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雅楠指出,任何一個行業的早期,由于行業處于快速發展期,必然會出現魚龍混雜和泥沙聚下的格局。由于近年來居民財富的增加和社會閑置資金流動性的增加,而大眾又缺乏足夠理財工具和產品,這就給懷著不同目的的人帶來可乘之機。
通過梳理過去一個月倒下的平臺,吳雅楠歸納出4類原因:高返利平臺,借p2p之名行“龐氏騙局”之實;偽國資系平臺,打著或冒用與國資類似的名字作為股東混淆視聽;實際控制人通過收購多個p2p平臺,以自融假標等為實控人輸血;由于投資者恐慌情緒,一些平臺出現集中擠兌,導致流動性枯竭。
吳雅楠表示,自從央行于2015年7月頒布《關于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指導意見》以來,不同級別的監管機構密集出臺不同監管政策和指引,通過包括存管在內的各類監管措施,顯示了監管層的決心和形成的合力,對這個行業形成監管成本陡升的高壓態勢,糾正過去行業在缺乏監管下高速發展中形成的畸形。
“對網絡信息中介平臺的連續兩年的兩次延期備案,體現了監管層認識到行業的復雜性和涉眾的影響,期望行業不斷洗牌,出清風險和違規,讓行業能有機會自清自糾,從而達到行業的凈化和走上完全合規的道路。”吳雅楠說。
網貸行業何去何從?吳雅楠進一步說明,網貸行業需要被納入健康的監管合規框架之下,才能保證其可持續的長期健康發展。網貸行業也需要回歸風控本質,真正圍繞科技如何提升小微金融的風控模型的有效性及規模化,才能真正實現“金融+科技”的終極目標。
與此同時,吳雅楠對過去幾年網貸行業做出的成績進行介紹,具體來看,目前的網貸行業已經為小微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貢獻。借助金融科技,網貸行業為資金進入實體經濟搭建了一個重要橋梁。金融科技的特征是有效處理和對接小微資產和碎片化場景。科技可以助力金融加快改革,提升資源配置效率。
“科技可以助力盤活存量和激活增量,中小微的存量盤活和增量可以借助科技與社會中閑置資本有效對接,逐步解決資金的空轉和中小微企業或個人的融資困境。”吳雅楠說。
網貸行業如何重建投資者信心?吳雅楠表示,需要擁抱監管,回歸初心。普惠金融的使命是從普到惠,隨著行業回到合規健康發展的軌道,讓金融借助科技,普之于眾,惠之于民。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