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對于報名英皇國際音樂中心(以下簡稱“英皇中心”)的家長來說,絕對是一個鬧心的日子——該機構最后一家門店(位于杭州拱墅區崇安盛世中心的城西校區)臨時通知停課,手里攢著好幾萬課包的家長開始維權。據悉,此前該機構其余三家門店(分別為杭州濱江寶龍城店、西湖文化中心店、杭大501廣場店)此前已相繼關閉。
8月15日20時,銀柿財經前往臨時通知停課的教育培訓機構,下午聚集在此維權的家長已經散去,只有零星幾名家長仍在現場爭取補充登記信息。此時,一名身著粉紅色芭蕾舞裙的小朋友出現在機構門口,帶她來上課的爺爺奶奶和其他家長溝通后才了解到,“機構倒了”。
(資料圖)
截至銀柿財經發稿,絕大多數家長已知曉“機構暫停運營”的消息,英皇中心城西校區維權群申請退費的家長已超過270名,涉及退費金額達500余萬元,與此同時,據有關部門反饋,兩位機構創始人馮妍、汪靚雯處于失聯狀態,此前二人曾先后發表聲明,將企業經營問題矛頭直指對方,矛盾公開后,二人再無回應。
回顧最近半年,英皇中心的“爆雷”并不是突然發生的,而是有跡可循。針對該機構經營過程中頻頻變更法人是否存在“貓膩”、機構收費后無法正常履約是否“涉嫌詐騙”等疑問,銀柿財經進行了多番采訪。
創始人互發“小作文”指責對方
據英皇中心微信公眾號“英皇親子國際藝術中心”介紹,英皇國際音樂中心成立于2016年,專注于為2?12歲兒童量身定制少兒音樂培訓課程,引進歐美音樂原版課程標準學習體系,是一家中高端藝術類教育培訓機構。2022年9月,該機構入選杭州市建委(市風貌辦)評選的“杭州市第一批未來社區優秀服務商名單”。
但就是這樣一家在杭州口碑不錯并受官方認可的培訓機構,最近一個月可謂是“騷操作”頻頻。
7月26日,英皇中心杭州濱江寶龍城店的家長最先收到老師單獨發送的停課通知。更早些時候,校方曾表示,濱江寶龍城店將與杭大501廣場店進行合并,但家長們沒有等來合并后的課程安排,而是停課消息。
與此同時,杭州西湖文化中心店的家長接到問詢,“是否同意遷移至新開業的城西校區”。校方表示,目前開在綜合體里的門店后期會轉成社區店,這也引起了家長的不安。
隨后機構兩位創始人發出的個人聲明讓家長的不安持續升級。8月1日,英皇國際音樂中心創始人之一馮妍在朋友圈發文控訴英皇實際控制人汪靚雯借著英皇的平臺玩資本游戲、創造個人財富,“公司的法人章、公章、營業執照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拿走”“7月26日之后蓋章事項均與本人無關”等表述,顯然是想和機構近期的輿論風波撇清關系。一周后的8月8日,另一位創始人汪靚雯發布個人聲明,稱疫情三年機構持續面臨資金周轉困難,同為股東的馮妍未盡到合伙人義務,拒不出資并挪用員工工資和學生報名參賽費用。
但專業律師指出,兩份個人聲明僅闡述了兩位創始人之間理念分歧和經營困難產生的過程,只代表個人觀點,不具備任何法律效力,不構成有力的犯罪指控,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更像是“托辭”。
培訓機構因資金問題停課
就在兩位創始人“互相揭短”期間,8月2日,英皇親子國際音樂中心(杭州英皇音樂科技有限公司)發布經營調整公告:2023年7月中旬,城西校區由城西銀泰搬遷至崇安中心,其余三家校區將就地縮小規模,或與附近其他同品機構合作、周邊另開衛星店等模式逐步完成戰略調整。公告還指出,公司將果斷引入外部資本接盤城西校區。
更重要的是,公告明確表示,“受資金影響,確實是無法辦理退費”。公告還指出,造成問題的原因是“資金周轉不靈和管理層失職”,盡管公告稱7月份一系列“爆雷”傳聞系謠言,但是“縮小規模”“資金影響”“外部資本接盤”等措辭也坐實了機構面臨重大經營困難的現狀。
公告中,該機構還承諾:8月15日前將落實學員課程轉接等事宜。但就在這一天,被寄托了“最后希望”、開業僅十幾天的城西校區正式關門謝客。
“兩位負責人都‘失聯’了,根本不出面、不回應,這才是最焦慮的。”家長陳先生說,“昨天,我作為家長代表參加祥符街道組織的調解會,出面談的校方代表只有區域校長、排課老師和課程銷售。”
8月16日,城西校區貼出“致家長信”,確定該機構即日起暫停所有門店運營,并表示會一一和家長確認剩余課時,并轉接至其他培訓機構,該項工作將截止到8月25日。
銀柿財經注意到,該公告明確寫道,“由于公司法人馮妍失聯,導致所有運營出現混亂”,“需要法人出面主持經營事務,但法人已置公司于不顧”;昨日行政執法部門介入后也向家長反饋,無法聯系到汪靚雯。8月16日晚間,銀柿財經撥打馮妍電話,但對方已開啟來電提醒業務。
