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文/華創證券研究所所長助理、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
主要觀點
前言:原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是金融市場的名角,也是地緣政治的利器。俄烏沖突爆發導致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高企,再次讓我們認識到油價變動的復雜性。本文簡要梳理了全球原油供需和貿易格局的演變以及俄烏沖突給其帶來的影響,并對后續歐盟完全禁止俄油進口后的情形作了粗略情景分析。
全球原油供給格局的特征及演變
全球原油供給有三個明顯特征:一是資源分布高度不均衡,中東、中南美洲是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占全球儲量比分別為48.3%、18.7%。二是生產高度自然集中,目前是“一七”、“二九”的格局,前10個國家原油產量占比約為70%,前20個國家產量占比接近90%。三是供給格局并不穩定,以生產份額看,每十年到十五年,供給格局基本都會出現較大變動。
過去70年,全球原油供給格局大概發生了五次較大變動,影響最大的兩次,一次是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原油生產重心完成東移,中東取代北美;另一次是金融危機后的美國頁巖油革命。
全球原油消費格局的特征及演變
全球原油需求格局也有三個明顯特征:一是全球原油消費增速與經濟增長基本吻合,1971年至今,全球原油消費量增速與實際GDP增速相關系數達到0.86。二是原油消費中交通用燃料占絕對主導,道路交通用燃料占比約50%,航空和航海合計占比約15%。三是消費的地域分布也十分不均衡且集中,目前是“三足鼎立”格局,即美國(19.9%)、中國(16.4%)和歐盟(11.1%),往后是印度(5.2%)和沙特(3.8%)。
近六十年來,全球原油消費格局演變的大趨勢,從兩個方面概括:一方面,從地理區位看,消費重心東移,從歐美移向亞太;在亞太地區,1970年代中期以前看日本,1980年代后看中國。另一方面,從經濟體發展階段看,OECD成員原油消費占比逐漸下降(從75%降至46%),非OECD成員消費占比逐漸提升(從25%升至54%),2013年非OECD消費占比超過OECD。在非OECD成員消費占比的提升中,中國的貢獻超過一半,其余大致由其他金磚四國貢獻。
全球原油供需格局及演變
目前原油主要出口地區是中東、獨聯體和非洲,主要的需求端在歐洲和亞太地區。全球原油貿易量的60%以上通過航海運輸,以蘇伊士運河為界,全球原油貿易大致可劃分為兩個區域,蘇伊士運河以西區域形成大西洋(行情600558,診股)貿易平衡,蘇伊士運河以東區域形成東西流向貿易平衡:
大西洋貿易平衡:一是大西洋西岸的北美和中南美洲的生產和消費的自我均衡,美洲原油出口量的50%是流向本洲(32%流向亞太,15%流向歐洲),進口量的80%也來自本洲(10%來自中東,8%來自西北非)。二是大西洋東岸的歐洲消費以及獨聯體(44%)、美洲(16%)、西北非(23%)和中東(10%)生產的均衡。東西向貿易平衡:大致是以亞太地區為目的地,中東流入量最大(約60%),輔以美洲(14%)、獨聯體(10%)、西北非地區(11%)的進口。
過去70年,全球原油貿易格局發生了兩個最大的變化,一個是:大西洋需求增長乏力,貿易重心東移;另一個是美國再次實現“原油獨立”。
