問進入成人的世界。由于媒介,兒童的好奇被憤世嫉俗——或者更糟——被狂妄自大所取代。于是,我們的孩子不能依靠有權威的成人,而是依賴不知從哪里來的新聞來獲取知識。我們的孩子還沒有提問,就被給予一大堆的答案。”波茲曼這樣寫道。

    波茲曼的診斷,很好地道明了今時今日孩子們玩梗的“病因”:兒童的“早熟”,是社會在傳播結構變革下難以逆轉的趨勢。當智能手機取代電視后,這一趨勢更加得到了強化。如果說電視仍然有公共觀看的屬性、有嚴格的節目審查制度,那么私人化的手機和蓬勃的自媒體,則將成人試圖保護的秘密演繹得更為露骨。

    與互聯網伴生的另一個后果是,當兒童原本因無知而淳樸的世界迅速崩塌時,他們以自己的力量建立起了一個青少年的獨立世界。這個世界構成了迥異于成人主流文化的亞文化圈層。

    《少年法庭》劇照

    當我們將小學生間的熱梗視作一種“社交貨幣”時,便很容易理解他們的玩梗行為。正如成年人流行city walk、追捧洞洞鞋,小學生也有一套獨屬于自己的社交“硬通貨”,并以此構成群體內部的認同。

    岳亭觀察到,當班里的學生大跳“電搖”、出口成“梗”時,他們所在乎的是贏得他人的目光,哪怕目光里并非全然是贊賞。“這是一種自我滿足感,或者說虛榮心的實現。”

    “我兒子其實并不知道‘雞你太美’的來源。我和他講了之后,他才知道原來只是唱歌像這四個字,但他還是想模仿,覺得能逗笑同學。所以,(這個梗)有些像是孩子們的社交工具。”杜嵐說。

    03

    誰在“定制”兒童

    在朱文潔上傳到B站的公開課視頻開頭,當小學生聽到“背帶褲”就發笑時,她問學生,“哪里好笑?”此時,彈幕上飄過一片成年觀眾的評論:“對不起可是真的很好笑”“換我我也忍不住”。

    同一片海域里“沖浪”、同一個“好笑的梗”,為何成人能夠免于批判地自由表達,孩子卻不行?

    或者說,當我們認為“網梗侵蝕了兒童的純真”時,我們為何假定兒童本應“純真”?

    循著波茲曼關于童年的定義,我們可以發現,當成人向兒童保持秘密并逐步揭曉時,二者實際上構成了一種信息等級秩序。在這一秩序下,成人代表著權威與控制,兒童則居于更加被動的位置:他們暫時還沒有權利,公開表達成人所接觸到的那個粗俗、污穢、殘酷的世界。

    而這一體系的底層邏輯是,兒童尚不具備足夠的自制力。

    兒童在生理和社會心理層面尚未成熟、有待發展,是現代童年觀的基本前提。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學說是讓·皮亞杰提出的線性發展理論。在他看來,童年需要經過一步一步的發展,臻至成熟。當兒童通往完滿的成人狀態,也就完成了思想從簡單到復雜、行為從非理性到理性的進化。

    《你好,舊時光》劇照

    然而,線性發展理論卻包含著一種致命的價值取向——當童年的一切被視為朝著成年的“未來”而努力時,真正發生在“當下”的童年便淪為工具。兒童被作為成人的附屬,成年則被暈染上成熟圓滿的光環。

    身為成人,我們應當認識到一個事實:我們所談到的大多數童年,并不由兒童自己代言,而是由我們自己來描繪的。

    “成人通過創造童年的定義,進而創造了兒童的生活樣式和內容。”《童年之死》的作者大衛·帕金瀚指出,成人建構童年的觀念是為了表達自己某種情感、記憶或者期望。波茲曼也有類似的表達:“現代童年的范例也是現代成人的范例。當我們談論我們希望孩子成為什么的時候,其實是在說我們自己是什么。”

