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新聞《潛望》 作者 羅飛 發自香港
香港IPO市場最艱難的時刻或許已經過去了。
7月最后一天,恒指終于跑上了20000點——這對于大多數在港金融圈人士來說,都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
(相關資料圖)
截至7月底,香港IPO市場募資額為205億港元,前6個月募資額則為178億港元——這遠低于香港高峰期2018年時同期的504億港元,也導致港交所IPO募資額從全球冠軍跌至第六名。
這已經是香港IPO市場自2022年初以來,連續六個季度萎靡不振了。香港中環大小投行的裁員仍在繼續,據騰訊新聞《潛望》不完全統計,過去大半年,香港IPO市場上的失業人數超過300人。
一位已經失業近1年但仍未找到下家的高薪投行人士告訴騰訊新聞《潛望》,過去半年已經盡全力找工作了,可依舊顆粒無收,甚至連面試的機會都不多。
多位知情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以前非大項目、好項目不做的在港頭部券商中金國際,今年也開始接一些募資額低于5000萬美金的小型項目了。
此前,中金國際在香港IPO市占率超過50%。
“市場艱難的時候,要么努力想辦法挪一挪、活下去,要么資金不足時只能關門。”艾德金融集團總裁謝尚禮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連行業老大哥高盛、中金都卷起來了,我們中小投行還有什么理由躺平?”但他同時指出,預計下半年的市場會好起來。
艾德金融集團是香港本地公司,于2015年成立,旗下有包括保薦和承銷IPO在內的多牌照業務。
包括中金公司投行部執行負責人許佳、瑞銀投行部大中華區總裁李鎮國等大投行的人士也認為“曙光”會在未來的半年,香港IPO市場可能會出現一個“窗口期”。港交所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已經有超過100家公司提交上市申請。這些數據至少表明,不少發行人也都對于未來大半年是樂觀積極的。
路演100場,都不一定有1人下單
失業,已成為過去大半年香港投行圈的日常話題。騰訊新聞《潛望》獲悉,包括高盛、摩根大通以及摩根士丹利、花旗等在內的在港大投行都或多或少進行了裁員,其中最“兇”的當屬摩根士丹利和高盛,一口氣裁了幾十人,堪比2008年。
這幾家在港的大投行機構今年在香港的裁員人數加起來遠超百人。更早之前,中資和香港本地的投行團隊已經裁過一輪,人數遠超外資機構。騰訊新聞《潛望》暫未能獲悉具體的裁員名單。
一位被裁了近一年的投行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在2022春節的時候就曾預料過,香港的投行圈會很艱難,但是并未料到自己會成為失業大軍的一員。該人士曾經在香港從事科技組的投行工作,在此之前,香港的科技IPO數目很多,該組成員一度成為圈內的香餑餑。更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已經快一年了,他依舊沒有找到新的投行工作,盡管他在此領域有多年的工作經驗。
正在擔心失業的人也不在少數。一位在香港從事投行工作近20年的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去年的投行市場已經夠差了,沒想到今年更差。身邊被裁員的投行人非常多,能夠找到合適工作的卻非常少。自己現在能做的就是“先茍著”,“不管多辛苦、多少職場PUA,都得堅持”。
港交所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IPO掛牌39家公司,募資額178億港元,與去年同期的193億港元旗鼓相當。但事實并非如此。
不同的信源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這些掛牌企業中絕大多數都并不是真正的市場化募資,而是通過一些“親友團”訂單加持。
一位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就其了解,39家掛牌公司中除了未參與募資的4家企業外,剩下的35家公司中只有不超過5家公司是真正的通過市場募資獲得訂單,其他的或多或少是“被安排的訂單”。這些“被安排的訂單”除了公開配售部分外,更多集中在基石投資者認購的部分。
按照港交所的規定,準上市公司在招股時,可于詢價之前確定基石投資者。基石投資者的額度統計于機構訂單部分,若是發行人募資額低于100億港元,一般此部分占新發行股份90%,散戶認購部分則為10%。
這就意味著,市場不好的時候,發行人為了能夠順利發行,一般都會找基石投資者幫忙。基石認購越多,剩下部分的股票相對更好賣。更甚者,有些發行人會尋求一些熟悉的投資者幫忙認購訂單,行業內稱之為“親友團”資金——港交所規定發行人及其關聯人不可提供有關資金,但是對于發行人熟悉的投資人的資金倒沒有特別規定。這就難免會出現所謂的“親友團”資金。
6月上旬,周杰倫關聯公司巨星傳奇(6683.HK)在上市過程中,基石投資者的認購額度占國際配售的30%,并在臨上市前忽然被叫停。騰訊新聞《潛望》獲悉,該公司被臨時叫停延期的原因包括不限于,老股東的鎖定協議未明確以及訂單不足等。
上述信源告訴騰訊新聞《潛望》,市場實在是太冷了,即使有周杰倫加持,該股票也很難找到下單的人。
