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及時為參觀者講解油畫作品
“希望通過我的畫讓更多人了解泉州,了解泉州的22個遺產點。”近日,張及時創作的23幅油畫作品在晉江泰華宸美術館展出。記者走訪發現,展覽吸引了不少藝術家、企業家、學生等前往參觀。
創作者上陣 全方位講解作品
記者來到美術館時,一群小朋友正圍在張及時身旁,聚精會神地聽他講述“姑嫂塔”的傳說。呈現在大家眼前的是一幅表現泉州22個遺產點之一——萬壽塔(又稱姑嫂塔)的油畫作品,作品以金黃色和紫色為主色調。“不同于姑嫂塔傳說的悲劇性,我想表達的是它在古時候的作用。金黃色給人以溫暖,而紫色是比較高貴的顏色,用來體現海面的風平浪靜和深邃,表達希望所有航海人能在燈塔的指引下平安歸航,全家幸福團聚的愿望。”張及時認真地講解著。
展覽開始以來,這已經不是張及時第一次為參觀者講解油畫作品。記者注意到,他不僅從色彩、角度、構圖等專業角度進行講解,還為小朋友們介紹了遺產點背后的故事和傳說,其間互動頻繁。
聽完講解,王浩小朋友開心地說:“通過張老師的講解,我了解了泉州的遺產點,對繪畫也更感興趣了。” “這樣的美術展覽挺好的,張老師詳細地講解每一幅作品,不僅是小朋友,連家長都了解到不少泉州文化。”陪伴小孩參觀展覽的張女士說。
據悉,開展不到兩周,活動就吸引上萬人次參觀,有幼兒園小朋友,也有老年協會的成員。
回到家鄉 用畫筆記錄遺產點
1974年,張及時出生于泉州晉江,小學一年級便有畫家夢的他從小學習繪畫。10多歲時,他離開了家鄉晉江,他怎么也沒想到,多年后竟然能回來辦一場以家鄉為主題的展覽。
年少就離開家鄉,張及時對晉江乃至泉州其實并不是很了解。2019年,他受邀回晉江做展覽,繪畫的視野也轉回家鄉泉州。隨著了解的深入,他發現泉州是繪畫的“富礦”。他開始到22個遺產點采風、收集資料,整個系列的作品創作持續了一年多。“當時就希望能在泉州申遺成功時發表出來,獻禮泉州。”張及時說,他不僅想要把景色表現出來,還希望讓大家通過畫來了解遺產點的文化背景。
“作品比較寫意,大部分都將現代的場景和以前的場景結合到一起,進行時空對話,呈現故事感。”張及時表示,由于對創作有要求,他未能在泉州申遺成功時完成這一系列的作品。
助力文化推廣 用藝術愛遺護遺
直到創作全部完成,張及時才在網絡上發布了22個遺產點系列作品。晉江泰華宸美術館(晉江館)相關負責人看到后,邀請張及時做場公益展覽。
談及舉辦展覽的初衷,美術館相關負責人坦言,他們希望展覽能讓更多的泉州人了解遺產點,希望能通過藝術的方式,為愛遺、護遺出一份力。
“我們想和張老師一起做件有意義的事。”該館館長羅詠梅表示,泰華宸美術館(晉江館)作為一家公益性美術館,此番承辦該項展覽,也是希望能夠借此機會讓更多人看到與泉州有關的藝術作品,讓更多藝術家加入到與泉州相關的藝術創作中,在推動當代中國藝術發展的同時,也為推廣泉州文化出一份力。
(記者 郭芳蓉 文/圖)