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糧食安全和生態安全是關系國家安全與社會穩定的全局性重大戰略,發展耐逆低耗的農作物是保障糧食安全的關鍵環節。開展鹽堿地綜合利用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牢中國飯碗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要加強種質資源、耕地保護和利用等基礎性研究,轉變育種觀念,由治理鹽堿地適應作物向選育耐鹽堿植物適應鹽堿地轉變。藜麥憑借在鹽堿地、干旱地、貧瘠土地上均可以生長的特性,越來越受到各方高度重視和廣泛認可。近日,中國藜麥產業發展戰略研討會在山東濟南召開,與會代表圍繞如何把握我國藜麥產業發展方向、助力鄉村振興等積極建言獻策。
種植經濟效益高
價格優勢打造國際競爭力
據介紹,我國當前適合旱耕的農作物主要是燕麥,平均畝產不到200斤,每斤價格不到2元。藜麥與燕麥的生長環境非常相似,都可以在干旱、貧瘠的土地上種植,而藜麥平均畝產300多斤,每斤價格是燕麥的幾倍。從經濟效益來說,藜麥遠超燕麥。
山東師范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訪問教授張慧表示,藜麥擁有較高的蛋白質含量,是天然鹽生植物,耐鹽耐旱的生理特性使其可以在鹽堿地中生存。從高寒凍土的高原地區到地勢較低的南疆喀什,從中原大地到海島崇明,鹽堿地中藜麥的種植節省了水資源和土地資源,為我國農業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除此之外,“藜麥可能是中國唯一在價格上可以參與國際競爭的農作物”。
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中國作物學會藜麥分會會長任貴興提出,藜麥產業在中國剛剛起步,現在全國種植藜麥約30萬畝,主要分布在內蒙古、甘肅、河北、青海、山西、云南、新疆等地,年總產量3.3萬噸,已躍居世界第三位。隨著選種育種工作持續推進,未來5年,有望出現一批適合各地氣候和自然環境的優質品種;隨著種植團隊專業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藜麥單季平均畝產可達600斤以上。
中藜(山東)產業發展有限公司總裁曲倉兵介紹,如何在低產耕地上提高產量,保障農民收益,是守住耕地的重要課題。大量的低產耕地存在實際棄耕現象,其主要原因是沒有適合的農作物。以內蒙古武川縣為例,全縣可利用耕地250萬畝,每年可輪耕100萬畝。如果種植藜麥,按畝產300斤每斤6元計算,可直接帶動該縣農民收益18億元,若再加上藜麥產品的加工業,可間接帶動該縣經濟收入增長幾十億元。“藜麥作為一個新興的產業,既有很大的機遇,同時也有很大的挑戰,藜麥正展現出它的獨特優勢。今年我們種植的藜麥已經收割,總產量300多萬斤。”中藜(山東)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夏祥峰說,藜麥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大有可為,未來中藜將通過不懈努力,讓藜麥成為繼水稻、玉米、小麥之后中國人的“第四主糧”。
供需兩端都有不足
產業鏈建設亟待完善
夏祥峰表示,藜麥近幾年在內蒙古、青海、山東等地都有種植,老百姓從不知曉藜麥到今天能接觸藜麥相關資訊及加工的產品,都得益于政府、科研機構以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
任貴興指出,目前,藜麥產業鏈建設還不夠完善,尚無龍頭企業帶動,在產品開發和市場推廣方面需要加強,藜麥基礎研究尚待系統深入,還需要金融機構支持和政策扶持。
對此,夏祥峰表示,我國藜麥產業發展的確存在種種挑戰,在優良品種方面,雖然現在藜麥的品種比較多,但適合各地不同土質和氣候條件種植的高質量品種還亟待開發,特別是抗性好并且高產的品種需求比較大。產量高、抗性好、口感佳是藜麥品種發展不變的方向。如果能通過雜交育種或者基因編輯等技術解決藜麥“穗上發芽”等問題,藜麥將迎來一個高速發展階段。
夏祥峰認為,在種植技術方面,主要是農民缺少種植經驗,需要投入技術、時間、資金等對種植地的農民進行培訓,讓大家掌握藜麥種植技術、養成種植習慣、提高種植積極性。這方面的主要瓶頸是技術力量和資金支持。消費市場是整個藜麥產業的主要瓶頸,由于消費者對藜麥認知度不夠,了解并養成消費藜麥習慣的人群還不大,大家對藜麥的認識遠遠不及燕麥等作物。只是簡單放在貨架上,往往不能引起消費者的主動購買。在這方面,政府、社會、企業應該形成合力,“開發新品種,培育新需求”同樣適合藜麥。
(馬永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