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資料圖)
作者 | 劉瑩
出品 | 焦點財經
時隔兩年半后,格力地產再將重組珠海免稅集團一事提上日程。相關方案發布后,格力地產連收5個漲停板,股價亦創下了自2021年9月以來的新高。
這一幕并不罕見。2020年5月,也即格力地產首次發布擬收購珠海免稅的公告之時,其就曾一度連拉8個漲停板,令業內側目,但也因此收到了上交所的問詢函。
由于收購事宜頗受投資者關注,格力地產于12月12日、13日晚接連發布風險提示公告,提醒投資者注意投資風險。
在公告中,格力地產提到,此次收購珠海免稅涉及資產的審計、評估工作尚未完成,交易方案尚需公司董事會、監事會再次審議及公司股東大會審議批準,并經有權監管機構核準后方可正式實施,能否順利批復以及批復時間都存在不確定性。因而,投資者需注意投資風險。
借力“第三支箭”,重啟收購事宜
翻閱公告可知,格力地產本計劃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向珠海國資委、珠海城建集團購買珠海免稅的100%股權,同時向央企通用投資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
由此,這筆最終定價122.15億元的交易中,約114.15億元可通過發行股份的方式支付,占比超9成,僅有8億元需通過現金方式支付,占比約6%。
在珠海市國資委的推動下,收購重組事宜推進順利。為配合重組,格力地產還曾先后在珠海、海口等地拿下了多宗免稅商務地塊。
不過,就在重組僅剩“臨門一腳”時,格力地產原董事長魯君四因涉嫌證券市場內幕交易違法行為,被中國證監會立案調查。這也是導致該重大資產重組事項被按下暫停鍵的關鍵。2021年2月,格力地產宣布暫停收購珠海免稅集團。
如今,魯君四違法一事逐漸塵埃落定,其在格力地產的相關職務也在今年6月相繼被免去。10月,格力地產重新完成董事會、監事會的換屆選舉,新一任的董事長和總裁順利產生。魯君四烙印逐漸淡去的格力地產,亦在這樣的背景下重啟了對珠海免稅的重組一事,并于12月9日正式公布了調整后的重組方案。
焦點財經注意到,這兩版方案中,“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珠海市免稅企業集團有限公司全體股東持有的免稅集團100%的股權”這一基礎交易方式并未改變。而“向通用投資非公開發行股份募集配套資金”則變為了“擬向不超過35名投資者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配套資金”。這也是11月28日放開股權融資的“第三支箭”落地,所帶來的利好。
格力地產表示,此次募集的配套資金總額預計將超過8億元,扣除相關費用后,將用于存量涉房項目和支付交易對價、補充流動資金、償還債務等,不用于拿地拍地、開發新樓盤等,且用于補充公司流動資金、償還債務的比例不超過交易作價的25%,或不超過募集配套資金總額的50%。
備受青睞的免稅業務,前景幾何?
補齊業務短板或是格力地產鐘情重組珠海免稅集團的原因之一。
資料顯示,格力地產自2015年從格力集團脫離后,一直積極嘗試轉型,布局多元化業務,相繼涉足了海洋、旅游、口岸及農業等多領域。但經過七年多嘗試的多元化轉型,目前仍收效甚微。
2020年、2021年及2022年1-9月,格力地產來自房地產業務的收入分別為53億元、63.81億元、21.48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為83.21%、89.95%、78.92%,房地產仍是其主營業務。
而珠海免稅不僅擁有免稅牌照,且是國內唯一一家全資擁有免稅、有稅、保稅(跨境)三大業務的免稅商。當前,其共擁有14個陸路口岸和機場口岸免稅店、7個商業綜合體和2個跨境電商體驗中心。若重組成功,格力地產的三大核心板塊,有望變為以免稅業務為主導的大消費產業、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以及房地產業。
信達證券亦提到,珠海免稅作為深耕行業多年、具備優秀運營能力和盈利能力的老牌免稅商,有望受益于行業快速發展。格力地產此次擬注入珠海免稅,與公司現有消費板塊形成互補,有望為公司成長注入新動能。
尤其是,疫情之下,珠海免稅的業績依舊保持了快速增長。2021年全年,其營收為19.06億元,同比增長50%;凈利潤6.12億元,同比增速達307%。
反觀格力地產,2021年,格力地產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僅有3.21億元,同比降幅達42.63%。到了今年前三季度,該指標進一步惡化,僅有-0.61億元,出現虧損,同比降幅更是達到了109.5%。
雖尚未出現債務展期、違約等,但格力地產資金壓力明顯。截至2022年9月末,其貨幣資金為19.71億元,短期借款和一年內到期的非流動負債合共78.61億元,賬面資金缺口達58.9億元,且“三道紅線”全踩。
“盈利能力較強、發展前景廣闊的免稅業務的注入,有助于提升格力地產的盈利水平,”興業證券稱。并且,通過非公開發行股票募集資金對格力地產原有房地產業務進行項目建設、償還債務以及流動資金補充,還可進一步優化其資產負債結構,加快與珠海免稅集團的資源整合及業務協同。
“免稅業務或將成為格力地產未來重要的盈利能力驅動因素,增強其市場競爭力,”興業證券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