全球貿易重心東移:貿易格局轉移的關鍵點在于消費重心的轉移,隨著全球原油消費重心的東移,全球原油貿易重心也在隨之東移。若以中東地區主要出口目的地的切換為標志,這一改變大約在197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完成:1970年代以前,中東地區原油主要出口地為歐洲;在1990年代以后,主要出口地切換為亞太地區。
美國實現“原油獨立”:金融危機后,在高油價以及頁巖油勘采技術逐漸成熟的推動下,美國原油產量從2008年以后呈指數級增長。到2020年,從凈進口量視角看,美國實現“原油獨立”。在此過程中,也帶來了國內國際兩個層面的重要影響:國內層面,一是美國原油依賴度下降,原油進口集中度的提升,二是提高了美國石化行業的競爭力,美國再次成為油品出口大國。國際層面,一是改變了國際油價的定價模式。二是美國產量提高也給其他原油進口國騰出了更多的進口資源。
俄烏沖突對全球原油貿易格局的影響
在6月3日頒布的第六輪制裁方案中,歐盟提出:從2022年12月開始完全禁止俄羅斯原油海運進口,從2023年2月開始完全禁止部分原油產品的海運進口,暫時豁免歐盟自俄羅斯的管道原油進口。迄今為止,歐盟和俄羅斯的原油貿易均出現了明顯變化:
歐盟對俄油進口迄今已明顯下降。俄烏沖突爆發前,歐盟對俄油的進口依賴度約為27%,最近的9-10月已經降至16%左右。今年1-2月,歐盟對俄原油進口量約250萬桶/日,10月降至140萬桶/日左右,降幅約110萬桶/日。削減的部分,主要通過對中東(+60萬桶/日)、非洲(+40萬桶/日)、挪威(+20萬桶/日)、南美(+20萬桶/日,巴西和圭亞那)的進口增加進行彌補。值得一提的是,歐盟從美國的原油進口量并未明顯增加。
俄羅斯對西方國家的原油和原油產品出口大幅下降,對印度、土耳其和中國出口明顯增加,還有部分增量流向未知。對比今年1-2月和9-10月,俄羅斯對歐盟出口下降了約150萬桶/日(油品約50萬桶/日),對英美出口從80萬桶/日降至零,對OECD亞洲國家出口也從50萬桶/日降至零左右。另一方面,對印度(+100萬桶/日)、土耳其(+30萬桶/日)和中國(+20萬桶/日)的出口有明顯增長,對未知目的地的出口增量接近70萬桶/日,這部分大概是通過影子貿易流入了歐盟和亞太等地。
在俄羅斯和歐盟原油貿易調整之外:英美對俄進口減少,增加了北美和北歐的進口;印度在增加俄油進口時則部分減少了中東、非洲和北歐的進口,整體進口量有所增加;我國進口量并未增長,因增加了俄油進口,故而減少了南美、非洲和中東的進口。
俄烏沖突對全球原油貿易格局確實帶來了“調整”,但也沒有達到“重構”或“重塑”的程度,并沒有明顯改變兩大貿易區域平衡的大框架。俄烏沖突前,俄羅斯對歐盟、英美和OECD亞洲國家(日韓)的原油和油品出口量合計約500萬桶/日,扣除歐盟管道原油進口豁免后,大約是430萬桶/日,這是俄羅斯出口需要重新調整市場的量。2021年全球原油和油品出口量約為6700萬桶/日,也就是說,調整量大約占全球出口量的6.5%。
俄烏沖突對全球原油貿易格局的影響
據IEA估計,在12月歐盟完全禁止俄海運原油進口后,俄羅斯大約還需要為約110萬桶/日的原油尋找新的出口市場,而歐盟則需要繼續尋找這110萬桶/日原油的進口替代國。未來可能有以下三種情形,第一和第二種情形出現概率偏大,對國際油價影響較小;第三種情形出現概率偏低但對油價影響偏大。
第一,以北美增產為主、其他非OPEC+為輔滿足歐盟進口需求,俄羅斯對亞太地區或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增長趨于停滯,俄羅斯原油產量和出口量明顯下降。從三大國際原油機構的預測看,更傾向于該情況。三大國際原油機構其預測明年俄羅斯原油產量較沖突前下降150-200萬桶,而北美產量增加100-150萬桶/日,其他非OPEC+生產國再增加50萬桶/日左右。在該種情況下,明年油價更傾向于需求側定價邏輯。
