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指數,彰顯一座城市的科創實力、活力和動力。2019年~2021年,合肥科技創新指數分別為234.1、331.6、379.3,呈逐年攀升態勢。特別是2020年、2021年的科技創新指數,增幅分別達97.5、47.6。這源于合肥始終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推進實施了一系列科技創新舉措。如今,合肥已然成為創新創業的熱土,海內外人才、科技型企業在這里筑夢耕耘、逐夢前行。
推動體制機制改革
頒布《合肥市科技創新條例》,從法制層面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樹立“科技即產業”發展理念,成立市委科技創新委員會……近年來,合肥堅持高位謀劃推動,抓好頂層設計,推進科技創新體系建設。
為充分發揮統籌協調職能,合肥建立橫向協同、縱向聯動的科技工作機制,調度推進科技改革、科技項目、科技政策等重大事項,利用全市科技創新資源優勢,構建了全市“一盤棋”推進創新驅動發展的“大科技”格局。
除規范化制度外,合肥全力提升創新服務,推進科技領域“放管服”,建立科研人員參加活動負面清單,實施科研項目經費“包干制”,為科研人員“松綁減負”。同時推動科技攻關機制改革,采用“揭榜掛帥”科研項目立項和實施方式,著力解決重點領域難題、關鍵共性技術問題。
不僅如此,合肥還強化政策資金引導。合肥逐年修訂調整支持科技創新政策,聚焦科技成果轉化、企業研發攻關、創新平臺建設等關鍵環節,運用“借轉補”、科技金融等方式,加大資金支持力度,最大限度引導和激發各類創新主體提升科技創新能力。2021年,全市財政科技支出174.1億元、較2012年增長6.7倍。
提供“一站式”服務
科技型企業的培育離不開成果轉化服務。合肥聚焦成果轉化中的難點、堵點和痛點,建立全鏈條、閉環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為企業與科研院所提供“一站式”服務。
2022年,合肥在全國率先組建4個成果轉化專班,對接中國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合工大、安大等10所在肥主要高校院所,常態化登“門”(校門)入“室”(實驗室),把成果“寶藏”挖到市場,在肥就地交易、轉化、應用。今年1~8月,成果轉化專班共摸排可轉化成果538項,130家新企業在肥成立。
為破解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融資難題,合肥設立總規模5億元的種子基金,投早、投小、投自主,形成對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轉化“第一撬動力”作用。在成果應用環節,突出重點領域、先試先用,打造首批155個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示范應用場景。
構建良好創新生態
科技創新,不僅需要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還要有充滿活力的生態系統。
合肥堅持以開放胸懷擁抱科技創新,厚植創新文化,充分釋放各類主體的創新創業活力,深挖企業創新潛力。
堅持擴大科技開放合作。獲批國家級“一帶一路”聯合實驗室,建設國際科技合作基地,協同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建設,獲批G60科創走廊城市合作園區8個。
強化鄉村振興科技支撐。累計獲批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1家、省級2家,組建科技特派員工作站86家,全市科技特派員達1117人,實現行政村科技服務全覆蓋,讓科技成果惠及千家萬戶。
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將每年9月20日設為“合肥科技創新日”,建成運行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場館——安徽創新館,積極舉辦全球科大人創新創業大賽、市“三創”大賽、科技活動周等系列賽事活動,形成全社會關注創新、支持創新的良好生態。(記者 葛清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