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熱播日劇《東京女子圖鑒》改編而來的《北京女子圖鑒》講訴了典型的北漂女性奮斗成為“新中產”的故事,劇中有一個貫穿全劇的細節,就是女主陳可依對奢侈包包的鐘愛。這種對于奢侈品的依戀,其實與陳可依來到北京的認知——成為一個讓自己羨慕的人——一致。這階段的陳可依恰恰處在HENRY群體的范疇當中,對自我的認知更多來自于身上一個又一個的名牌包包。
這種自我身份認知的缺失,將自身的認同感劃歸于外在資產的認同,看似更多的是HENRY群體對于身份的焦慮,其實更多的是對于自己的財富焦慮。據調研數據顯示,以HENRY群體為代表的新中產階級有高達93%的人在投資領域進行過嘗試,但對于投資理財自我評估上,他們給自己評估的平均分僅為5.3(10分為滿分)。
需求大考:HENRY群體如何考驗傳統金融
HENRY群體盡管對于投資理財表現出了極高的興趣和動力,但“沒時間、沒本金、沒渠道”,這樣的“三無”也在困擾著他們。對于現階段的困局,HENRY群體并沒有降低自己的標準和要求,反而對于金融服務提出了更多、更新的要求。
HENRY群體在追求財富增值方面具有極高的參與積極度和拓展性。伴隨互聯網成長的他們更注重投資理財價值,且不拘泥于傳統理財,樂于探索嘗試新興投資領域。方便靈活,收益穩健,操作簡單,是他們最為關心的內容。簡單的概括來說,新中產理財群體特點就是,追求穩健、品質及高期待但是行動方向不明確。
如何滿足HENRY越來越多的新需求、新主張,也成了金融行業的一個大考,這場大考不僅關乎現在,更關乎未來。
對于這場爭奪未來的“戰場”里,傳統金融行業對此反應并不迅速,定位為高端客戶進行理財服務的傳統金融機構,為均攤各項金融服務和風控成本,對于客戶的凈值和規模都有一定的要求。傳統金融的優勢在于網點布局、品牌效應和完善的風險控制體系,但在這個新時代,這些優勢在一定程度也成為了束縛傳統金融起舞的“繩索”,過于龐大、過于笨重的體量,限制了傳統金融進一步爭奪HENRY群體的腳步。
不同于傳統金融,互聯網金融基因里深植著互聯網思維,使其對市場反應都更加敏感,也更加注重普通用戶的使用體驗。面對“新中產”的新需求,各家互金平臺在各自擅長領域發勁角力,有的平臺專注產品及服務的設計,有的平臺則關注場景與金融的落地。作為中國移動金融科技的先行者,麥子金服則致力于讓“金融更有溫度”。據了解,成立于2009年的麥子金服在其上線運營的近9個年度里持續幫客戶實現了約定收益水平。除此之外,麥子金服自主研發的“水滴2.0”風控系統,借由多維度構建的風控體系,以及大數據精準建模,不僅讓資金安全多了一層保障,更讓金融有了自己的溫度。
借力普惠金融,麥子金服讓金融溫暖而可及
外表光鮮的HENRY們,實際生活似乎并沒有想象中的那么美好,步入“中等收入陷阱”的他們,困于吃穿住行等剛性需求中。為了實現像HENRY群體的資產保值增值需求,普惠金融這一理念就此孕育而生,而互聯網金融這個行業成長跟普惠金融這個理念的普及也是密不可分的,如何讓更多人享受金融服務,是互金行業最大的議題之一。
2013年是中國普惠金融的開局之年,普惠金融這一概念第一次進入黨的決議案中,而在兩年后,《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將普惠金融上升至國家戰略。政策的春風下,中國的普惠金融開始駛入快車道。
與此同時,伴隨著政策的發布與施行,我國的互聯網金融也開始逐漸起步。互聯網金融的誕生不僅僅代表著金融邁向了全新一步,更是賦予了普惠金融一個全新的內涵。正如麥子金服CEO黃大容認為,“科技讓金融服務更便捷,讓更多人得到了金融活水的澆灌,這就是科技對金融普惠性的彰顯。”
這波新浪潮中,作為國內普惠金融領域的先行者之一,麥子金服希望借由突破金融服務的傳統理念,借由科技活水,使得社會各個層次的群體都能獲得享受到金融服務。與其他互金平臺略有差別的是,麥子金服聚焦于中國年輕的HENRY人群,率先提出智能金融信息服務商這一理念,依托自己的數據資源以及技術資源,持續推進中國普惠金融的進程。目前,麥子金服的借款用戶中,97.9%的用戶年齡不超過30歲,針對這一批“新中產”人群,麥子金服正在打破時間、地域的邊界,使得金融信息服務的雨露在普通大眾中真正實現均沾。
而從未來的發展趨勢來看,金融“普及”化的趨勢將愈演愈烈。作為互聯網金融行業的“老兵”之一,麥子金服“讓金融更有溫度”、“讓金融溫暖而可及”的愿望和夢想,將可能逐漸得到更為廣泛的認可。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