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周刊 本刊編輯部 | 苗中杰
《紅周刊》:遠大控股擬收購陜西麥可羅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麥可羅生物”)100%股權,標的股權作價8.3億元,是否物有所值?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邱諍:遠大控股此次收購的麥可羅生物主營生物農藥,賬面凈資產僅2.01億元,增值率達312.94%。2021年麥可羅生物的營業收入及凈利潤分別為1.63億元和0.49億元,預期2023年至2026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93億元、2.11億元、2.29億元和2.46億元,僅從營業收入的預期來看,并無明顯的增長潛力。
在2021年時,遠大控股還斥資4.79億元收購了凱立生物85.1166%股權,增值率391.14%。據公司公告,凱立生物2021年度凈利潤應不低于0.36億元,營業收入需盡力達成1.41億元;2022年度凈利潤應不低于0.42億元,營業收入需盡力達成1.62億元;2023年度凈利潤應不低于0.48億元,營業收入需盡力達成1.87億元。上述數據顯示,凱立生物同樣是一家無明顯增長潛力的生物農藥公司。2022年上半年,凱立生物實際實現營業收入0.44億元,同比下滑約21%;實現凈利潤0.14億元,同比下滑16%,高溢價收購的公司業績如此之快的變臉,令人難以看好其發展前景。
目前上市公司之中,綠康生化是為數不多的單獨公布生物農藥營收數據的公司,2021年上半年綠康生化的生物農藥收入為0.25億元,毛利率26.85%,2022年上半年其生物農藥收入和毛利率分別下滑至0.16億元和24.83%,這也能夠從側面反映出生物農藥行業的現狀。
《紅周刊》:貴繩股份稱,繼續使用部分閑置募集資金投資保本型結構性存款或保本型理財產品,購買額度不超過3億元,如何看?
邱諍:貴繩股份可謂一家很奇葩的公司,奇葩的原因是上述閑置募集資金來自2013年的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凈額為4.46億元,該募集資金用于投資建設年產15萬噸金屬制品項目,項目投資總額9.26億元,建設期兩年,擬投入募集資金4.46億元。而截至目前近10年的時間過去了,該建設期兩年的項目僅使用了募集資金0.90億元。
實際上貴繩股份的奇葩在建項目不僅僅只是15萬噸金屬制品項目,目前公司在建工程中還有一個年產40萬噸金屬制品項目,預算數額18.49億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該項目工程進度48.63%,而該項目同樣在2013年公司年報中就已經出現。兩個項目歷經近10年的時間工程進度仍不足50%,這樣的公司如何不讓人擔憂。
《紅周刊》:甘李藥業本周發布2022年半年度報告的信息披露監管工作函回復的公告,其中有哪些消息值得重視?
邱諍:2021年凈利潤高達14.53億元的甘李藥業,2022年1-9月巨虧4.14億元,同時其營業收入下滑50%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公司集采中標產品價格大幅下降導致國內制劑產品收入下降。公司本周公告顯示,公司降價最少的產品為“速秀霖25”,集采前價格每支60元,集采中標價格28.88元,降幅52%。降價最多的產品“長秀霖”集采前價格每支143.97元,集采中標價格48.71元,降幅66%。實際上即使產品價格大幅下滑,2022年1-9月甘李藥業的產品毛利率仍達78%左右,導致公司虧損的原因之一是甘李藥業是對商業公司集采實施前庫存產品價格補差沖減了本期收入,隨著庫存產品價格補差的大幅減少,公司2023年凈利潤有望明顯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部分藥企在集采后銷售費用出現了明顯的下降,如2022年1-9月恒瑞醫藥的銷售費用由上年同期的69.96億元降至51.62億元,但甘李藥業的銷售費用反而由上年同期的7.30億元增至8.30億元,公司解釋稱,胰島素集采不同于化藥集采,在協議量之外,有更高的自由市場可以由各家企業進行競爭獲得。高額的銷售費用一直是藥企被投資者詬病的問題,若該問題能夠因集采得到改善,藥企才能夠真正走出困境。
(本文已刊發于11月5日《紅周刊》,文中提及個股僅為舉例分析,不做買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