第二,以北美和其他非OPEC+增產、影子貿易滿足歐盟進口需求,俄羅斯再小幅增加對亞太地區及其他地區的出口,加上影子貿易,俄油產量小幅下降。
第三,受制于短期能源和環保政策限制北美增產較為困難,礙于產能、基建設施及政治和地緣沖突,其余非OPEC+增產有限,OPEC則出于“維持供需平衡”或政治因素考量維持甚至進一步減產,均難以滿足歐盟的進口替代需求;亞太地區或世界其他地區對俄油進口增長乏力,俄羅斯出口將大幅下降。該情況出現概率較低,但對油價的供給沖擊應該最大。
盡管當下國際油價走勢明顯呈現出需求預期定價的邏輯,可能需求端也確實是明年油價變動的主要線索,但市場似乎對供給沖擊的定價尚不充分,我們還是應對因非經濟性因素而可能出現的短期供給和貿易擾動抱有一定警惕。
風險提示:全球經濟衰退風險;OPEC+減產,俄烏局勢的不確定性。
報告目錄
報告正文
原油是現代工業的血液,是金融市場的名角,也是地緣政治的利器。其利益相關者眾,資源國和消費國、生產商和煉化行業、金融市場、交運行業和終端消費者等等,油價變動對每一方的意義也大有不同。俄烏沖突爆發,導致上半年國際原油價格高企,再次讓我們認識到油價變動的復雜性。
本文簡要梳理了全球原油供需和貿易格局的演變以及俄烏沖突給其帶來的影響,并對后續歐盟完全禁止俄油進口后的情形作了粗略分析,出發點在于,對明年的通脹風險進行“自我提醒”,也希望給投資者提供一個視角:盡管當下國際油價走勢明顯呈現出需求預期定價的邏輯,可能需求端也確實是明年油價變動的基準線索,但我們還是應對有可能出現的短期供給和貿易擾動抱有一定的警惕。
一
全球原油供給格局及演變
(一)全球原油供給的三個特征
全球原油供給有三個較為明顯的特征:
一是資源分布高度不均衡。以目前探明的儲量看,中東、中南美洲是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地區,占全球儲量比分別為48.3%、18.7%。委內瑞拉、沙特、加拿大、伊朗、伊拉克是儲量最多的五個國家,占全球儲量比分別達到17.5%、17.2%、9.7%、9.1%、8.4%。
一般來講,儲量多的國家也是產量多的國家,但有兩個明顯的例外。一個美國,儲量低但產量高;一個是委內瑞拉,儲量高但產量低。
二是生產高度自然集中,目前是“一七”、“二九”的格局。“一七”是指2021年前10個國家的原油產量占比約為70%;“二九”是指前20個國家的原油產量占比接近90%。過去六十年里,原油生產集中度經歷了先下降后上升的過程。在1960年代,前10個、前20個國家的產量占比分別高達87%和97%;到2010年代,分別降至約60%和85%;當下又上行至70%和90%。盡管如此,從區域上看,原油生產國一直集中分布在中東、北美和歐洲大陸地區。
三是影響原油生產的因素較多,既有經濟的,也有政治的,供給格局并不穩定,變動相對較為頻繁。經濟上的有新油田的發現、勘探開發技術的進步等,政治上的有國內局勢、地緣政治和戰爭等。以生產份額看,每十年到十五年,供給格局基本都會出現較大變動。
(二)全球原油供給格局的演變
回顧歷史,過去百年,全球原油供給格局大致發生了五次較大的變動:
1)在1920-1940年代,美國是全球第一大原油生產國。由于石油工業快速發展以及勘探技術的進步,美國一度成為世界上第一大原油生產國,高峰時,美國原油產量占全球產量比重達到60%以上。
2)1950年代至1970年代中期,原油生產重心完成東移,以沙特、伊朗為代表的中東成為生產重心。隨著中東油田陸續大規模投產,原油供給格局發生第一個大變革并基本延續至今,即生產重心由北美移至中東;并且在逐步收回石油資源主權后,OPEC國家也獲得了原油市場的話語權。此外,前蘇聯大力爭奪歐洲市場份額,獨聯體產量大幅增加;而在經歷石油國有化后,因本國技術落后,委內瑞拉產量不增反減,導致中南美洲產量占比大幅下降。從1965年至1976年,北美產量占比從32%降至20%左右,中南美洲產量占比從14%降至6%左右,中東產量占比則從26%升至37%。
