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蓮花山附近突發山洪,四名戲水的游客被山洪沖走并身亡。事件發生后,海城鎮政府做出回應稱,蓮花山大東門河道都是有鐵絲網圍住并上鎖的,一些市民私自破壞鐵絲網和鎖鏈進入玩耍,“旁邊有警示牌提醒,也有巡視人員,當天巡視人員提醒,但有些人不聽”。
▲被敲壞的鎖頭
近日,紅星新聞記者走訪事發現場,發現通往該地點的道路已經封鎖,有專人在入口鐵門處看守。守門的村民向記者展示了一把被砸開的紅色鎖頭,并表示事發當日,該鎖頭被游客砸開,村委會不得不進行更換。
【資料圖】
這些游客們前往的“網紅野景點”,屬埔仔村管轄范圍,該村村委會成員告訴紅星新聞記者,大門的鎖頭不是第一次被破壞,就連大門本身也曾反復受到游客損毀,在事發后進行了緊急加固。
對于轄區內的這個“野景區”,村委會有苦難言,通往大東門的路除了村子里這一條,還有其他小路、水路,而游客們也對村里的勸阻不屑一顧,“他說出事了也是我自己的事,關你什么事”。
村委會:曾組織6名村民去勸離游客
埔仔村村委會成員曾錦明,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在他的印象里,大東門從沒有出現過那么嚴重的山洪。
被外界視作“旅游景點”的大東門河道,位于蓮花山西南側一處山坳內,山上河水沖擊而下,在這里形成了一處山水清秀的水泊,被一些自媒體稱為“天然浴場”。
作為本地人,曾錦明很清楚這處天然浴場的危險。由于上連山澗,遭遇大雨天氣時,原本秀美的溪流會成為天然的泄洪渠,長輩跟他說起過山洪的恐怖,“60多年前的時候,我們有村民去砍竹子,也是這樣的大雨,有人還在山邊都沖走了”。
月初那場山洪發生前,村委會和村民們就預料這處天然浴場有可能會出現危險。一名蓮花山東南側的居民告訴紅星新聞記者,8月1日16時左右,蓮花山附近突降暴雨,導致山上瀑布、山澗漲水。彼時,大東門這一小塊區域內仍在出太陽,但往東望去,蓮花山山頂籠罩著的沉重烏云,已經足以說明危險。
▲新更換的鎖
曾錦明回憶,發現情況不對以后,村委會馬上組織了六個村民去勸離游客,大多數游客聽從勸告離開水中,但依然有少數幾名不愿離開,有人甚至辱罵巡邏的村民,稱“會死也是我自己的事,關你什么事”,還有游客說同行的有“游泳教練”,不需要村民們擔心。曾錦明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事故發生后,四名死者之一正是那名“游泳教練”。
由于山洪來勢迅猛,巡邏隊的六位村民竭力營救,也無法將所有遇到山洪的游客救出,事后回憶起來,村民們也都心有余悸,“他們救了幾個人起來,救這些人的時候他們自己也有危險”。
當地人回憶:事發地“風景不錯”
居住在海豐縣城的居民小胡(化名)向紅星新聞記者回憶,大東門在當地有一定人氣,經常有人前往該處戲水消暑,“離縣城就十幾公里,開車也不遠,那里風景很不錯”。
小胡表示,大東門景區交通并不方便,過去出入只能走泥濘的土路,幾年前埔仔村曾出資對該道路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繕。對于近年來大東門作為“網紅景點”登上部分網絡平臺一事,他并不知情,“我好幾年沒去過了”。
▲某平臺大東門相關內容截圖
紅星新聞記者獲取了幾張某網絡平臺截圖,在這些截圖中,大東門被冠以“野生跳水池”“溯溪吸氧吧”等稱謂,并受到大量該平臺用戶吹捧。事發后,紅星新聞記者在該平臺以“大東門”“海豐溯溪”“海豐大東門”等關鍵詞進行搜索,發現相關內容已無法查找。
