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2023年經濟工作以提振信心為入手點,具體包括四類政策措施和五項重點工作,因此可以歸納為以下十個方面的要點。
第一,高度關注市場信心。提出“明年經濟工作千頭萬緒,要從戰略全局出發,從改善社會心理預期、提振發展信心入手,綱舉目張做好工作?!?/P>
第二,加大宏觀政策調控力度,加強各類政策協調配合。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支出強度,優化組合赤字、專項債、貼息等工具,同時保障財政可持續和地方政府債務風險可控。穩健的貨幣政策要精準有力,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保持廣義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科技創新、綠色發展等的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強化金融穩定保障體系。
第三,產業政策要發展和安全并舉。最終落腳點在“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
第四,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應關注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加快引進高端人才。
第五,社會政策要兜牢民生底線。主要包括青年特別是高校畢業生就業,結構性物價上漲,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與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和區域均衡布局,完善生育支持政策體系與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政策。
第六,著力擴大國內需求。擴大內需排序為2023年重點工作的首位,其中恢復和擴大消費又排在優先位置,主要著力點是增加居民收入、增強消費能力。重點消費領域包括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車、養老服務。固定資產投資方面有四個要點,包括“十四五”重大工程、區域間基礎設施聯通、政策性金融、民間資本參與。
第七,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包括自主可控、初級產品供應、全球科技競爭、平臺企業發展共四個重點。特別是“支持平臺企業在引領發展、創造就業、國際競爭中大顯身手”,“勇于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
第八,切實落實“兩個毫不動搖”。高度關注有關于民營企業低位和作用的社會爭論,要求從制度和法律上落實,從政策和輿論上鼓勵支持。
第九,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積極推動加入CPTPP和數字經濟伙伴關系協定(DEPA)等高標準經貿協議,與2021年相比DEPA為新增內容。
第十,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經濟金融風險。涵蓋房地產、金融、地方政府債務三個方面工作,其中對房地產的論述應該是近年來最全面的一次,兼顧解決短期問題與長期改革方向、兼顧供給側和需求側。特別要注意“房住不炒”位置排在最后,而不像過去排在開頭。開頭則是“確保房地產市場平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