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特約記者劉皓然】新議會大廈揭幕、GDP預期增速“破6近7”、首超中國成為第一人口大國……近日,印度以一系列的積極信號站上了全球矚目的“C位”。種種跡象表明該國經濟建設向快向好發展,“經濟奇跡”一詞儼然成為輿論熱點。然而近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對印度青年人進行了一項隨機采訪,結果發現,在民生層面,就業難等尖銳問題始終嚴重困擾著印度社會生活,即將成為國家經濟建設主力軍的青年人群備感迷茫。
資料圖
求職難,碩士生做清潔工
(相關資料圖)
據CNN27日報道,28歲的蘇尼爾·庫馬爾來自印度哈里亞納邦,自幼堅信“讀書改變命運”,現已拿下碩士學位。然而,他的工作卻是一名清潔工,在某鄉村學校拖了5年的地板。加上給學生補習的一份兼職,他每月收入僅85美元(約合600元人民幣)。他憤憤不平地表示:“讀了這么多書卻沒有一份像樣的工作,我很生氣。這是政府的問題,他們應該為民眾創造更多工作機會。”
CNN稱,庫馬爾的遭遇僅僅是印度千百萬青年人的縮影。與一些面臨老齡化問題的國家不同,印度人口整體相對年輕,適齡勞動者未來10年有望突破10億,無論是勞動市場還是消費市場均潛藏著巨大能量。但在美好愿景的背后,卻是居高不下的失業率。智庫機構“印度經濟監測中心”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全印度25歲以下人口占國家總人口40%,但這個龐大群體中有高達45.8%的人沒有工作。專家警告,如此規模的失業水平就如同一枚“定時炸彈”,隨時可能引發社會動蕩。
競爭激烈,出路在國外?
CNN表示,不少印度青年自幼面臨激烈競爭,一些印度家庭花高額學費供孩子讀書。然而畢業后,他們仍要面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競爭場面。作為百萬“考公”大軍中的一員,28歲的阿格瓦爾考了4年仍然無果,按他的話說,備考的費用已“夠買三四臺車”。某公務員考試輔導機構負責人稱,印度公務員錄取比例還不到申請總數的1%。隨著人口的增加,競爭只會越發激烈。
其他熱門就業領域也不容樂觀。據世界報業辛迪加網站報道,以工作相對穩定的鐵路單位為例,2019年全印度有1250萬人競爭鐵路公司3.5萬個崗位,平均每個崗位的申請人數達357人。2022年1月,鐵路部門宣稱停止社會招聘,大失所望的申請者發起了一場暴動。印度農業領域吸納了全國約45%的勞動力,這樣的高負荷導致行業內不充分就業問題突出,內卷嚴重。數據顯示,在2022年,印度平均每天約30名農民迫于壓力而自殺。
糟糕的就業形勢也在倒逼印度人才外流。《衛報》26日報道,印度留學生人數逐年遞增10%左右,去年留學人數達77萬,其中14萬人去了英國。據英國國家統計署披露,該國去年高達1/4的簽證都發給了印度人,其中留學生占一半。留英學生尤貝羅伊表示,在英國工作是她留學的主要目標,因為在印度根本找不到合適的崗位。
“紙面繁榮”掩蓋現存弊端
近日,美國高盛集團提高了對印度經濟增長的預期,預計該國2023年的國內生產總值增幅將達到6.3%,高于去年的6%。還有一些市場分析公司認為該國的GDP增速將達6.8%至7%之間。不過對于這樣的高增長預期,印度國內一些媒體持保留態度。印度《德干先驅報》稱,印度目前仍處在高度貧窮狀態,社會的不平等會長期對國家經濟與政治形成負面影響,并導致投資的減少和失業率的上升,形成惡性循環。尤為諷刺的是,印度政府還曾試圖在統計數據上大做文章,被該報戲稱“從現實上消滅不了貧窮,就從數字上消滅貧窮”。
香港《南華早報》近日撰文稱,媒體輿論對印度所謂“黃金時代”的過度宣傳更像是某種“數字游戲”,很容易掩蓋真正的社會問題。該報表示,金融機構對印度經濟的增長預期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新冠疫情經濟衰退后的反彈,對印度“經濟繁榮”進行過度描繪,其本質上只是為糟糕的經濟現狀套上了一個美好的愿景。如今,嚴峻的就業現狀只會讓印度的“人口紅利”變為“人口負擔”。該報稱,未來10年印度需要創造2億個就業崗位來消化龐大的就業人群,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