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椒基地紅艷艷的辣椒掛滿枝頭,村民在忙碌著采收;新整治出來的撂荒地連片集中,煥發出勃勃生機;鄉村干部走在田間地頭,醞釀農旅文融合發展計劃……近日,筆者在重慶石柱縣黎場鄉秀才村采訪時看到了這樣一幕幕場景。
創新機制 探索整治撩荒地“新途徑”
“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有的地沒人種、沒人管,基層黨組織就要種上和管上……”采訪中,秀才村黨支部書記梁興全說。
據介紹,黎場鄉外出務工村民較多,致使土地撂荒現象嚴峻。為破解這一問題,今年以來,該鄉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作用,建立了“鄉主導、村主抓”機制,讓“黨建鏈”與“產業鏈”緊密相連,通過主動“造血”,全力推進撂荒地復耕復墾,進一步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提質增效,農民創收致富。
為把撂荒地“種起來、活起來、管起來”,在黎場鄉黨委政府指導下,秀才村以“三變改革”為抓手,極力探索“黨建+基地+農戶”的發展途徑,把分散、零星、小塊的撂荒地綜合利用起來,在全力推進撂荒地整治工作的同時,決定將辣椒產業作為做大集體經濟的“蛋糕”,讓村集體強起來、農民富起來。
“眾籌”資金 種辣椒發展“紅色產業”
發展村集體辣椒產業,流轉和整治村民的撂荒地要錢、購買化肥和種子要錢、請村民務工要錢……錢從何而來?
面對這一“難題”,秀才村“兩委”干部獨辟蹊徑,創新實施“黨建+眾籌”的基層黨建工作新模式,決定以“眾籌”方式來解決資金問題。
支部書記梁興全率先墊資4.9萬元,村黨支部副書記陳娟、綜治專干崔學蘭、本土人才李雪林、婦聯主席黎學蘭隨后每人墊資1萬元,為發展村集體產業提供了資金保障。
“有了這8.9萬元作為啟動資金,我村在新明組流轉了203畝撂荒地,組織當地村民就近務工,在復墾后全部種植上了辣椒,讓撂荒地重新煥發出新活力。”談到發展村集體產業,梁興全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近段時間,正值辣椒采摘時節,片片辣椒田經秋雨浸潤后如一幅色彩斑斕的油畫,充滿生機與活力,當地村民置身于綠油油的辣椒田里,熟練地采摘著火紅的辣椒。
“從種植辣椒開始,我們就在這里務工,基本上每道工序都參與,每天有60元的工資,中午還有免費的午餐。”采摘辣椒的村民們樂呵呵地說。
連片整治 撂荒地蝶變“希望田”
進入8月中旬以來,在秀才村的新明組和秀才組,挖掘機的轟鳴聲不絕于耳,務工村民在有序忙碌著……一塊塊平整出來后的撂荒地已連片集中,繪就出一幅舊貌換“新顏”的新圖景。
這是秀才村為進一步擴大撂荒地整治規模,科學規劃、精準發力,走深走實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之路,在打造的千畝油菜種植基地。
“做夢都想不到,荒了20多年的土地又‘活’了過來,現在不僅有土地流轉收入,還有務工收入。”當地村民高曉林激動地說,辣椒產業發展起了,村民的收入也增加了,大家強烈要求村“兩委”加大撂荒地整治力度,讓其“變廢為寶”。
為此,秀才村結合村民的意愿,集思廣益,拉開了規模化整治撂荒地、發展特色產業的帷幕,并決定打造千畝油菜種植觀光基地。
“種好油菜冬季作物,既發展了村集體經濟,確保了一地雙收,又可帶動村民增收。”據黎場鄉政府負責人介紹,秀才村正在緊鑼密鼓打造的千畝油菜基地,包括今春已打造的203畝辣椒基地,在辣椒采摘結束后,就馬上種植油菜。而新打造的面積有800畝,其中整治撂荒地約300畝。
“秀才村以油菜花為媒,要致力打造出‘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醉美鄉村’。”黎場鄉黨委負責人表示,要通過“賞花游”來帶動鄉村旅游、民宿體驗、生態休閑等新業態發展,走出一條“以農興旅、以旅強農”的鄉村振興之路。
“荒地‘耕’新產業旺,鄉村振興有盼頭。”看著村里的撩荒地一天天發生著蝶變,即將成為“希望田”,新明組組長陳時云詩意般的語言里浸透著興奮和自豪。(特約通訊員 隆太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