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被撞致死小學生的母親墜樓,網暴者到底是什么心理?專家解讀
受訪專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副教授 謝麗麗
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任琳賢
6月2日,湖北武漢“小學生校內撞傷致死”的當事人母親墜樓身亡的消息公布。據“央廣網武漢”報道,孩子遭遇不幸后,孩子母親一直沉浸在悲痛當中,后來又遭到了“網暴”,于是在“六一兒童節”那天選擇了輕生。
(相關資料圖)
據悉,5月23日,武漢漢陽區某小學教師劉某開車出行,不慎將一年級學生譚某撞倒、碾壓,送醫搶救無效死亡。譚某母親得知消息后,趕往學校交涉。現場相關視頻在網絡上傳播,引發網友熱議,其中有部分網友對其評頭論足:“為什么還有心情打扮得這么精致”“想訛多少錢直說,別賣慘”“這位媽媽想成為網紅嗎”……還有網友稱孩子母親為“校鬧”,“一邊開著三四百萬的豪車,一邊卻嫌賠償少”……截至發稿時,記者根據網友截圖搜索上述評論者的賬號,發現有的已無法搜到,有的已被平臺禁言。
這位母親的去世讓人無比嘆息,究其原因,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副教授謝麗麗在接受“環球時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因為突然意外巨大的喪子之痛,母親會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PTSD),若是再受到部分網友不當言論的影響,加上當天又是兒童節,觸景生情,雪上加霜,她所遭受的是巨大的心理創傷。”
謝麗麗說,在遭受重大打擊之后,尤其是親人突然亡故、離婚、喪偶等情況,很多人可能出現創傷后應激障礙卻不自知。經歷重大創傷后若沒有及時得到心理救助,很可能導致當事人失眠、過度警覺、缺乏安全感、沒有食欲,甚至出現情境失控,做出自殺或自殘等危險行為。部分網友內心存在刻板印象,認為母親若是真的悲傷,就沒時間精致地打扮。但事實上,情緒的表達方式因人而異,會受到性格、環境等多方面因素影響。專家此前接觸的創傷后應激障礙案例中,有母親因為孩子死亡而臥床一周起不來、吃不了飯,因為得到了及時的專業心理救助,有了較好的康復。此事件中的孩子母親,肯定也有重大心理創傷,卻表現得沒那么明顯。
另外,必須重視網暴的嚴重危害。網絡上的少部分施暴者往往具有明顯的反社會人格,缺乏同理心,還有部分施暴者有明顯的人格缺陷,加之網絡的匿名性、廣泛性,一些網友或是因無知無主見而被煽動,或是有負面情緒想宣泄,有意無意地跟著參與網暴,讓施暴者的影響翻倍擴大。語言暴力的危害有時不比軀體暴力的小,會導致受害人出現恐懼、沮喪、憤怒、壓抑、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甚至可能因心理打擊過大而出現上述創傷應激癥狀,產生自殺念頭或行為。
“面對網暴者,受害人及家屬一定要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謝麗麗說,沉默和縱容只會助長暴力行徑,社會各方應積極出力,震懾施暴者。首先,受害者要堅定維權。我國《民法典》《治安管理處罰法》等均有規制網暴法律依據,社交平臺上也都有實名認證,可追溯源頭,受害人要積極報警或尋求法律幫助。其次,相關部門應嚴厲打擊網暴行為,積極推進網絡法律法規體系的完善,加大懲治力度,以“重典治亂”。再次,社交平臺應積極作為,發揮技術優勢,建立健全網暴預警預防機制,盡可能減少網暴事件發生,大眾媒體和全社會網友應對網暴行為大力揭露、抨擊,讓網暴行為“人人喊打”,讓防范網暴在人們心中劃上紅線。
最后,謝麗麗說:“悲劇發生,令人痛心!隨著一次次事件被關注,人們也要多多關注心理健康——身邊如果有經歷網暴、經歷巨大心理創傷的人,一定要向他們伸出援手,及時尋求專業人士幫助;討論社會熱點時,若發現網暴言論要點擊舉報,勿以善小而不為。”
責編:楊萌
主編:張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