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以工代賑取代直接賑濟!”2月1日,有關以工代賑的消息刷爆社交網絡,十分生動地詮釋了什么叫“字數越少事情越大”。
在不少人的眼里,以工代賑是個極具年代感的詞,如今再次被提起,好像是時代的倒退,但實際上,以工代賑一直在中國存在,它就跟供銷社一樣,未曾退出歷史舞臺。
以工代賑的思想和實踐,最早萌芽于春秋時期,主要呈現兩個特點:首先,每逢大災沖擊,農耕社會即生產中斷、百姓流離失所,為維持社會穩定,當政者救助災民。其次,財富聚于王公貴族,執政大臣在國君不愿開倉放賑的情況下,只好實施以工代賑。
簡言之,古代每到災荒之年,執政者便雇傭受災的百姓,大修宮殿和農田水利,既緩解了危機,也推動了城市建設。
到了現代,我國自1984年啟動以工代賑,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國家已累計安排以工代賑(含實物折資)1800余億元。
“十四五”以來,我國共投入各類資金900億元持續加大以工代賑力度,其中中央專項投資110億元,組織實施的以工代賑項目4200余個,各地則圍繞農村生產生活、交通、水利、文化旅游、林業草原基礎設施等五大領域,投資了各類資金790億元,相關實施項目約1.4萬個。
因此,當以工代賑重回視野,各位無需大驚小怪,這次能引起轟動,不過源于1月19日,國家發改委發布的發展改革令中的一句話:
“縣級發改部門應指導以工代賑項目能用人工盡量不用機械,能組織當地群眾務工盡量不用專業施工隊伍。”(該文件自3月1日施行。)
對于上面這句話,部分網友產生了誤解,以為我們要從工業文明回到農耕文明。你要這么想的話,或許可以用美國的例子來回擊。
美國當年搞羅斯福新政的時候,就推行以工代賑,具體措施是政府舉債投資,大搞基建。
除此之外,凱恩斯的“挖坑理論”也跟以工代賑相匹配。當時的背景是世界經濟大蕭條,大量工人失業,大量產品積壓,工人買不起東西,產品賣不出去,為了解開這個死結,凱恩斯開出藥方:
政府加大投資力度,把社會上的閑散勞動力給雇傭起來。
讓他們做啥呢?做有意義、有回報的事情肯定最好,但實在沒事干,一撥人負責挖坑,另外一撥人負責把坑給埋了也行。
只要能給他們找事做,讓貨幣流通下去,經濟就可以慢慢復蘇,這就是凱恩斯“挖坑理論”的要義。
因此,結合中國古代和西方的經驗可以得知,實施以工代賑的好處主要有三:
第一,是刺激經濟。
目前,經濟的癥結大家都知道: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
都知道,投資、出口、消費,是拉動國民經濟的三駕馬車。但受到疫情沖擊,全球經濟出現衰退,加上國內制造業產業鏈向越南等東南亞國家轉移,出口受到影響,去年10月的出口已經下滑了8.7%。
再來看消費。疫情放開之后,春運、春節檔,各類消費開始迎來了好消息,場景消費似乎已經復蘇到疫情前的8、9成了,但是居民消費的大頭、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房地產還沒有出現明顯復蘇。
最后,只剩下投資了。
投資最快的就是基建。國家刺激經濟的兩個辦法:貨幣搞放水+財政搞基建。
而從穩經濟大盤角度來看,以工代賑正好具有以投資促消費的傳導效應。
即用財政的錢搞基建,通過以工代賑保障一些暫時面臨困難的群眾有就業、有錢花。達到這樣的效果之后,經濟才能活起來。
第二,穩就業、保民生
前面提到了以工代賑以投資促消費,從而達到刺激經濟的作用。
在這個過程中,以工代賑有利于拉動就業,自然就體現了保民生的作用。
根據民政部相關統計,我國分別有1/5和1/4的城市和農村低保對象具有勞動能力,日常從事靈活就業、外出務工。
此前在疫情影響下,一些剛剛依靠各類產業扶貧、就業扶貧政策實現脫貧的群眾仍然存在收入下降的風險。同時,建筑、交通運輸、住宿餐飲、批發零售等行業面臨較大壓力,進城務工人員出現了返鄉待業現象。
國家通過在重點工程項目建設中大力實施以工代賑,廣泛吸納農民工和困難群體就業,以就業保增收,是對有勞動能力的特殊困難群體紓困幫扶的重要舉措。
更重要的是,在促進貧困人群就業增收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還為他們開展技能培訓“授之以漁”。他們就算之后沒有以工代賑,好歹也有一技之長,不用擔心找不到工作了。
第三,助力鄉村振興
穩定貧困人群就業增收的同時,也是在鞏固脫貧攻堅的成果。
此外,“要致富,先修路”。以工代賑還大幅提升農村基礎設施,反過來也能助力鄉村振興。
說完好處,問題是,以工代賑就真的百利而無一害嗎?
也不全然如此。
從西方的經驗教訓看,以工代賑雖然省去了甄別的工作,但也造成了財政赤字和無意義工作。
英國此前的一項調查顯示,37%的勞動者認為自己的工作不應該存在,比如每天只負責蓋章和聊天的工作。
我國的以工代賑,雖然主要是中央+地方政府出資,但對于一些貧困縣來說,多多少少還是會對當地財政造成一定的負擔。
此外,以工代賑中也存在腐敗基層官員濫用職權,套取項目資金的現象。
事情是好事,但這些問題也是以工代賑實施過程中需要重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