3)1970年代中期至1980年代中期,中東產量占比銳減,北美和歐洲產量占比快速提升。兩伊戰爭導致兩國產量銳減,為對沖1980年代初期全球原油需求下滑的影響,沙特也減產保價,到1985年,中東產量占比大幅回落至19%。隨著北海油田的發現開采,歐洲產量占比則從2%升至8%;1970年代中后期,國際油價暴漲也推動其他地區產量大幅增長,比如前蘇聯和墨西哥,帶動獨聯體和北美產量占比分別提升5個、7個百分點至21%、27%。
4)1980年代中期至2000年前后,獨聯體和北美產量占比見頂回落,中東產量占比大幅提升。為保護國內原油資源和生態環境,從1980年代初開始,美國開始禁止開采近海石油資源并實行“舍近求遠”戰略,原油產量一直下滑至2008年,這也導致北美產量占比的持續回落。前蘇聯解體導致獨聯體地區的產量及占比也大幅下滑,期間,中東調補了兩者的缺額。
5)二十一世紀前十年,獨聯體產量占比提升,北美產量占比繼續下行,歐洲產量占比見頂回落,中東產量占比穩定。北海油田資源逐步枯竭,疊加高昂的開采和政策成本,以挪威、英國為代表的西北歐國家產量逐漸下滑,歐洲產量占比從10%下降至5%。而俄羅斯政局重整旗鼓后,疊加油價逐步上行,產量大幅增長,獨聯體產量占比從10%回升至16%。
6)2010年前后以來,北美產量占比大幅上行。隨著頁巖油開采技術的成熟以及開采禁令的部分解除,美國原油產量快速上行并在2017年實現了能源自給,帶動北美產量占比從17%回升至27%。期間,為維持市場份額,OPEC和俄羅斯也大幅增產,故中東和獨聯體產量占比大致維持穩定。而受地緣政治和國內局勢影響,非洲(西非和北非)和中南美洲(委內瑞拉)產量分別減少了30%和20%,前者占比從12%下滑至8%,后者占比從9%下滑至6.5%左右。
回過頭來看,上世紀后半葉原油供給集中度降低或有三個原因:一是隨著油田勘探發現,北歐和西歐地區、我國和東南亞地區的原油產量基本上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二是在回收石油主權、OPEC成立以及政局趨穩后,中東和非洲部分國家的產量提升較快;三是蘇聯解體。本世紀以來,在地緣政治和戰亂影響非洲和中南美洲原油生產、西北歐產量達峰后下滑、美國頁巖油革命等因素推動下,供給度又逐步回升。
二
全球原油消費格局及演變
(一)全球原油消費的三個特征
一是全球原油消費增速與全球經濟增長基本吻合。全球原油消費量總體呈不斷增長態勢,與經濟增速高度一致,自1971年至今,全球原油消費量增速與實際GDP增速、消費支出增速、資本形成增速、制造業增加值增速、服務業增加值增速的相關系數分別為0.86、0.85、0.68、0.56、0.76,原油消費量與消費(需求端)和服務業(生產端)增速關系更密切,這與我們下面提到的原油消費分部門結構相關。
二是原油消費中,交通用燃料占絕對主導。大類看,燃料用途占83%,非燃料用途(石化)僅占約17%;細分看,道路交通用燃料占比約50%,航空和航海合計占比約15%左右,居民用燃料占比約5.4%。以交通運輸燃料為絕對主導的消費結構,也解釋了為什么原油消費增速與消費和服務業增速更相關。
三是消費的地域分布也十分不均衡且集中,目前大致是“三足鼎立”格局。
不均衡體現在,全球原油消費主要集中在亞太(38.1%)、北美(23.7%)和歐洲(14.4%),更細分地說,是美國(19.9%)、中國(16.4%)和歐盟(11.1%)“三足鼎立”。其次是印度(5.2%)和沙特(3.8%)。沙特經濟體量相對不大但原油消費量較大,主要是其將石油產業向中下游延伸拓展,正逐步成為重要的油品出口國。2021年,沙特油品凈出口量為87萬桶/天,位居全球第四。
