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新聞網12月26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鄭瑞洋 通訊員 曾家勇)年初以來,連江縣圍繞共建共治共享目標,激活基層社會治理“神經末梢”,打通社區治理“最后一米”、海上服務“最后一里”,不斷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通社區治理“最后一米”
“這樣的黨建,有溫度!”日前,談及小區黨支部成立后帶來的變化,連江機關新村居民老方不禁豎起了大拇指。
機關新村是鳳城鎮東北街社區的老舊小區,以前沒有物業公司和業委會管理,衛生差、停車難。為此,東北街社區創立“家黨建”模式,由小區的退休老黨員、共建單位黨員,以及社區干部共同組成小區黨支部,為居民提供糾紛調解、政策咨詢、幫困和心理疏導等服務,同時接收居民意見建議,推動問題解決。“家黨建”還針對困難家庭推出精準服務,采取“社區+共建單位+志愿者”的形式,每個月上門為群眾辦一件實事。
此外,連江縣公安局城關派出所積極推行“1+N”網格社區警務模式,以社區民警“1”為核心,帶動“N”個社區資源、綜治力量,共同參與社區警務工作,共同服務基層群眾。
打通海上服務“最后一里”
連江是全國海洋大縣,漁業人口約占全縣人口的1/3,如何打通服務漁民和海上管理的“最后一里”?
23日,連江縣苔菉鎮黨委先試先行,成立海上振興聯盟黨支部,形成海上治理聯動聯治工作機制。據了解,海上振興聯盟黨支部具有宣傳教育、疫情防控、協調議事、安全生產、服務保障、搶險救助六大功能,致力于解決船舶管理難題、服務漁民生產需要、推動產業振興發展。
苔菉鎮政府有關人士介紹,該鎮將168名漁民流動黨員全部納入組織管理,設置19個網格黨小組、31個編隊黨小組、31艘海上聯絡船,形成階梯式、覆蓋式的海上治理聯動機制。同時,線上定點跟蹤船舶、網格動態,有效引導規范漁業市場秩序,調解涉漁矛盾糾紛,推動轄區漁業持續健康發展和漁民的和諧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