不同的信源對騰訊新聞《潛望》透露,此后該IPO的國際配售中大多數訂單都來自非市場化的訂單,即熟悉的投資者——“親友團”。截至發稿,暫未獲得巨星傳奇置評。
前述投行人士透露稱,就其今年經手的項目而言,路演100場都不一定有1人下單。他將當前赴港上市的公司比喻為“打骨折了的LV”,在市場好的時候,這些公司對投資人有些額外的要求,后者才會拿到IPO份額,類似LV的配貨。可是當下的市場,盡管這些公司確實也是好公司,但即使價格打骨折,也不會有人來下單。
因此,當下香港IPO圈也流行一句話是,現在赴港上市,是考驗發行人的時候了——“想要來香港募資,那發行人得有實力,在投資圈得有朋友”,即發行人得找到投資人或者有朋友愿意進行認購。
瑞銀投行部大中華區總裁李鎮國也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現在一家公司IPO之前完成100場的路演是非常普通的事情,這無形中也加大了投行人的工作量。
資本市場資金池枯竭,縣級資金卻涌入
市場不好了,問題到底在哪里呢?
德勤中國華南區主管合伙人歐振興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除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加大外,更為重要的是外資基金由于美國加息后回流,以及中資背景的基金因A股市場全面實行注冊制整體估值普偏比香港好、加上港股氣氛受地緣政治影響較大,而暫時退出港股市場,這直接導致現在港股市場上的可投資資金要比以前少很多。
和歐振興看法一致的人并不在少數,包括謝尚禮等人在內都向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香港資本市場的流動資金池其實已經開始枯竭。
港交所的數據顯示,過去半年香港二級市場每日平均成交額998億港元——有時候,這還不及蘋果一家公司每日的成交額。
謝尚禮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很多他曾經熟悉的外資資金在過去這幾年陸續減倉港股,轉而投美國、印尼以及日本等市場,有些甚至直接撤掉香港的投資。現在香港市場上活躍的外資基金更多是對沖基金,長線基金的投資額度逐漸縮小。
一位曾經專項投資港股IPO的投資人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2021年之后,其所在的機構就再也沒投過任何香港的IPO項目了。
理由倒也簡單,他認為港股市場上有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等基本面很好而且估值相對較低的股票,沒有必要認購新股IPO,后者明顯風險要大一些。
這幾乎是香港中環投資人的共識。一位過去幾個月組織過幾百場路演的投行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雖然基金經理們會參加IPO的路演會,但是一般都不會下單,尤其是外資基金下單更為謹慎。這些投資機構像一群沉睡的猛獅,大半年都不動一下了,僅僅是派基金經理出來嗅下市場。
所有騰訊新聞《潛望》接觸到的投行人提到了另一個市場共識,即現在香港市場上,參與IPO的中資背景的資金遠多過外資基金。其中一名投行人士今年經手近10個項目中,僅有一個IPO項目有外資基金參與投資。
在香港掛牌上市的IPO項目中,基石投資者也是以中資背景的資金為主。其中,地方平臺的基金尤其活躍。
更讓人意外的是,這些地方平臺基金并非來自北上廣深等資金雄厚的城市,而是一些沿海的中小城市為主,比如寧波政府旗下的余姚陽明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湖州市安吉縣產業發展集團旗下的安吉交投實業發展有限公司、安吉國融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安吉國融建設有限公司等。從統計的數據看,這些機構認購的IPO以生物醫藥及制造業為主。
據騰訊新聞《潛望》統計,截至7月底,17家地方國企平臺基金參與了港股12個IPO公司的基石認購。其中安吉縣最為積極,該縣的4個國有資金平臺參與了3個IPO項目,而且認購的額度頗大,比如梅斯健康(02415.HK)這個項目,該縣的國有資金通過三個主體認購了發行比例的33%。
一位負責美股上市的知情人士向騰訊新聞《潛望》透露,安吉縣的基金除了參與港股IPO認購外,今年還參與了部分美股IPO的認購。
一位不愿具名的金融人士則對騰訊新聞《潛望》介紹,這些地方平臺的基金當知曉某家公司計劃赴港上市時,其所在地政府招商部門會非常快速地聯系該企業,“比投行人還卷地搶項目”。該人士透露稱,這些地方政府一般會提供企業上市的資金支持或稅收優惠,但同時也會要求準上市公司把總部搬遷至當地,以獲得相應的稅收及解決當地就業。
多位投行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這些縣級資金“殺進”香港資本市場,其投資邏輯到底是怎樣的,暫時看不懂。
包括謝尚禮在內的多位投行高管則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過去這大半年的路演過程中,被投資者問得最多的問題是,“現在市場這么多破發的IPO項目,怎么確保投IPO可以賺到錢?”。
這個問題,現在應該沒有人能夠給出答案。
恒指跑上20000點以后,轉機來了?