    因此,成人在對兒童的凝視中,投入了一定程度的自戀與想象。這也導致他們在面對兒童問題時容易滑向兩個極端:或假設孩子們一塵不染,或過度擔憂孩子身上的“惡”。

    《隱秘的角落》劇照

    社會學家克里斯·簡克斯從歷史上歸納了兩種關于兒童的經典觀念:酒神式兒童觀,與阿波羅式兒童觀。前者認為孩子們是小惡魔,天生頑皮、不守規矩;后者則將孩子們描繪成小天使,生來善良無辜。然而,這兩種觀念無不從靜態刻板的角度理解兒童,無論“好”或“壞”,兒童的行為都被認定為其與生俱來的本質,必須由成年人加以塑造或控制。

    憐愛與憂懼,因而構成大人對兒童的認知基調。這也就不難解釋,為何當小學生“玩梗”進入公共視野時,我們會產生深切的憂慮。因為,我們一方面認為其天真脆弱,不容污染,一方面又擔憂他們一經污染,便墮入深淵。

    “成年人在過往生活中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掌控感,覺得自己能掌控孩子的想法和需求,但事實挑戰了他們的這種自戀。他們處于一種自戀被打擊的狀況,會產生一定的失控感。”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江蘇省教育廳心理健康教育專家指導委員會副秘書長費俊峰向南風窗解釋道。

    日益扁平化的網絡,正在使成人對于兒童的規范與控制力所不逮,至少在文化方面如此——讓家長頭疼的小學生“玩梗”就是例證。

    瑪格麗特·米德在其著作《文化與承諾》中指出,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日新月異、信息公開的世界,成年人已經不能扮演年輕人的導師角色,因此導致了一種“信仰危機”。

    在波茲曼筆下,電子媒介的沖擊打破了成人與兒童間“權威—好奇”關系的平衡,這一沖擊在智能手機時代來得尤為猛烈。喧鬧的短視頻里,對童年的定義權、對兒童行為的掌控,正加速從成人手中逸散。

    這一沖擊與挑戰,使我們不得不更新對于兒童的認知:若想達到有效的教育,首先,我們如何做到真正的走近與理解?

    04

    空白書寫板,或一株野生的植物?

    “應對之道是‘正常化’。親子、師生之間不加評判與指責地平等溝通。我們帶著好奇去了解,孩子們的表達是什么,為何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滿足了什么。”針對小學生“玩梗”,費俊峰對南風窗指出。

    面對“網梗”在小學生與成年人之間豎起的屏障,解決的良方,唯有理解與溝通。

    朱文潔在那堂走紅的班會課上,是這樣對學生們說的:“氣球是空心的,所以當一陣風飄過來的時候,氣球就飛走了;而蝴蝶在風吹來時,會迎風起舞。它們的區別在于,蝴蝶面對風,有自己的思考。小朋友們,你們是愿意當氣球,還是當蝴蝶?”

    朱文潔用“做有生命、會思考的蝴蝶,不做隨風而飛的氣球”引導小學生理解“網絡爛梗”

    岳亭告訴南風窗,網絡文化非常考驗學生的自我辨別能力,五年級的孩子正處在自主意識發展和彰顯的階段,他會利用這一點做出引導。“我跟學生說,我們都是高年級的孩子,高年級孩子要有自己的判斷,對不對?”

    曹茉則精心設計了一堂主題為“孩子,擦亮你的眼睛”的班會課。她先是讓孩子們小組討論,分辨出“積極向上/低俗不健康的網絡用語”,又播放了一則講述網絡爛梗對人造成傷害的案例故事,孩子們對故事主人公紛紛寫下安慰的小紙條,“可可姐姐不要難過,我們都會支持你!”在批判之外,她還從報刊新聞里截取了一些網絡語言使用得當的語句,讓學生們從中體會,應當如何正確地運用網梗。

    從“網絡沖擊下一代”的焦慮里回過神來,我們會發現,在難以逆轉的技術趨勢下,能夠努力的功課是,我們如何建設溫潤的親子和師生關系,如何在成人與兒童間建立通暢、健康的交往。

