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晴朗,在瓶窯鎮柏樹廟村的田地里,綠油油的秧苗成條狀均勻分布,長勢喜人。負責人告訴記者,這一片連作晚稻都采用了中國水稻研究所研發的雜交稻精準播種機插新技術。
種子成本高、機插漏秧率高是一直困擾我國雜交稻種植的難題。而瓶窯鎮用上的智能育秧流水線讓用種量減少了將近30%,大大降低了漏秧率,真正實現降本增效。土壤鋪進秧盤之后,被壓出一條條小槽,再整齊播進稻種,澆水、覆蓋后便可以靜待秧苗生長。“連作晚稻生長的時候氣溫高,容易出現病害,用上這套育秧流水線,就不容易產生死苗等現象。”瓶窯東苕溪稻米專業合作社社長戴水高說。
看似簡單的操作背后,是一次次技術的改進與提升。“我們在設備上增加了一個柔性的壓槽裝置。秧盤變形量稍微大一點的時候,也能保證它很好的通過性。”杭州賽得林智能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陳佳峰向記者展示了壓槽技術。槽開好了,如何讓種子準確落入其中呢?這套設備也充分考慮了不同類型種子的適配問題,通過定量定位定向的震蕩方法讓種子進到槽里。
播種方法不斷改進,播種精準度也隨之提高。從原來每盤撒播80-90克種子,到現在精準條播僅45克種子,秧苗分布更均勻,通風透氣性好,根系也更加茁壯。同時,流水線上還添加了自動供盤機、碼垛機器人等智能小助手,大大節約了人力成本。陳佳峰告訴記者,原來普通的撒播方式需要8到10人去配合,目前只需2、3人就可以了。操作也更簡單,人機互換的整個系統會更加協調方便。
據了解,我國雜交稻種植面積超過一半以上,一直依賴播種量大的日本機插技術,成本較高。新技術的運用,實現了雜交稻“稀播少本”的種植要求,可以讓每畝地少播1斤種子、多收50公斤糧。“有了新技術,連作晚稻畝產1200斤一點問題都沒有,我們生產增收有了很好的保證。”戴水高說。(記者 陳佳青 朱晨皓 瓶窯微融媒體中心 吳云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