截至發稿,無論監管部門、員工、家長還是媒體,都沒能聯系到英皇中心的兩名創始人。
公司法人頻繁變更
盡管創始人失聯是近段時間的事,但是關于企業經營管理上的問題卻早已有跡可循。據愛企查相關記錄顯示,杭州英皇音樂科技有限公司自2017年開始,企業頻頻變更負責人(法人)與投資人。
2017年12月21日,投資人由龔少軍、汪靚雯變更為吳月琴、李明珠、龔少軍、汪靚雯;企業名稱由杭州英皇文化創意有限公司變更為杭州英皇音樂培訓有限公司;2018年4月11日,投資人由吳月琴、李明珠、龔少軍、汪靚雯變更為馮妍(監事)、汪靚雯(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兩名創始人從此綁定。2020年12月28日,杭州英皇音樂培訓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杭州英皇音樂科技有限公司。
2022年1月17日發生較多變化,企業負責人由汪靚雯變更為魏有香,汪靚雯不再擔任該企業法人代表,高級管理人員由馮妍、汪靚雯變更為馮妍(監事)、魏有香(執行董事兼總經理);同年4月又出現多項變更:4月7日,負責人由魏有香變更為壽根朵,高級管理人員由馮妍、魏有香、楊會方(財務人員)變更為壽根朵、馮妍、楊會方,此時由馮妍擔任執行董事兼總經理;4月26日,投資人由馮妍、汪靚雯、傅垠橋變更為壽根朵、馮妍、傅垠橋,自此汪靚雯與該企業脫離關系。
此外,引起家長廣泛關注的是該企業于2023年5月4日變更經營范圍,其中從事藝術培訓、體育培訓、科技培訓的營利性民辦培訓機構(除面向中小學生、學齡前兒童開展的學科類、語言類文化教育培訓)等范圍被剔除,或已不再具備教育培訓資質。
與此同時,頻繁變更負責人、投資人與高級管理人員的還有其他“英皇系”公司:杭州英皇琴行有限公司于2018年10月10日,法人代表由汪靚雯變更為魏有香,又于2021年5月10日變更為謝斌,后于2023年3月30日變更為杭州英皇藝術培訓有限公司。值得一提的是,這家公司出現在2023學年拱墅區非學科類校外培訓機構參與學校課后服務第一批“白名單”公示名單上。
愛企查顯示,馮妍目前關聯企業14家,其中擔任法人代表10家,大部分為杭州英皇音樂科技有限公司旗下分公司,其中關聯風險13項。汪靚雯目前關聯企業15家,其中擔任法人代表4家,實際控制企業12家,其中,由汪靚雯擔任法人代表的杭州英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在過去兩年經歷了多次法人代表、實際控制人、最終受益人等變更,2023年2月8日,注冊資本從“5000萬元人民幣”減少到“1000萬元人民幣”,被提示為“中風險”,同日,經營范圍發生了變更,或已不再具備教育培訓資質。
據7月19日英皇中心官微發布的宣傳指出,2017年至2022年英皇品牌迭代升級、蓬勃發展,先后擴展了十幾家門店。但為了門店擴充而注冊多個市場經營主體,并頻繁變更負責人與高層管理人員的行為,似乎不具備說服力。
根據家長反映,繳納的課時費打進了包括杭州英皇音樂科技有限公司拱墅分公司、杭州英皇琴行有限公司等在內的不同賬戶。還有家長在課程轉至城西校區的過程中了解到,目前機構唯一一家門店城西(崇安校區)的實際主體(合同主體)為杭州悅皇音樂科技有限公司,從側面印證了“英皇系”財務和管理混亂。
汪靚雯、馮妍均注冊關聯多家“英皇系”企業,也在個人聲明均陳述了自己在今年較早期已知悉機構經營面臨較大困境的事實,卻均表示自己未知資金流向,實在難以自圓其說。今年2月、5月,關聯企業先后剔除了與教育培訓資質有關的經營范圍,但4月至8月之間,企業相關宣傳未曾間斷,直至“爆雷”事件發生,作為相關企業法定代表人,她們是否可以逃避責任呢?
此外,銀柿財經獲悉,家長對英皇國際音樂中心最早的維權可追溯至今年2月,但是幾個月下來,機構始終不予退費。從5月底開始,該機構采用“大額滿減”“618大促”“暑期特惠”“周年慶”等形式集中向家長營銷續課,甚至有銷售曬出了“續課話術”。“現在想想,仿佛早就嗅到了卷錢跑路的味道。”——類似的揣測成為家長的共識。
“我能告它詐騙嗎?”
8月2日,不少家長來到西湖文化中心店申請退費,該校區負責人表示機構和課程轉接事宜已在辦理中,但是對于家長提出的“能否出示營業執照”“能否出示辦學資質”“為何營業執照上經營范圍已不涉及教育培訓”等問題,該校區負責人均表示無法回答。與此同時,城西校區的學費繳納仍未停止。
近半個月時間,是在盡最后的努力給家長一個交代,還是明知已經無法正常運營仍在拖延時間賺最后一桶金?恐怕只有失聯的機構創始人最清楚了。
但此時家長只關心維權能否成功、課費能否退回、該事件應如何定性。有家長提出疑問:“我們交了錢,但是一節課都沒上,我能告它詐騙嗎?”