    我們對于兒童應如何教育的所有看法,可以歸結為兩種截然不同的比喻。啟蒙運動時期,英國思想家洛克在《教育漫話》中寫道,人類的頭腦生來是一張空白的書寫板。因此,兒童正如一本尚未寫好的書,在兒童的心靈上寫下的內容,使得書頁被填滿,兒童由此走向成熟。

    《少年法庭》劇照

    而另一位啟蒙思想家盧梭則主張,兒童是一株野生的植物,其生長是有機和自然的,幾乎不能靠書本來獲得改善。兒童具有自發性、純潔、力量和歡樂的美德,只要不被文明的陰影所窒息就已經是萬幸。

    “洛克寄希望于教育帶來一本豐富、多樣和翔實的書;盧梭則希望教育帶來一朵健康的花朵。”我們能夠獲得的啟示是,既尊重兒童的自有天性,又使其得到循序漸進的教化與培育,在兩者之間尋求平衡。

    “雙向溝通很重要。無論網絡用語、電子游戲還是某種行為,家庭里應有更多的開放式討論,讓孩子收獲不同的看法,形成自己的判斷。”家長杜嵐對南風窗表示。

    例如,孩子曾經不能理解她為何會花錢去聽某位歌手的演唱會。她解釋,因為那位歌手的歌聲特別能引起她的共鳴。這時,孩子的爸爸說自己的偶像是姚明,他給孩子播放了姚明的比賽片段和紀錄片,說姚明不僅努力,還幽默、舉重若輕。“從那以后,孩子就比較理解‘偶像’這件事了。”

    喬喬是一名五年級小學生的家長,常常在社交媒體上記錄她和女兒之間的對話。有一次,女兒對她發“麻麻,come on的胃,接呀”,喬喬不明所以,百度之后回復女兒,“麻麻應該接ABC?”她在帖子里寫,“以為我會唱孤勇者已經抓住她的心了,沒想到還有一個come on的喂(捂臉)”。

    喬喬和女兒的聊天記錄 / 圖源受訪者

    “我和她的相處模式更像是朋友,從來不會因為自己是她母親,就拿這個身份要求她、壓制她,所以她很樂于跟我分享。”喬喬說,她能夠站在孩子們的角度理解他們的世界,因為自己也曾從這個年齡走過來。

    “其實收獲還是蠻多的,我了解到孩子的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也算是成人世界的一個縮小版。他們之間會有復雜的關系,也會有積極向上的一面。”

    “我希望,成人和兒童之間是一種建設性的對話關系。我們在對話中更加地了解彼此,同時也保有自己。就像哲學家馬丁·布伯所說的我—你關系,我在你的眼睛里看到了我,在我的眼睛里看到了你,但你是你,我是我。”費俊峰說。

    (文中楊桃、張適、杜嵐、曹茉、岳亭、喬喬皆為化名。)

    編輯 |向由

    排版 | 八斤

    關注南風窗,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關鍵詞:

    上一篇:韓媒:韓美日首腦將簽署文件,許諾危機時相互協商
    下一篇:最后一頁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亚洲精品无码aⅴ中文字幕蜜桃|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二级港台二级|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精品一区| 亚洲av伊人久久综合密臀性色 | 亚洲综合色在线观看亚洲| mm1313亚洲国产精品无码试看 | 精品国产成人亚洲午夜福利| 亚洲剧情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图片 | 亚洲欧洲日韩国产| 亚洲国语在线视频手机在线| 亚洲一级免费视频| 伊人久久五月丁香综合中文亚洲| 亚洲人成网国产最新在线| 亚洲色图激情文学| 亚洲精品伦理熟女国产一区二区|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狼人影院|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中文字幕|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 超清首页国产亚洲丝袜| 亚洲熟妇无码乱子AV电影| 亚洲av无码成人黄网站在线观看| 99亚洲精品高清一二区| 亚洲国产美女精品久久久久| 亚洲va在线va天堂成人|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久紧| MM1313亚洲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天堂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亚洲男人天堂2017|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亚洲人成人伊人成综合网无码|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天堂夜夜|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亚洲| 无码欧精品亚洲日韩一区| 亚洲乱码一二三四区国产| 亚洲乱亚洲乱妇无码| 亚洲麻豆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