集中性體現在,前10個國家消費量占全球比重在60%左右,前20個國家消費量占比約75%,前30個國家消費量占比約85%。值得一提的是,從上世紀中期以來,原油消費的集中度是趨于下降的,這與全球經濟的多極化發展相符。
(二)全球原油消費格局的演變
近六十年來,全球原油消費格局的演變大趨勢,從兩個方面概括:
一方面,從地理區位看,消費重心東移,從歐美移向亞太;在亞太地區,1970年代中期以前看日本,1980年代后看中國。
北美和歐洲地區的原油消費占比整體呈下降趨勢,1960年代至今,前者消費占比從42%下降至24%,后者從27%左右下降至15%。由于前蘇聯解體后,其聯盟國家經濟受挫嚴重,獨聯體消費占比從高峰的15%降至5%左右。
而隨著亞太經濟的崛起,消費占比基本逐年提升。在1970年代中期以前,日本經濟增速較快,是消費占比提升的主要貢獻;在1980年代后,日本經濟逐漸式微,而我國在改革開放后經濟進入快速發展期,接替日本繼續推動亞太地區原油消費占比上行。此外,中東地區的原油消費量占比也從1970年代的2%左右提高至目前的10%左右,一方面是經濟發展建設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對石油產業鏈的向下延伸。
另一方面,從經濟體發展階段看,OECD成員原油消費占比逐漸下降(從75%降至46%),非OECD成員消費占比逐漸提升(從25%升至54%),在2013年,非OECD成員消費占比超過OECD。在非OECD成員消費占比的提升中,中國的貢獻超過一半,其余大致由其他金磚四國貢獻。
三
全球原油貿易格局及演變
(一)當下的全球原油貿易格局
從上述原油供給和消費格局看,原油是一個天然的生產能力和消費能力不匹配的能源品種,這種不均衡自然催生了貿易需求。 2021 年,全球原油貿易量占產量比約 72% ,去除油品之后,貿易量占比約 47% 。從歷史趨勢看,全球原油貿易量大概在 2016 年觸頂,近年來穩中趨降。
分區域看,主要的原油出口地區是中東、獨聯體和非洲,主要的需求端在歐洲和亞太地區。
基于供需分布失衡、自然地理條件和運輸成本等因素,以蘇伊士運河為界,全球原油貿易大致可劃分為兩個區域,蘇伊士運河以西區域形成大西洋貿易平衡,蘇伊士運河以東區域形成東西流向貿易平衡。
大西洋貿易平衡:一是大西洋西岸的北美和中南美洲的生產和消費的自我均衡,美洲原油出口量的50%是流向本洲(32%流向亞太,15%流向歐洲),進口量的80%也來自本洲(10%來自中東,8%來自西北非)。二是大西洋東岸的歐洲消費以及獨聯體(44%)、美洲(16%)、西北非(23%)和中東(10%)生產的均衡。
東西向貿易平衡:大致是以亞太地區為目的地,中東流入量最大(約60%),輔以美洲(14%)、獨聯體(10%)、西北非地區(11%)的進口。
據EIA估計[1],2015年全球原油貿易量的61%通過航海運輸。由此,在全球原油貿易流向中,也出現了八大重要航運通道。其中,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是最重要的兩大通道。
(二)全球原油貿易格局的演變
過去70年,全球原油貿易格局發生了兩個最大的變化,一個是:大西洋需求增長乏力,貿易重心東移;另一個是美國再次實現“原油獨立”。
1、全球貿易重心東移
貿易格局轉移的關鍵點在于消費重心的轉移,隨著全球原油消費重心的東移,全球原油貿易重心也在隨之東移。若以中東地區主要出口目的地的切換為標志,這一改變大約在1970年代中期至1990年代初完成:1970年代以前,中東地區原油主要出口地為歐洲;在1990年代以后,主要出口地切換為亞太地區。
在1950-1970年代,雖然原油生產重心已經完成東移,以沙特和兩伊為代表的中東以及獨聯體取代北美,成為全球原油的生產重心,但大西洋地區(歐美)仍是全球原油的主要消費市場,彼時,全球原油貿易主要集中在大西洋區域。在1970年代初期,雖然中東地區對以日本為代表的東半球出口量快速增長,但西歐仍是其最主要的原油出口地。