銀柿財經特意采訪了浙江和義觀達律師事務所創始合伙人、一級律師葉明。“詐騙在法律上是有明確定義的,要根據具體證據來判定是否符合法定的構成條件,不能輕易下定論。”葉明表示。
在三校區相繼關閉停課,在能否履約尚不明朗的情況下,仍持續忽悠城西校區家長續費,這又是否構成違法行為?
“如果教培機構在明知本單位出現重大債務,無法正常開展授課活動的情況下仍持續收取學費、優惠促銷續費,故意隱瞞事實真相,告知虛假情況,最終導致學生家長產生經濟損失的話,這個行為的主觀惡意比較大,至少是一種民事欺詐行為,符合一定條件的,可能涉嫌詐騙犯罪,但是具體認定還是要看證據。”葉明解釋道。
家長在咨詢其他律師后也得到較為一致的回復:訴諸法律維權應具備相應的證據,在沒有取得證據前,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調查教培機構違法違規行為及資金流向,若證實經費用途確實被挪作他用或揮霍,則有較大的犯罪嫌疑。
有鑒于家長主要訴求為退費,律師建議可優先采用民事調解方式,但企業法人或法人授權代理人必須參與調解,雙方協商一致,才可能更快解決問題。
葉明強調,“學生家長在維權過程中要注意合法合理的方式,多咨詢專業的人士幫助解決問題;在幫助孩子選擇教育機構時應更加謹慎,注意風險防范。”
2022年12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門印發《關于規范面向中小學生的非學科類校外培訓的意見》,明確規定:培訓收費實行指定銀行、專用賬戶、專款管理,不得使用培訓貸方式繳納培訓費用。培訓機構不得一次性收取或以充值、次卡等形式變相收取時間跨度超過3個月或60課時的費用,且不得超過5000元。
會不會復課無望、退費無門?
采訪接近尾聲,銀柿財經注意到現場一名老師在和家長溝通后,和學生輕聲地說了句:“那我們擁抱一下吧。”這一幕令人動容。該名老師晚間特意折返機構,是為了將下午維權登記時遺漏的一名學生信息補上,但是此時緊閉的大門和警惕的安保人員將她拒之門外。不難看出,該機構教師與家長、學生互動良好。
事實上,維權群里有近四成的家長表示“希望復課”,原因有二:一方面是參照以往其他機構“爆雷”后維權結果不理想的實際,大部分家長對于“退費成功”不抱太大希望;另一方面,多數家長對于該機構教師的教學水平表示認可,不太愿意轉至其他機構承擔二次風險,以及讓孩子再次面對新的教學適應期。但目前就雙方反饋來看,復課的可能性并不大。
“我們是從濱江校區轉課到城西校區的,8月剛轉來,上了3次課,又停課了,校方是不肯退費的,解決方案基本就是轉校區或者換機構。我們也提出過,要不把剩余的學費折成老師的課時費,校方也不同意。”家長劉女士表示。
對于同樣面臨困境的教師來說,她們心中也有憤怒和不舍,在連續三月的銷售旺季后,校方竟然發不出這個月的課時費,甚至老師們的社保也將暫停繳納。“對家長和孩子都不負責的機構,我肯定不想再待下去了,太沒有安全感了。”多數老師表示不愿意留任,并會考慮積極維權。據了解,其他校區的教師已在上月停薪,目前正在追討中。8月7日,機構在未與教師正常解聘的情況下,直接告知濱江店教師撤店消息,并關閉了教師集體企業微信賬號。
復課無望,絕大部分家長還是將希望寄托在“退費”上。在500人滿員的“城西英皇維權群”里,家長們曬出了學費余額,3萬、4萬最普遍,5萬到8萬也有不少,最多的將近20萬元。“前3個月,我們的銷售業績達到350萬元,其中230萬元都是續費,大部分家長都續了。”一位城西校區的老師向銀柿財經透露。盡管家長繳納的學費金額龐大,但是拖欠的教師工資、未支付物業和裝修費用以及眾多家長的退費訴求,仍需按照法律規定進行有序賠付,其中最先應被支付的仍是教師薪酬。
近兩年,教育機構前腳辟謠、后腳倒閉的事這兩年發生并不鮮見,2021年夏天接連“爆雷”的芝麻街、學思和音卓,今年頻現閉店風波的七田真和金寶貝,維權群中不少家長已非首次“入坑”——“我經歷了兩次,其中一次法院判了但沒執行,對方已經列入了失信名單,一年多過去了還是沒拿到錢”,“我們之前在青禾的超模課還有3萬多,有二三百名家長遞交了起訴書,從去年12月份到現在都沒有回音”……截至發稿,家長仍在為維權奔波商議并積極搜集證據,銀柿財經也將持續關注該事件后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