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李巖
6月26日,央視軍事播發視頻,披露國產“雙尾蝎”察打一體無人機的最新動態。
事實上,此前曾公開亮相的“雙尾蝎”無人機因其科幻的外形和優異性能,已成為軍迷心中的明星武器。
【資料圖】
公開資料顯示,"雙尾蝎"無人機是我國自主研發的一款三發動機重型察打一體無人機。其機長10米,翼展20米,最大航程6000公里,滯空時間約40小時,最大載荷1.2噸,可掛載導彈、精確制導炸彈、電子戰吊艙等多種彈藥和載荷。
軍事評論員宋忠平告訴政知君,和外國同類機型相比,“雙尾蝎”的航程、載荷能力都相當優異。
政知君注意到,目前,“雙尾蝎”在軍事、民用領域均發揮著重要作用。
環球網今年早些時候刊文披露,4月27日,“雙尾蝎”無人機逆時針繞臺島巡航一周,引起島內關注。
此外,公開報道顯示,“雙尾蝎”還曾參與搶險救援任務,發揮應急通信中繼和投送物資等作用。
此次央視播發視頻披露稱,近期,3架滿負荷掛載的“雙尾蝎”無人機實現空中密集編隊飛行,這在國產長航時無人機中是第一次。
不論有人還是無人機型,編隊飛行似乎已經司空見慣,緣何大型長航時無人機三機編隊飛行如今才實現?
宋忠平解讀稱,有人機型編隊飛行,飛行員可以實時應對空中的突發情況,而無人機編隊間的配合和機動,難度要大很多,需要依靠智能的算法、穩定的通信、遙控人員的精準操控才能實現。
“小型民用無人機編組燈光秀并不少見,但這是在平時電磁環境不受任何干擾的環境下進行的。戰場環境下,受到干擾的電磁環境復雜,針對無人機的遙控要難很多。另外,小型無人機航程短,遙控基站、人員距離無人機的距離一般不會太遠,但‘雙尾蝎’航程長,其實際執行任務時可能距離遙控人員很遠,這也帶來了更多挑戰。”宋忠平說。
既然困難重重,為何還要進行這類試飛測試?
宋忠平就此表示,本身載彈量就很可觀的“雙尾蝎”編隊飛行,可以讓其具有飽和攻擊能力,戰時可針對敵方進行“面殺傷”,或確保針對高價值目標進行毀傷,這也是此次編隊飛行中的“雙尾蝎”要掛載彈藥起飛的原因。“比如針對對方地面裝甲集群,一架無人機的火力顯然無法有效進行大面積摧毀,需要多架‘雙尾蝎’進行編隊配合來執行打擊任務。此外,一些高價值目標周圍,當然也會配有密集的防空火力,僅一架無人機攜帶的彈藥可能會被攔截導致任務失敗。”
除此之外,宋忠平還分析稱,未來無人機的作戰模式多樣,我國在這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參考目前多種類有人戰機相互配合實現體系作戰,未來或許也會開發出無人預警機、無人電子戰機、無人反潛機等特種型號無人機,“雙尾蝎”因其留空時間長等特點,是一個較為理想的改裝平臺。“那么如果想實現例如無人預警機配合無人戰斗機的體系作戰模式,編隊飛行是基礎。這個意義上,大型無人機在戰場環境下編隊飛行所需要的通信保障、算力保障,是我們一定要攻克的難題。”
政知君注意到,智能化作戰領域專家吳明曦做客央視軍事欄目時也解讀稱,無人機集群協同感知、協同對抗,是未來無人機作戰模式的重要方向之一。
資料|央視軍事 環球網
【版權聲明】本文著作權歸政知新媒體獨家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