隨著亞太經濟高速發展,到1990年代中期,亞太地區已經成為中東原油的主要出口地,銷往亞太地區的原油占比超過50%。于是,如今的以蘇伊士運河劃分的兩大貿易區域格局基本成型,也就是我們上文提到的跨大西洋貿易平衡和東西向貿易平衡。
1990年代往后,大致是這一格局的強化:隨著以中國為代表的亞太經濟體進一步發展,亞太地區的原油消費量占比持續攀升,中東銷往亞太的原油占比也提升至70%以上,并且非洲、中南美洲和獨聯體地區銷往亞太的原油占比也在快速增長。我們刻畫的2001-2021年全球原油貿易流向的桑基圖也體現了這一點。
2、美國實現“原油獨立”
自金融危機后,在高油價以及頁巖油勘采技術逐漸成熟的推動下,美國原油產量從2008年以后呈指數級增長。按BP口徑,2014年,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產油國,即便剔除NGLs,到2019年也成為了第一大產油國。
隨著產量的提升,美國原油也逐漸走向“獨立”。2006年,美國原油凈進口量達到峰值的1230萬桶/天左右,隨后開始下降。到2020年,從凈進口量視角看,美國實現“原油獨立”。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的“原油獨立”,并不意味著不再進口國際原油,而是“大進大出”——大量進口同時大量出口,主要有原油品質的結構(頁巖油為輕質油)、地理條件、煉化經濟效益等因素的影響。
在美國實現“原油獨立”的過程中,帶來國內國際兩個層面的重要影響:
國內層面,一是美國原油依賴度下降,能源安全提高,同時也伴隨著美國原油進口集中度的提升,北美以外的原油進口有所減少。二是提高了美國石化行業的競爭力,美國再次成為油品出口大國。
國際層面,一是改變了國際油價的定價模式,由于美國頁巖油生產高度市場化,形成了OPEC+與美國頁巖油相互競爭的格局,OPEC+的定價能力有所削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際油價的波動區間。二是美國產量提高也給其他原油進口國騰出了更多的進口資源。
四
俄烏沖突對全球原油貿易格局的影響
(一)歐盟對俄油的制裁方案
從俄烏沖突爆發至今,歐盟一共對俄羅斯實施了八輪一攬子的制裁方案。其中與俄羅斯原油和油品出口相關的措施,主要集中在第六輪方案和第八輪方案中,尤其以當地時間6月3日頒布的第六輪制裁方案最為關鍵。該方案提出:
第一,從2022年12月開始完全禁止俄羅斯原油海運進口,從2023年2月開始完全禁止部分原油產品的海運進口;
第二,暫時豁免歐盟自俄羅斯的管道原油進口;
第三,保加利亞暫時豁免俄羅斯原油進口,克羅地亞暫時豁免真空瓦斯油進口。
(二)歐盟的俄油進口已經明顯下降
從歐盟視角來看,俄烏沖突爆發前,歐盟對俄羅斯原油的進口依賴度約為27%;最近的9-10月已經降至16%左右。今年1-2月,歐盟對俄原油進口量約250萬桶/日,10月降至140萬桶/日左右,降幅約110萬桶/日。削減的部分,主要通過對中東(+60萬桶/日)、非洲(+40萬桶/日)、挪威(+20萬桶/日)、南美(+20萬桶/日,巴西和圭亞那)的進口增加進行彌補。值得一提的是,歐盟從美國的原油進口量并未明顯增加。
此外,歐盟對俄羅斯石油產品的進口尚未明顯減少。以柴油為代表品類(歐盟對俄柴油進口在對俄油品進口中的占比接近50%),1-2月進口量約60萬桶/日,9-10月仍保持在這一水平。不過,最近兩個月,由于法國煉廠罷工和季節性檢修、在明年2月前重建油品庫存的因素,歐盟柴油進口量較1-2月提高了50%,達到150萬桶/日左右。對俄羅斯柴油的進口依賴度被動地從沖突前的60%降至了40%。
(三)俄羅斯對亞太原油出口增加
