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促使房地產市場回歸居住屬性,繼續落實“房住不炒”,是房地產市場可預期的發展趨勢。在未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過程中,應該要把購房者的切身利益與居住體驗放到首要位置,并不斷優化房企自身的負債率水平,這也是房地產市場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
■ 郭施亮
預售制度對房地產市場的發展起到了重要影響,對房企來說,大大提升了資金回籠速度,提升了銷售開發的力度。但是,在財富迅速積累的過程中,部分開發商的欲望卻是無窮大,在預售模式下,部分開發商一邊積極拿地,另一邊快速回籠銷售資金,而后又拿這筆預售資金去高價拿地,最終導致了房企杠桿率持續攀升,預售制度被部分開發商用到了極致。
高杠桿拿地、高負債率經營,無疑給房企的發展埋下了隱患。
在預售模式下,對開發商來說,自然是好事,資金回籠問題得到了部分解決。但是,對購房者來說,可否如期順利收到房子,還取決于開發商的良心。有一些開發商缺乏良心,只想著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卻沒有從本質上提升房屋交付速度以及房屋的建造質量,最終導致房子的質量不達標,還有部分購房者無法順利收到房子,爛尾樓現象隨之產生。
取消預售制度的時機逐漸成熟。部分地區已經開始試點現房銷售模式,一手交錢一手交房,既可以保障開發商的交付時間,也可以更好保障購房者的需求,從最大程度上避免了爛尾樓的產生。
現房銷售模式的到來,更考驗開發商的資金實力以及施工質量。假如開發商的實力不夠,那么自然無法滿足現房銷售的考驗,并將加速整個行業優勝劣汰的過程。最終可以在市場上留下來的,大概率是綜合實力比較強、房屋施工質量有保障的優質房企。
從預售制度到現房銷售模式的轉變,歸根到底還是回歸到“保交樓”任務身上。
相比起預售制度,現房銷售滿足了購房者的真實需求,“一手交錢一手交房”更能夠保障購房者的切身權益。更重要的是,隨著現房銷售模式的全面鋪開,全國范圍內的爛尾樓問題有望得到本質上的緩解。
不過,在現房銷售模式到來之際,除了對房企資金實力、施工質量有著嚴格要求外,還需要做好規范現房銷售價格的行為,避免開發商有意捂盤或者變相提價的現象出現。
預售制度實施多年,已經發揮出應有的作用,接下來逐漸退出歷史舞臺也是大勢所趨。除此以外,從保障購房者合法權益的角度出發,公攤面積也需要逐漸退出歷史舞臺,更好提升房屋的實際使用面積,進一步提升購房者的居住體驗。
過去二十年,是國內房地產市場快速發展的黃金二十年。在城鎮化率快速提升的背景下,房地產市場得到了迅速發展,并形成了多家收入規模與股票市值超千億的巨頭房企。隨著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逐漸回歸理性,并回歸至居住的屬性,未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更應該注重質量的提升,而不是規模的大幅增長。
促使房地產市場回歸居住屬性,繼續落實“房住不炒”的發展方向,是房地產市場可預期的發展趨勢。在未來房地產市場的發展過程中,應該要把購房者的切身利益與居住體驗放到首要位置,并不斷優化房企自身的杠桿率、負債率水平,這也是房地產市場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