截圖中一位用戶表示,自己發布的大東門相關內容已被平臺方“封了”,“影響還是很大的”。該用戶自述在深圳工作,業余時間進行戶外相關內容創作,據其回憶,事發前大東門“人很多,第一個水潭(事發地點)人最多”,紅星新聞記者向其詢問是否清楚事發地并非正規景點,對方回復稱知曉相關情況,“蓮花山算是個景點,玩水泡潭子那里不是景點”。
實際上,這并非該網絡平臺推薦的“網紅野景區”第一次出現類似事故。2022年8月13日,同樣被塑造成“網紅景點”的四川彭州龍門山鎮龍漕溝突發山洪,造成7人死亡、8人輕傷。事發后,據新浪財經報道,該平臺曾作出回應稱“正進一步管控相關問題,已上線旅游搜索風險提示等一系列動作,同時加強審核用戶筆記,接到舉報會實時反饋”。
反復被撬鎖
在當地居民指引下,紅星新聞記者前往了大東門的入口處,該處道路鐵門緊閉,可見多名村民在門前看守。
守門的村民向紅星新聞記者展示了一把紅色的鎖頭,據其透露,這把鎖在事發前被游客損毀而不得不廢置,如今村委會已經出資,重新購置了一把鎖。另外,鐵門此前也多次遭到游客破壞,村委會還對鐵門進行了加固。
▲加固過的鐵門
據悉,這不是鎖頭第一次被破壞。鋪仔村村委會表示,2020年出于安全需要,他們在通往大東門的土路上設置了鐵門,并組織村里的村民進行志愿巡邏,巡邏頻次為早上、下午各一班。
當地村民告訴紅星新聞記者,事發當日,早上9點的巡邏村民未發現異常,到下午2時左右,第二班巡邏員發現鎖頭被撬時,已經有十余輛車輛進入。
由于山上有電站、農田、茶田等村民生產生活設施,村委會將大門鑰匙交付給鄰近的一位村民保管,“電站或者農場的人要進,就讓他開一下門,不用我們村委會老是跑過去”。
然而鐵門設置后不久便頻繁遭遇破壞,巡邏員的勸離工作也進行得舉步維艱。埔仔村參與過巡邏的一名村民表示,許多游客不僅不愿離開,還會辱罵巡邏員,有幾次村民們向派出所求助,民警到達現場后,游客們依然振振有詞,“我也不犯法,這個是國家資源,我們在這里站一下有什么關系”。
對于這些不聽勸的游客,村民們遭遇著情感上的委屈,村委會則承受著更切實的委屈——大東門“野景區”的管理、治理費用,都由埔仔村村委會承擔。
曾有村民設卡收費,2019年被取締
從埔仔村通往大東門的路上,紅星新聞記者注意到一塊布滿銹跡的指示牌,上面寫著“大東門旅游風景區”。
▲路邊廢棄的指示牌
埔仔村村委會表示,這塊牌子是四五年前由自然村內的村民們立的,彼時,有村民曾提出想承包該處,通過收取門票、停車費的方式創收。
據汕尾廣播電視臺有話直講欄目2018年報道,村民們設卡收費的行為引起了有關部門關注,同一時間,有網友爆料稱大東門污染嚴重,“垃圾遍野令人不忍直視”。
紅星新聞記者向埔仔村村委會核實了上述情況,村委會方面稱幾年前有這類亂象,但設卡收費行為早已于2019年被取締,村委會也一直承擔著大東門區域的清潔等費用成本。
2020年,大東門區域設立鐵門,禁止游客入內以后,依然不斷有游客通過撬鎖、翻越等方式進入,并留下各類垃圾,埔仔村每月為此需要付出二三千元不等的垃圾清潔及清運費用,以及不斷修繕鐵門、更換鎖頭的其他成本。
山洪事故發生后,為了消除安全隱患,村委會取消了原本的志愿者巡邏制度,改為雇傭專人守門、巡邏,按照目前四名巡邏員的配置,埔仔村村委會還將每月額外負擔7千元左右的工資支出。
但即使如此,他們依然不敢保證類似的事故不會再發生——通往大東門的路,除了這條可以上鎖封堵的土路,還有許多小道,甚至有游客會沿著水路順流過來,這些路徑遠不是四個巡邏員可以覆蓋的。
紅星新聞記者 周煒皓 任江波
編輯 郭宇 責編 馮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