從俄羅斯視角看,俄羅斯對西方國家的原油和原油產品出口大幅下降,對印度、土耳其和中國出口明顯增加,還有部分增量流向未知。對比今年1-2月和9-10月,俄羅斯對歐盟出口下降了約150萬桶/日(油品占了約50萬桶/日),對英美出口從80萬桶/日降至零,對OECD亞洲國家出口也從50萬桶/日降至零左右。另一方面,對印度(+100萬桶/日)、土耳其(+30萬桶/日)和中國(+20萬桶/日)的出口有明顯增長,對未知目的地的出口增量接近70萬桶/日,這部分大概是通過影子貿易流入了歐盟和亞太等地。基于出口市場的調整,目前,俄羅斯原油及油品出口量僅較俄烏沖突前下降了40萬桶/日左右。
(四)俄烏沖突對全球原油貿易格局的影響是“調整”,不是“重塑”
正如上所述,歐盟對俄進口減少,增加的是中東、非洲和南美的進口;英美對俄進口減少,增加的是北美和北歐的進口。俄羅斯對西方國家出口減少,增加的是對亞太(印度、中國和土耳其)的出口。對印度而言,在增加俄油進口時則部分減少了中東(沙特)、非洲和北歐的進口,整體進口量有所增加;對我國而言,進口量并未增長,因增加了俄油進口,故而減少了南美、非洲和中東的進口。
俄烏沖突對全球原油貿易格局確實帶來了“調整”,但也沒有達到“重構”或“重塑”的程度,并沒有明顯改變兩大貿易區域平衡的大框架。俄烏沖突前,俄羅斯對歐盟、英美和OECD亞洲國家(日韓)的原油和油品出口量合計約500萬桶/日,扣除歐盟管道原油進口豁免后,大約是430萬桶/日,這是俄羅斯出口需要重新調整市場的量。2021年全球原油和油品出口量約為6700萬桶/日,也就是說,調整量大約占全球出口量的6.5%,因此,俄烏沖突的影響還沒有達到“重構”或“重塑”的程度,只是“調整”。
(五)歐盟完全禁止俄油進口的后續情形推演
據IEA估計,在12月歐盟完全禁止俄羅斯海運原油進口后,俄羅斯大約還需要為約110萬桶/日的原油尋找新的出口市場,而歐盟則需要繼續尋找這110萬桶/日原油的進口替代國。未來可能有以下三種情形,第一和第二種情形出現概率偏大,對國際油價影響較小;第三種情形出現概率偏低但對油價影響偏大:
第一,以北美增產為主、其他非OPEC+為輔滿足歐盟進口需求,俄羅斯對亞太地區或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增長趨于停滯,俄羅斯原油產量和出口量明顯下降。從三大國際原油機構的預測看,更傾向于該情況。三大國際原油機構其預測明年俄羅斯原油產量較沖突前下降150-200萬桶,而北美產量增加100-150萬桶/日,其他非OPEC+生產國再增加50萬桶/日左右。但風險點在于,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美產區能否如愿增產。在該種情況下,明年油價更傾向于需求側定價邏輯。
第二,以北美和其他非OPEC+增產、影子貿易滿足歐盟進口需求,俄羅斯再小幅增加對亞太地區或世界其他地區的出口(從近幾個月數據看,中國和印度等主要消費國的俄油進口已趨于平緩,后續能否繼續增長需要存疑;世界其他地區礙于消費能力限制,又很難消化俄油出口),加上影子貿易,俄羅斯原油產量小幅下降。
第三,受制于短期能源和環保政策限制北美增產較為困難,礙于產能、基建設施及政治和地緣沖突,其余非OPEC+增產有限,OPEC則出于“維持供需平衡”或政治因素考量維持甚至進一步減產,均難以滿足歐盟的進口替代需求;亞太地區或世界其他地區對俄油進口增長乏力,俄羅斯出口將大幅下降。該情況出現概率較低,但對油價的供給沖擊應該最大。
盡管當下國際油價走勢明顯呈現出需求預期定價的邏輯,可能需求端也確實是明年油價變動的基準線索,但市場似乎對供給沖擊的定價尚不充分,由此,我們還是應該對因非經濟性因素而可能出現的短期供給和貿易擾動抱有一定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