雖然不少資金選擇暫時離開香港資本市場,但是仍然有些新的資金前來探索機會。
瑞銀投行部大中華區總裁李鎮國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過去這大半年,他和團隊陸續赴中東路演,除了中東的主權基金對港股市場感興趣外,越來越多的本地家族辦公室也開始關注香港的投資機會,尤其是IPO項目。
李鎮國透露說,這些中東的投資者傾向于投資科技、生物醫藥及消費領域的項目。騰訊新聞《潛望》獲悉,這些中東基金還更愿意投資那些募資額超過10億美金的項目,折合港幣78億港元。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香港IPO市場今年以來募資額最多的是珍酒李渡(06979.HK),其募資額也僅有6.77億美元,折合港幣約53億——這也并非中東基金想投的標的。其他的項目中,有19個項目的募資額集中于2~10億港元之間。
這些相對較小募資額的項目,并不受市場歡迎,但卻是某些機構“活命”的重要生意。謝尚禮所在的艾德算一個。加入艾德證券出任CEO之前,他一直在外資大投行負責IPO,有超過20年的經驗。
他見過香港資本市場的多個周期。在他看來,小投行在市場冷淡期要么努力活下去,要么就只能等著關門。據騰訊新聞《潛望》不完全統計,過去這一年,香港有近50家券商選擇停業。
目前,謝尚禮和團隊更多聚焦于募資額在5億港幣左右的項目,一單可能僅賺50~60萬港幣。
謝尚禮也會推薦自己熟悉的投資人來參投這些中小型IPO項目,“只要項目質量不是太差,這些熟悉的投資人之間會互相幫忙下些訂單”。
據騰訊新聞《潛望》獲悉,艾德證券在巨星傳奇這個項目上,為其募集了超過3000萬港元的訂單,相較于一個募資額5億港元的項目來說,并不算少了。截至發稿,暫未獲得巨星傳奇置評。
謝尚禮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一年若是可以做到10-20個項目的話,就可勉強把團隊養活,不至于在市場好起來之前“餓死”。不過,他也指出,隨著近期港股的表現,恒指逐漸上揚,預計下半年可能要好一些。
據騰訊新聞《潛望》統計的香港IPO時間表,下半年將會有包括極兔、京東產發、京東工業等多家募資額約10億美金的大項目。這些項目絕大多數集中在瑞銀、中金等頭部券商手中。過去這半年,中金在港參與的IPO項目數和募資額都排名第一,且遠遠超過其他機構。
因此,這些大機構對于香港IPO市場下半年的走勢相對更樂觀些。
中金公司投行部執行負責人許佳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短期的話,隨著中國經濟復蘇以及更多的刺激政策出臺,一定程度會帶動港股市場復蘇。這意味著,下半年香港可能會迎來一個IPO的窗口期。
和他一樣樂觀的人不在少數,其中包括李鎮國以及德勤的歐振興。他們都認為下半年美股加息可預見地見頂,港股市場交易量起來的話,外資基金回流是有可能的,這會直接帶動香港IPO市場的活躍。歐振興和德勤的IPO團隊顯得更樂觀,一度預計香港下半年IPO募資額超1800億港元,約為上半年的10倍。
李鎮國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現在恒指在18000點至20000點徘徊,若是恒指可跑出20000點的話,二級市場活躍起來,就一定會把資金吸引至港股。這樣的話,香港IPO市場隨之也會熱鬧起來。
7月最后一天,恒指終于跑上了20000點。或許,這距離李鎮國預計的“窗口期”不遠了。
除了恒指活躍外,更多的香港金融圈人士對騰訊新聞《潛望》表示,香港IPO市場缺一個好項目來提振市場,若是今日頭條或者螞蟻集團這樣的巨無霸能夠赴港上市的話,IPO市場回歸指日可待。
騰訊新聞《潛望》獲悉,今日頭條至今暫未有任何的上市動作,盡管之前他們已經與幾家頭部投行有過接觸。螞蟻集團也暫時未有具體的IPO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